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金刚经

禅修之旅 第十讲 有关涅槃及其它

发布时间:2023-08-22 12:04:20作者:互动金刚

第十讲有关涅槃及其它

每当做事前,我喜欢事先准备。事先准备非常重要,无论我们要做什么,身心上要先有准备。无论你要做什么,如果你做好万全的准备,你不会那么费力。我对这次的禅修营有所期望,希望你们会喜欢这个禅修营,也希望你们能体验到平静、平和、清明、喜悦;清明亦指非常清楚的观察所缘境。我想继续上星期的讨论,再继续谈论一些观智。

在禅修中,你会发现:观察生灭现象是如此令人疲累,你不想再观察,心生舍离,想要逃避。这个阶段是第九观智欲解脱智,意即「想要逃离」。有时,你会想:「如果我停止禅修,如果我不观察这些生灭现象,我会觉得更平静。」的确,你会感到更平静,因为定力、轻安,舍离。即使你停止禅修,你会觉得更平静:「噢﹗多么平静!」你能享受这平静。然而停止禅修是不对的,禅修令人非常愉快,你刚刚享受它的好处,便停止禅修。你知道停止禅修无法逃离,因为你的身心仍处于生灭状态,你仍然在生灭过程里。过了一会儿,你会失去清明,你会再度浮躁不安。你会想:「我不想再浮躁不安」,因为浮躁和散乱的心是令人痛苦的;平静、安静、平和的心要好多了,因此,你回去禅修。你观察身体的任何感受、任何念头和情绪。但是此时,只有非常隐微的情绪,「想要逃离」像一种情绪,你觉得你被困在生灭过程里,因此你想要逃离,想要摆脱它。这像一种情绪,有时会引起轻微的不安,但是你必须知道:想要从中解脱的方法是更清楚的去观察它。

人们想逃离生活中的许多困境,当我们有困难挫折时,我们想逃避。许多人想逃离困境,想要逃避是好的,要逃离时所该做的正事是什么?

要做的正事是更仔细的观察生灭过程,彻底的了解生灭现象;任何逆境,包括你生命中任何让你心痛的情况,如果你想逃避或克服它,最好的方法是仔细的观察,彻底的了解它,彻底的了解是克服困境的唯一方法,没有更好的方法,无论是禅修或世俗的事物,这是正确的态度。

在禅修时,一旦你碰到困境,要了解:克服任何困难的唯一方法是深入的、彻底的的了解你的困境。之后,在你一生中,当你面对困境时,你不会想逃避,你会更仔细的观察:「现在怎么啦?我想更深入的了解。」

你在禅修中所获得的观智,可以应用在日常生活中,用在你世俗的问题上。你以正念、正定、正确的心态来过日子,不只是在禅修时,你的一生都必须如此度过。

要「心甘情愿」的仔细观察,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愿意再观察,你会非常仔细的观察,你没有任何愿望,不再浮躁不安,不再想逃离。你全神贯注的观察,全神贯注的观察让你的心非常平衡,心不散乱。在此之前,当你禅修时,你想要逃离,「我不想再禅修,我不想再观察生灭现象,我现在要做什么?我要停止禅修吗?」你的心并不专注,你没有全心投入。但是当你心轻安时,你会非常专注的观察,「无论发生什么事,即使我在禅修中去世,也心无罣碍。」你不想做任何事,你只想很专注的观察,让禅修变得成熟,达到禅修的极至,「无论发生什么事,我不想去做,即使在禅修中去世,我仍愿意观察这生灭过程。」

这种全心全意的观察,让心真的平静下来。即使在日常生活中,你决定:「嗯,现在这种情况非常困难,非常痛苦,但是我会全力以赴,我会仔细的观察它。」在你决定的那一刻,你会发现:你的心静了下来,不再焦虑,这个决定非常重要。当你仔细观察时,你的心平静下来,而且更平衡,不会执着。之前,当你的心平静下来时,你是如此的愉快,充满喜乐,以致于有时你会执着你的愉快和喜乐,或为之焦虑不安。现在,你的心变得更平静,但是你不会执着这种平静,你的心轻安、心的平衡是如此的美好。此时,你的心非常平静,没有任何执着,不会执着平静,也不会想逃离。

这听起来非常矛盾,但是当你愿意观察时,一切变平衡了。当你越来越专注时,所缘境变得越来越清楚,正念变得越来越强,每一次的观察变得非常敏锐,所以没有任何念头,你清楚的观察生灭现象,它是无常、苦、无我,没有自我,没有不变的实体,无人控制。你会清楚的观察到三法印中的任何一种,让人惊讶的是:当非常敏锐、专注的观察时,每一个观察非常短暂,在那片刻,智能变得非常清明,没有任何念头。

