学佛是学觉悟,从认识自己开始,到瞭解所处的环境,最后悟到宇宙人生的真相而大彻大悟。任何事情都不是侥倖而能成就的,皆要有其因素和条件的。修行也是一样,需要明白其理论和方法,从悟道、修道、证道、传道,这便是修行的次第。明白大道,即能『悟道』;顺应大道,即是『修道』;契合大道,即为『证道』;解说大道,即名『传道』。
悟后起修
所谓『悟道』,即是明白大道。不悟,怎么修行?古德言:「悟后起修」。悟前是盲修,悟后才是实修。若不能契入就是三大阿僧祇劫也修不来,再怎么修都是门外汉,根本进不了门。所以,俗语说:「师父引进门,修行在个人。」
那什么是大道?就是自然界的法则。当年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领悟一切万有皆因缘和合而成,一切事物皆待缘而起,此法则谓之『缘起法』。此法则不是诸佛所发明的,而是佛陀所发现的,只是我们都未察觉,所以执迷不悟。
真理本来就存在,为何我们没有去领悟?观察自然界的法则,听起来很简单,但是很奇怪,我们从早到晚,活在大自然中,怎么没悟道。有人一辈子都住在山上,有人在林务局上班,有人在国家公园工作,有人在教自然科学,有人长年在大海生活,有人务农,有人靠海,虽然他们很接近大自然,但是又有多少人悟道?只要是人,有离开大自然吗?为什么『道』在眼前,我们悟不了呢?
六祖说:「若自不悟,须觅大善知识,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是善知识有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性,一切善法因善知识能发起故。」因此,学佛要藉由善知识来开导;若无因缘遇见,当以佛所说的法为师,这些法义都记录在经典里。所以应以“经典为师”,只要经典所在之处,便是佛所在之处,应恭敬学习。
何谓『修道』?即是顺应大道,依教奉行,了知一切皆是因缘所生之法,毕竟空寂,就应该去除贪爱、执著,时时与『三法印』或『一实相印』相应,直到究竟圆满,根本无明除尽,即能『证道』,见到本来面目。证悟之人,才能彻底为人解说大道,不致於有所偏差,这便是『传道』。因此,『悟道』是修行人最重要的关键!若是悟入,自然会水到渠成,功不唐捐。
根机不同
自古以来有二本大经,一本是《华严经》,一本是《法华经》。《华严经》是为菩萨说,直示一佛乘的境界;《法华经》是为三乘人说,同归一佛乘的实相。由於是大部经,故古大德常单独拿出一品来流通,像《华严经》的〈普贤行愿品〉,《法华经》的〈普门品〉。
为何要如此?因为眾生的根器不同、因缘也不一样。我们能够把整本经听圆满,然后信解受持,那是最好、最殊胜;若是因缘不足或是时间上没有办法配合,那就好好聆听此品,持诵〈普门品〉,就无比殊胜了。
不可思议
依据《高僧传》记载,惠恭法师卅年唯诵〈普门品〉的事蹟:
惠恭法师,南北朝时期,益州成都人。惠恭与同寺僧人惠远最为亲近,二人常在一起修行。后来师兄弟,各自参学去。惠远至京师,听闻学习许多大乘经典;惠恭则至江左,隨缘云游。
卅年后,惠远回到益州讲经授徒,声名远播乡里,道俗钦佩推崇。惠恭也从江左回乡,师兄弟久未谋面,相谈甚欢。只见惠远侃侃而谈,然惠恭却默默在倾听。
惠远便问惠恭:「这么许多年来,你学到什么?」
惠恭说:「因我资质愚钝,都无所解。」
惠远再问:「有没有研读那一部经?」
惠恭说:「唯读一本《普门品》。」
这时,惠远便斥责惠恭说:「《普门品》连孩童皆能背诵,何劳你这大人来诵?况且你我从小就出家,共同发愿,修成证道。如今你却这般懈怠,只会诵这一品小经。从今以后,我与你断交,请你离开!不要留在此处。」
此时,惠恭平静的说:「经卷虽小,乃佛口所宣。敬者得无量福,轻慢则有无量罪过。请师兄息怒,听我诵一遍《普门品》如何?」
惠远轻慢笑说:「此品我已经讲过百遍了,更何况是听诵?」
经由惠恭的恳请,惠远便答应。只看到惠恭在庭前结坛,安一高座,绕坛数匝,顶礼升座。惠恭始诵经题,便异香满室;诵至经文,即闻天乐鸣起;此时诵经声与天乐声嘹亮空中,同时天落香花满地;诵完经后,天乐、天花也一时俱寂。
惠远见此庄严瑞相,便上前顶礼惠恭,声泪俱下悔谢说:「惠远臭秽死尸,竟诬慢了师弟,岂敢行於天日之下,乞请您暂留教导於我。」
惠恭说:「非我之能力,而是诸佛之神力。」话说完,便合掌而走,不知其去向。
〈普门品〉虽从《法华经》二十八品中,所节录出来的一品,作为单行本来流通,然其不可思议处,是凡夫所不能知道的,故世人尊称该品为《观音经》。
版权所有:互动金刚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