在我们的一生中,当我们想了解某些事时,我们用思考来了解它,我们思考,然后了解,此时,虽然没有任何念头,但是每一个观察让我们的智能生起,变得智能清明。这是因为没有念头,每当有念头时,你会分心。

只有当你停止想时,你的心才不会散乱;当你停止想,并且更专注,每一个观察变得更清楚。在最后几个时刻,心非常敏锐、专注、清明,然后心准备放下。

在那片刻,你不再观察身心的生灭过程,你的心进入止息状态,此时,一切止息,有非常短暂的甚深的宁静、平静。当你出定时,内心的平静仍会持续极短暂的时间,或许三、四个心识剎那。之后,一些念头会再度生起,我们会思考这些生灭现象,此时的心非常专注,非常平静、宁静。

从这次经验中,你非常了解它的性质,这是真正的宁静、平静和真正的解脱。然后你再度自我反省,某些事情已经改变﹗即使你没有读过任何佛书,或没有任何相关知识,当你自我关照时,你知道你有所改变,它改变你的人格,你的观念。你知道诸行无常、无我,没有自我。你持戒会变得更自然,一点也不勉强,你知道你不会犯戒,持戒变得很容易。你知道:对于无我、未来世,对于佛法僧三宝,你不再怀疑,并且会深深感激佛陀和他的教导,感谢僧众的维持佛法,使你们能听闻佛法。极度的感激由衷生起,有人告诉我:他无法表达心中的感激,以致于他喜极而泣的说:「佛法如此真实﹗这是真正的解脱﹗」此时,很多念头会生起,这些是主要的。

如果你已经达到这个阶段,你已经根除我见:相信有永恒的自我;没有所谓的永恒的自我,因为一切事物是变动不居的;你也断除了疑,有关是否我会再生等疑惑全部消失。你不再相信其它没有八正道的修行法,也不再相信:修行止禅如果能住心一境,并达到某种境界,便认为这是解脱、涅槃。

当你圆满所有的观智时,你会发现:没有其它的方法可以解脱,解脱的唯一方法是:彻底的观察身心生灭的过程。

为了观察身心生灭的过程,你必须净化你的行为,必须持戒清净,你必须专注在某个所缘境上,以名法或色法或其它所缘境作为禅修的基础,如呼吸等。让你的心静下来,使它非常清净。让心清净,念清净。借着观察身心生灭的过程,你越来越能净化自己︰如见清净,道非道智见清净;只有透过清净,你才能解脱,没有其它方法。如果我们想解脱,我们必需净化自己,这是解脱的唯一的方法。

嫉妒和悭吝也被根除,这表示你愿意和别人分享你所有的东西,而且你不会嫉妒他人。如果你有多余的东西,而别人需要它,你愿意而且会很高兴送给人,但是这并非指:你舍弃你所有的一切,如果有人非常需要它,你愿意与那个人分享。当某人功成名就、志得意满时,你不会妒忌。我不知道妒忌和嫉妒的正确意思,但是此处它的意思是:当某人事事顺利,而你没有,你有何感受?你感到不愉快。你会这么想:「噢﹗如果我在那个位置,如果是我,而不是他,多好!」当你已经开悟时,你绝不会那样想。

事实上,你会认为:这个人真幸运,他正享有所有的善业,你为那个人感到高兴。这种「喜」(mudita),这种同情的喜乐也变得非常自然。

大多数人在开悟前,或多或少会因为他人做得比我们更好而不开心,多么丑陋的心态,我们不喜欢那个人,我们无法欣赏那个人。人为什么感到如此孤单?因为嫉妒、贪求,因此我们感到如此孤单。这个世界上充满敌意和危险,为什么?因为别人有「我所没有的东西」,我想要它,我甚至会以不法行为得到它。有些人是如此聪明,以致于他们能歪曲整个事件,使它看起来非常美好,这种心非常狡猾和虚假。

一旦你清楚的观察这种心态,你不会再欺骗或耍诈,你变得非常诚实,你会清楚的观察。你可能仍然渴望某些东西,因为证得初果并未根除所有欲望和贪欲。虽然仍有贪欲,但是不会强大到足以破戒,你不会为了想得到某物而去杀生或偷盗,也不会说谎、邪淫或吸食麻醉品,你根本没有做这些事的欲望。你并没有压抑自己,只是不想做,自制变得非常容易和自然,没有挣扎,无需努力。

在开悟前,我们知道毁犯五戒是不好的,我们努力持戒。有时诱惑非常强烈,我们会挣扎,这是让人疲累的;有时,我们会犯戒和后悔,并且再度受戒。我的一位朋友说:「你为什么每天受戒?你每天犯戒吗?」在证得初果后,持戒变得很自然,因为没有强烈的欲望让你去犯戒。你能看出你有多么自在吗?即使你想要享受感官之娱,因为你不会嫉妒,你是如此自在。即使当你享有感官之娱时,已不同于往昔。以前,我们会认为:这是真正的快乐;证了初果后,虽然你享有感官之娱,你知道这是无常的,你不会执着。当你享受感官娱乐时,你或多或少是解脱自在的。当不幸的事发生时,你会禅修,并发现这是另一种心境,你会很容易的恢复解脱自在。

在禅修前,我们认为:事物是永恒的,而且会带给我们快乐,我们相信永恒的自我。有时我们觉得事物是永久的,但是当我们仔细观察时,我们发现它是无常的。

当你快乐时和享受感官之娱时,你的经验似乎相同,但是当你深入观察,你会发现:「感官之娱绝不会带来真正的快乐,感官之娱非究竟大乐。」虽然有时你喜欢感官之娱,但是你会很容易把它放下,因为你知道感官之娱不实在,是无常的。

有位朋友说:在开悟后,人们才能真的享受感官之娱,因为你不会陷溺在里头。要谈论它是非常困难的,这是他的想法。证悟的人虽有感官之娱,但是他们不会陷溺其中。无常、苦、无我亦然,证悟者没有我见,但是他的行为模式与一般人相同,他们会说:「我」、「你」,他们虽然使用相同的语言,但是知道没有永恒的自我,这是悟与未悟的差异。

所以当你非常解脱时,有时你会笑,有时会哭,但是你不会陷入其中,你会很容易的克服它,有时甚至哭也觉得很好,可能吗?谈论这些事情是非常难的。当你证悟时,你会了解,因为那时你已经根除邪见、疑、戒禁取、嫉妒、悭吝。

你不会违法从他人处取得任何东西,如果你有多余的,你会与他人分享,你会非常慷慨,但是不会浪费任何东西。你不会在街上丢弃任何东西,如果你知道某人真的需要它,你会给它。

这种反省会持续很久,你会反省你是否有持戒:「我不能再犯任何戒,我不想破戒。」你也会反省你已经根除的不净,你会发现你已经去除邪见、疑、戒禁取、嫉妒、悭吝,你会观察有哪些烦恼尚未根除。你会发现你仍有感官上的欲望,你会不安,虽然你有欲望,但是你不会犯戒。虽然你会生气,但是你不会杀人,你的愤怒和欲望没有强大到会伤害他人或自己;你越勤于修佛随念,法随念,僧随念,你越是心存感激。要解释这种感觉是非常难的。

有时,人们只反省一个方面,不必全部反省;有些人只反省其中一次的经验:当心变得解脱的那一刻,或是解脱的性质,它是如此解脱,没有生灭现象,完全寂静。这让人想起涅槃,当禅修者体证涅槃的那一刻,涅槃是什么?你如何谈论它?没有身心的生灭过程,你没有经历任何身心的生灭过程,你甚至不会想:「噢!是如此平静」,因为那时,你无法想任何事,心变得非常平静、平和,甚至没有想到心的平静,事后你会想。

那么,涅槃的性质是什么?它不存在吗?不,它不是不存在﹗它也不是「无」。如果它是无,任何人随时都可以体验,只要观想「无」,你会觉得解脱自在.。你不能这么做,因为当你观想「无」时,你必须想。

当你体证涅槃时,根本没有想,甚至不会想涅槃。涅槃的性质是什么?佛经里提到的譬喻是「火焰的熄灭」。正在燃烧的火焰,最后熄灭了,剩下什么呢?不是无。

又如,我发出声响,你注意声音,现在不再有声音,有什么?只是安静,安静是否真实?你如何理解它?你能体会安静吗?涅槃非常类似寂静或熄灭的火焰,为了理解寂静,你注意声音,这是过程。为了理解当火焰熄灭时,结果如何,首先你要观察火焰,有一个过程导致这个状态,这不是「无」的观念,它的性质是:一个过程到了末端,这个过程的结束是真正的平静;因为每当有生灭现象时,则没有寂静,没有平静。

一旦你有所体验,即使有时你没有进入寂止状态,每当有让人兴奋的事物时,只要你专注观察,你会知道这不是真正的愉快,你总是会回到那寂静平静的状态。在你证入这种境界后,当你再度禅修时,你会决定:「我要禅修,并回到原先的寂静状态,整个生灭过程停止的状态。」

你可以决定时间的长度:五分钟、十分钟处在寂止状态。以「我要再体验寂止状态五分钟」的决心去禅修,然后忘记它。当你禅修时,不要想任何事,只观察身心的生灭现象,所缘境是什么不重要,任何事物都可能是禅修的所缘境。观察你习惯观察的所缘境,它会自然生起,且易于观察。看着它,它会变得越来越清楚,所缘境生灭的速度非常快,最后再度停止,你会再进入非常寂静的状态,你所停留的时间是你之前所决定的。这个决定非常重要,因为如果你已经决定了,那么禅修时,你可以完全处于寂止状态五或十分钟,如你先前所决定的时间;你可以一直禅修,并且延长半个小时、一个小时、两个小时或一整天。

为了能够进入寂止状态,停留在寂止状态,你必须禅修,如果你不定期禅修,你会发现:要进入寂止状态非常困难。虽然你有禅修,并进入寂止状态,如果你没有决定要入定多久,你会一再的出定,一再的入定和出定。如果你想停留在寂止状态很久,你必须先做决定。禅修前,你先做决定:「我要再进入寂止状态五分钟,如果发生任何危险,我会立刻出定。」当你深入定中时,如果有任何危险,你会自动出定去处理问题。如果你没有事先决定,你可能无法及时出定。

在佛经里,有许多详细的指示︰这是你应该做的,以正确的方法禅修,事先决定要入定多久,届时才能自动出定。 「如果我师父叫我,我会醒来。」你做任何必要的决定后,再继续禅修。如果有其它干扰,即使是阿罗汉也会发现:有时要进入寂止状态是困难的。

\

有一个有关两个和尚的故事︰一个老师父和一个年轻比丘。两个人都已经开悟,当他们到达一座寺院时,因为老师父的戒腊较高,所以他住在一个非常好的地方。因为最好的地方是给长老上座住的,最差的地方给最年轻的僧侣。这位年轻僧侣,因为他较年轻,所以住在不是很好的地方,但是他非常满意他住的地方,他非常愉快,不会计较。他在他的住处住了三个月,在结夏安居期间,他在那里禅修,享受平静、寂静之乐。而那位老师父却一直在想:「噢﹗我的小和尚,他住的地方不大好,或许他会感到不舒服。」因为担心,所以老师父无法进入寂止状态。

当你想要禅修时,首先你必须想:没有什么是重要的,放下所有的外缘。

这是我一再强调这点的原因。当你禅修时,你必须知道没有什么真的非常重要,在心理上你让自己放下。当你在禅修时,无论是在全神贯注的状态,或只坐一小时,告诉你自己:「没有什么是非常重要的,我根本不需要担心任何事情。」不担心工作,不担心家里只一个小时,禅修不会伤害任何人,只放下一小时;当你参加禅修营时,在那九天,请放下所有的外缘。

没有什么严重的事会发生,没有什么是重要的,过去世,我们已经做了无数次相同的事,为什么世俗之事是如此重要,为什么我们不能把它放下九天。

在每一次打坐时,如果你能放下外缘,你会发现:打坐变得容易和自然,你不容易分心。因此,要下定决心,想想:我们一直做相同的事不知多少年,多少世?为什么我们会认为它是如此重要?为什么我们会继续做相同的事?我们不知道做了多少世。因此,要下定决心,有心理准备和放下外缘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如果发生任何严重的事,我会去处理。」有时人们会想一些非常无聊的事,并且一直担心,当他们谈论这些无聊之事时,它是如此可笑。

如果你想要培养更深的悟境,当你坐禅时,你应该决定:「我不要进入止息状态,我已经处于那种状态一天、两天、十天。」你必须事先决定,这个决定非常重要。如果禅修者正在禅修,正要体验下一个阶段的开悟,他应该这么说:「我不要进入那种状态,我要为了下一个阶段的证悟而禅修。」当你说:「我不要进入安止的境界。」你必须规定一个期限,多少小时,多少天,如果你不这么做,当你坐禅时,你会再进入相同的境界。如果你进入相同的境界,你无法证入下一个阶段,所以下定决心非常重要。

佛陀甚至教弟子们在就寝前做决定。在你就寝前,你告诉自己:「现在我要禅修和放松,我要放下一切事物。」睡也是一种放松,你曾经想过吗?入睡是一种放松,入睡时,我们听不到,没看到,我们不知道周遭发生什么事,你已经与世界失去联系,所以这是一种放下,事实上这是我们一直在做的事。有些人会失眠,原因之一是因为他们放不下,他们想要控制他们的身体和周遭的事物,他们感到不安全,因此,每当你在一个你感到不安全的地方时,你无法入睡。因此佛说:当一个僧侣想要就寝时,他应该禅修,放松,放下和做决定:「我要在早晨四点醒来。」如果你定期这么做,你会发现你在早晨四点整醒来。你设定闹钟,在你的闹钟响前,你已经醒来,你看钟,正好是那个时间。通常你会在铃响前醒来,我的闹钟一直设定好时间,以防万一我睡过头,但是我总是在铃响前醒来,要养成这种习惯。

你也可以下定决心:「我在早晨醒来时,要保持正念,我不会再做梦或打妄想,而是非常清楚、觉醒、有正念。」这意味着从你醒来的那一刻,你已经在禅修,你可以下定决心,如果今天没效,一直下决心,总会有效的,那时,你会非常愉快。当你醒来的那一刻,你有正念,不会打妄想,心非常清楚、醒觉,不再昏沉。大多数人当他们醒来时,他们仍然想睡,这是不好的。

下决心非常重要,因为一旦你下定决心,你会身体力行。为了获得正面的结果,这是我们需要训练自己的方式,我们做得到,我们可以从许多方面来训练我们的心,以获得正面的结果,这是给你们的一些附带的知识。

因此,禅修者再度禅修时,他会下定决心︰「在某段时间,我不会进入初果的安止定,我打算更进一步证入二果。」如果在那个时段,你无法证入那个阶段,你仍然可以进入安止定,这是你已经证得的。你可以入安止定几小时、几天,然后再下定决心,进一步的禅修,好证入下一个阶段。你为什么喜欢安止定?因为它是如此平静。请注意证入下一个阶段是有益的,但是它是一种负担,所以要放下一切事物,进入这安静、平静的境界。

Kilesesu ditthi vicikiccha pathamabanavajjha; doso tatiyabanavajjho; lobha-moha-mana-thina-uddhacca- ahirika-anottappanicatutthabanavajjhani.~~ Vsm684

(「于烦恼中:见与疑是初智所断;嗔是第三智所断;贪、痴、慢、昏沉、掉举、无惭、无愧是第四智所断。」《清净道论》684页)

在所有的烦恼中,证得初果的人已根除疑和邪见;证得三果的圣者已根除嗔;二果圣者不根除任何烦恼,凡是剩下的烦恼全部减弱。三果圣者只根除嗔,不包括贪欲,虽然他没有感官上的欲望,但是仍然渴望一个非常清净、平静、无忧无虑的境界。证得三果的圣者并未断除所有的贪欲,因为对更高的存在(生在无色界)的向往也是一种贪欲,这种「贪」非常细微,这是最后的贪,这种「渴望清净、平静、无忧无虑的生命型态」的贪欲,在证得四果阿罗汉以前被根除。因为仍有些微的欲望,这显示三果圣者仍有些微的痴,只要有任何的欲望,无论它多么细微,表示仍然有痴(moha),只有在证得四果阿罗汉时,痴才被完全根除。

证了初果,某些痴已被根除,只剩下非常细微的痴。四果阿罗汉完全根除贪欲,因为「渴望平静、清净、无忧无虑的生命型态」的欲望已被根除。Moha指痴或无明(avijja),四果阿罗汉已经完全断除痴。Mana(慢)是什么意思?不要和别人比较,不骄傲,不自负。当我们有所成就时,我们会非常高兴:「噢﹗我有所成就。」 这也是一种「慢」,不要与他人比较,只对你所做的事感到高兴,「慢」在证得四果阿罗汉时根除。请想想看:那种心境是多么解脱,究竟解脱。

昏沉睡眠只有四果阿罗汉才能完全根除,因此,在证得阿罗汉以前仍会昏沉。阿罗汉不会昏沉,他可以长时间醒着,如果他想要的话,他可以好几天不睡觉;如果他想睡,这是出于他的意愿,如果我们有这种本事,该有多好!Uddhacca(掉举)指心浮躁不安,即使证了三果阿那含,仍会掉举;只有证得四果阿罗汉,才不会掉举,阿罗汉的心是完全平静、具足正念的。即使证了三果的圣者并非百分之百有正念,只有四果阿罗汉能具足正念。

无惭和无愧:因为三果阿那含仍然有些微的慢心,有点骄傲,有些微的贪欲。根据阿毗达摩,这指此人仍然「无惭」,仍然为自己的成就感到自豪。此处的「惭」并非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说的羞耻。当你禅修时,你会了解它的意思。

当某些事情发生时,你可以观察你的心,你发现你的心态不健全,你感到惭愧,不是因为别人发现了,而是因为你知道那是不好的,通常我们没有这种体验,因为要证了四果阿罗汉才能根除无惭无愧,所以我们仍然是「无惭、无愧」。

Micchaditthi-musavadomicchakammantomiccha-ajivoti ime pathamabanavajjha; micchasankappo pisunavaca pharusavacatiimetatiyabanavajjha.Cetanayeva c' ettha vaca ti veditabba. Samphappalapa-micchavayama-sati-Samadhi- vimuttibanani catutthabana vajjhani.~~ Vsm684-5

(「在『邪性』中:邪见、妄语、邪业、邪命是初智所断;邪思惟、两舌、恶口是第三智所断;绮语、邪精进、邪念、邪定、邪解脱、邪智识第四智所断。」《清净道论》)

在邪见、妄语、邪业中,像杀、盗,错误的谋生方式(邪命),在证得初果时被根除;邪思惟、两舌、恶口在证得三果时根除。根除指他的意图被根除,而非自制。通常,我们自制,不两舌、不恶口;在证得三果后,这指没有意图去造口业;四果阿罗汉则根除绮语(杂秽语)、邪精进、邪念、邪定、邪解脱和邪智。

有时我们记得过去的事:「噢﹗我已经做了这和那,我曾经喜欢这个和那个。」如果我们不再想过去,只想那些有益的,像我们已经学过佛法,我们会想:「佛陀这么说过。」这是一种正念,即使证得三果,仍会想以前发生的事,非关佛法,而是其它事情。如果你想与佛法无关的事,这是一种无益的想法,是邪念(miccha-sati) 。

邪定(Miccha-samadhi)亦然,心全神贯注于任何念头、任何所缘境,或读一本书;四果阿罗汉只有正定,他的心不会专注在任何无益的事(邪定)。

邪解脱(Miccha-vimutti)︰有时,有些人在禅修中体验无忧无虑的境界,这不是真的解脱,但是他们相信这是真的解脱。当一个人已经究竟解脱时,他知道:那种境界是暂时的,不是真正的解脱。

邪智(Miccha-bana)︰人们在做坏事时非常聪明,他们计画周全,非常有智能的用一些方法在做坏事,这是邪智,这在证得四果阿罗汉前被根除。

这些正如佛经所叙述的,证得何种果位断除何种烦恼。知道这些事是非常有趣的,我强调要证得初果,因为那是我们所期望的,初果以上是非常难的。大多数的师父会强调:不要停在那里,继续往前,但是我知道很少人会一直修下去,他们是如此的满足,以致于他们安于现状。

涅槃不是一个地方,也不是一种精神状态。当某人证了四果阿罗汉,并且入般涅槃(parinibbana),他不在任何地方(不受后有)。有些人说:即使证了阿罗汉果位,阿罗汉仍会享受解脱之乐,而且永远处在那种状态,这是错误的见解。你知道他们为什么这么说吗?他们仍然执着无忧无虑的境界,他们仍想继续活着,这个我非常了解。要了解这种观念并不难,你会发现他们仍然有所执着,想继续活着。他们甚至说:佛陀仍然活着,在某处,或许在喜玛拉雅山。这是不对的,了解这些非常重要,因为有许多错误的观念和邪见充斥在周遭。

无论这个人多么清净,多么无忧无虑,佛陀说:这并非究竟解脱。所以涅槃不是一个住所,并非一种境界。

涅槃的性质与身心现象的性质完全相反。有些人说涅槃和Sajsara相同,不然,这是邪见,要理解涅槃,你必须了解Sajsara。Sajsara指身心的生灭过程,或译为流转、轮回,指身心的生灭现象是流转不已的;身心生灭现象的结束即是涅槃。你可以说涅槃与Sajsara有关,涅槃与身心的生灭过程有关,但是涅槃不在生灭过程里,涅槃是身心生灭现象的止息,是痛苦烦恼的止息,从这点你可以说涅槃与Sajsara有关。

这是为何佛陀说:「我宣称涅槃在此身。」(相应部,i.62),这并非指有涅槃在我们体内,而是指:借着彻底了解这个身体,了解五蕴,彻底了解身心生灭现象,我们可以证入涅槃,没有其它的方法可以证入涅槃。

证了某种果位根除某些烦恼是什么意思?我们能根除以前的烦恼吗?不能,因为烦恼已经产生了,是以前的烦恼。我们能根除已经生起的烦恼吗?我们会认为:这是可能的。如果我们不根除他们,他们会保留吗?假如你现在在生气,你会有什么反应?继续生气,从这一刻到下一刻。此时的心理状态只有愤怒,因为心识的生灭非常快速,所以我们认为这是大怒;没有大怒这回事,而是小怒聚集在一起。当它发生在这短暂的时刻时,它会消失,绝不停留。我们不能说:「请愤怒留下」,它会消失,所以我们不需要根除现在所生起的愤怒。因此当我们说:这个阶段的果位根除这种烦恼时,并非指它根除现在生起的烦恼。

那么,它指根除未来会生起的烦恼吗?你不知道未来会生起什么烦恼,因为它尚未发生,所以我们无法根除未生起的烦恼。这表示证果的圣者并未根除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烦恼,它根除潜在的烦恼。潜在的烦恼尚未生起,如果你根除潜在的烦恼,它消失了,不会再生起。

由于过去的烦恼,过去的业,所以我们现在在这里,而我们或多或少带着过去的业,我们所带的业是什么形式?我们的烦恼又是什么形式?如果是潜在的烦恼,它是非常隐微的,还没有显现出来。例如,一棵种子是一种潜能,它有潜能成为一棵大树。如果你想要砍伐那棵树,在过去,这棵树曾经出现,死去,所以你毋须砍它;现在,如果这颗树将死,就让它枯死;至于未来,它还没有成为一棵树,所以如果你想摧毁一棵树,只要摧毁种子。你毋须砍树,只需摧毁种子,「潜在的烦恼」就像种子。

你能明确的说:现在是五点四分,一小时后,哪种烦恼会在你心中生起?没有人能预知,因为不一定正确,任何事情都可能发生,如果你能摧毁这种「潜在的烦恼」,那么它就消失了。

这种「潜在的烦恼」不在过去,不在现在,因为它还没有显现。这种「潜在的烦恼」很难理解,无法证明,只有可能性。这是「证了某种果位的圣者断除某种烦恼」的原因,当所有的烦恼都根除时,我们称之为涅槃境界(nibbanic state),我们不能说:涅槃是过去、现在或未来。

涅槃是超越时间,不受时间影响的,这是非常令人困惑和难于谈论的,或许研究次原子的物理学家能了解。

业也是一种潜能,当我们证得某种果位时,某种业无法再产生果报。我们所累积的恶业,在证得某种果位后,不会再产生果报。业在那里?我们如何带着业?我们所带的是潜在的业,要了解这是非常难的。假如我们有生气的潜能,然而我们现在不生气,一旦有人触怒我们,我们会生气。我们无法知道我们什么时候会生气。我们要断除潜在的烦恼,以免这些烦恼起现行,以免烦恼种子起现行。有时即使是非常博学的僧侣也无法了解,这需要很长的时间。

要了解这些道理的最好方式是去修行,因为我们无法了解它,这是为何佛说:「不可思议」的原因。涅槃不是会生起或发生的东西,我们不能说:「当涅槃发生时。」涅槃是真谛,若有人已培养足够的智能,他可以体证涅槃,这取决于他的清明的智能。你的智能越清明,你的体验会越深刻、清楚。这是为什么在证得初果时,所体证的的涅槃与证得二果、三果、四果不同的原因。涅槃的性质是相同的,由于证果者的清净智能有高下,所体验的涅槃自然不同。就像「看」一样,你的视力越好,你看得越清楚。要找到一个譬喻也非常难,所以佛说:关于涅槃没有例子。没有语言、概念可以说明,涅槃的意思是「熄灭」。在《宝经》(Ratana-Sutta,SN, 2 1)中提到︰「Nibbanti dhira yathayaj padipo」,涅槃像已经熄灭的火焰,不再有贪,毋须再努力。

问与答︰在《法镜经》中,佛陀说:「证了须陀洹的人有这些特质:」他对佛、法、僧有信心,绝不会破戒(以上为四不坏信)。如果你觉得你有这些特质,你可以告诉自己:「我是须陀洹。」如果你没有这种知识,或者你没有听说过,虽然你有经验,但是你不知道如何称呼。你有所有这些特质和经验,但是有经验和特质不一定表示你知道它是什么。假如我给你吃的东西,我要你闭上眼睛,给你你以前从未吃过的东西,我要你张开嘴,我把它放进你嘴里,你咀嚼后,可以辨别它的口味。我问你味道如何?你会说:「噢﹗它尝起来甜甜的而且有点酸,很好吃。」如果我问你:你吃的是什么东西?你会说:「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它的味道。」你只知道它的味道,不知道它的名称,这是十分自然的。

一位预入圣流者(须陀洹)是一次经验一句话。为了证明的确如此,我将再度引用雷迪禅师(Ledi Sayadaw)的话︰「请等待足够长的时间,甚至几年,因为你会在这世间,在日常生活中被测试。」即使现在,你也不能说:「或许我已经证得初果。」不要急于决定,请等待足够长的时间,你会被测试,你会发现:「我仍然必须禅修。」这叫做邪解脱︰你尚未解脱,但是你认为你已经解脱。任何人都会犯这种错误,我们不责备这个人;如果这个人是诚实的,他以后会发现,因为在世界上有许多人和许多情况会一直测试你,你会有所响应。如果你很诚实,你会知道;如果你不诚实,没有人会告诉你。这看起来像打妄语,说非常微妙的谎话。

问与答︰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方式体验不同的蕴(指五蕴:色、受、想、行、识),有些人体验较多的「受」生灭;有些人体验较多的心识的生灭,这取决于一个人的个性。对初学者而言,最好从受蕴开始,你在身体所观察到的任何现象是一种「受」。我强调受蕴,因为对初学者而言,受蕴是他们开始观察的地方。

对一个初学者而言,一开始就观察心识状态是非常困难的,你可以从身念处(kayanupassana)或受念处开始,如果你修习的时间够长,你会习惯修习同样的法门,这是自然而然的。在我们身上,我们有苦受、乐受和舍受;在我们心里,我们有愉快和不愉快的情绪。有时身心是互相影响的,当你的身体感到疼痛时,你的心里也会感到不愉快,你感到非常苦恼:「噢﹗它是如此疼痛。」因此身心是相关的。

然而身心不是总是互相影响的,如果你是一位好的禅修者,别说是阿罗汉了,虽然身体在痛,但是心是平静的。身体的痛苦不会影响阿罗汉(阿罗汉没有心苦),这取决于你如何训练你的心。

问与答︰证得三果时,已经断除贪与嗔,渴望感官之娱的贪欲已经根除,但是仍然贪求清净、无忧无虑的生命型态。证得三果的圣者,所有的嗔和痴已经根除。在开始修行时,我们无法根除这些烦恼,当烦恼生起时,我们仔细的观察它,它会变得越来越弱,然后消失,此时,心变得非常清明、平静,然后观察舍受。当强烈的欲望或嗔生起时,观察他们是重要的,当他们非常强大时,虽然我们仍然能专心,但是无法观察得非常清楚。

真正好的观智生起时,贪与嗔已经不存在,或者只是暂时生起,这是证得行舍智的人非常轻安的原因,没有贪欲,没有挫折,没有浮躁不安,心变得非常清净,然后有突破性的进展。当心变得非常清净时,会有突破性的进展,在突破性的进展前,心清净是必要的。在开始禅修时,烦恼会一再生起,我们必须观察它。有关禅修的挫折,有关我们对禅修时的平静状态的执着,我们都必须克服,放下,观察这些所缘境和放下非常重要。

每当我们生气时,我们会观察「因为我们有所期待,有执着,有欲望」,所以我们会生气。我们可以观察两者,每当其中之一生起时,另一个也会生起。当我们想要某种东西时,我们会担心是否能得到它,这是令人痛苦的,而欲望本身是令人痛苦的、是不圆满的。每当我们想要某些东西时,我们觉得有所欠缺,而这种欠缺是令人痛苦的。在第十一观智,不会发生这种事,此时,没有欲望、不会生气,没有挫折,心非常清明、平衡。

问与答︰在禅修营,我没有时间解释「为什么」,我只能告诉你怎么做,如果你已经做好准备,你的工作已经做了一半,好的准备是成功的一半,因此,事先准备,你的身体也要准备好。现在就打坐,如果你现在不打坐,在禅修营里,你会发现:即使要坐一个钟头都不容易,你的心会浮躁不安。现在,你需要开始准备,心理准备,你的肌肉和神经系统也要先准备好。你不能期望它顺其自然,即使一个赛跑者也必须准备,因此,从现在起,每天禅修。

这里的禅修只有九天,九个宝贵的日子,我不想浪费一分钟,但是我要你们全部参加。我们如何一起合作让这个禅修营尽善尽美,我想让这个禅修营拥有友善、轻松的气氛。有人说:一次禅修是一种「对待」(treat),这是非常特别的事,我衷心希望你们能体验某些事情,有非常宝贵的经验。时间真的不重要,几天后,有些人会有非常深刻、有意义的体验。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互动金刚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