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金刚经

慧律法师讲解楞严经白化文

发布时间:2024-03-18 14:22:41作者:互动金刚

那整句的贯串起来的意思,就是这样子。现在师父把整句的贯串起来:修佛的三昧者,说:修圆定的三昧者,若于群生的果报之牵引召感受生,已经得到了一体的认同,了悟了同一唯识性的境界当中,所显露出来的十二类生,与诸法是一性,销熔的磨尽了六门,六根门之差别之相,可以合一开六,二方面皆得自在成就,这个时候,见、闻、觉、知、尝、齅等等,六用已经通邻,能通邻而不隔障碍,六根互通,共用清净,无所染着,这个时候,外面的器世界、十方世界,以及内在的身心有情世界,就像瑠璃有光,就像瑠璃的玉一样,内外明彻,通同如一,无有隔碍,这个时候,名识阴尽之相。识阴尽了,这个人就能够超越命浊,既然已经超越命浊了,你就反观回来,为什么到现在还没办法超越命浊呢?问题出在哪里呢?反观,观,上面加一个字:“反”观,反过来观照,为什么还没办法超越命浊?还有这个最极微细的识阴?所由,就是所由来,观其所由,就是反观其最微细的识阴之所由来,就是这个意思,反观其最微细的识阴之所由来,问题出在哪里?为什么没办法超越命浊?问题出在哪里?问题出在:有罔象虚无,颠倒妄想。这个“罔象”就是,“罔”就是非有,好像无,好像有,又好像没有,“象”就是非无,又有象,“罔”就是非有,“罔”就是没有,“象”就是有这影像,也不能讲无啊!所以“罔”是非有;“象”是非无;简单讲,就是非有非无。体性本空,“虚无”就是体性本空,不实在的,最极微细的、似有非有的罔象虚无,迷背真性的颠倒妄想,以为其本,为什么?什么叫做“本,自令非有,而现有,非有而现有,叫做:罔象虚无,颠倒妄想。非有而现有,就是:罔象虚无,颠倒妄想。自令非有而现有,罔象虚无,颠倒妄想,怎么样?以为其生起之本其本,就是:以为其生起之本,因为现在要解释,为什么本来你可以超越第八意识命浊?为什么你现在没办法超越?问题出在哪里?现在师父最后再贯串一次,中间就不再解释,就一直把它贯穿起来:修圆定的三昧者,若于群生果报之牵引召受的生死,已获得一体同一唯识境界的认同,因为诸法一性,所以销熔磨尽了六根之差别相,合一开六,皆得自在成就,见、闻、尝、齅、觉、知等六用,通邻不会再隔障碍,六根互通共用清净一个本性,无所染着,这个时候,外面的器世界、十方世界,以及内在的身心有情世界,就像瑠璃透过了光明,内外完全明彻,通同如一,无有隔碍,名识阴尽之相,是人则能超越命浊,识阴尽,则能超越命浊,现在我们为什么还有第八意识的最微细没有超过呢?既已超越了命浊,反观这个最极的识阴所由来,怎么来的呢?因为有罔象,体性本空,不可得,迷背真性的颠倒妄想,以为其本,为什么?因为罔象虚无,颠倒妄想,非有而现有,以为其本,乃知都是以非有的罔象,体性本空的、虚无等颠倒妄想,而有第八意识最微细的现象,好!我已经解释三遍了,就不再解释了。

讲义原文:

【群召,谓群生果报,皆能牵召受生,故曰群召。已获其同者:行阴已破,诸类不召,识阴现前,故观十方唯识,一体变现,更无别法,是谓已获同中,同即一体也。销磨六门,合开成就者:即于同中,加功用行,销镕磨炼,六根门头,合之则一,开之则六。以六根为一根用,以眼能见,耳、鼻、舌、身、意皆能见,名合成就;以一根为六根用,以眼不独见色,而能闻、嗅、尝、触、觉、知,名为开成就;一根如是,根根合开皆然。见闻通邻,互用清净者:《正脉》云:不唯情界脱缠,亦以情器交彻也。见闻者:略举六根之二;通邻者:其结已解,其体不隔也;互用者:体既无隔,用可互通也;谓眼家,作耳家佛事等。以其回脱浮尘、胜义,二种根结,无障无碍,故曰清净。此即情界脱缠。 下则情器交彻。十方世界,此器世界;及与身心,此有情世界也。外器内根,全是自己心光,世界身心,荡然不复更有,故云如吠琉璃,内外明彻。即前所谓山河大地,应念化成无上知觉是也。至此一念不生,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之相灭,故云名识阴尽。按耳圆通,此当寂灭现前。《指掌疏》云:前于空所空灭时,宛尔有个能灭心,即是第八本识,然此乃是对生言灭,灭非真灭,正是识阴,今于识阴尽处,对生言灭之灭,亦复俱灭,故是寂灭现前时也。是人则能超越命浊:此经命浊,以一性六用,同异相织为体,如前命浊文云:汝等见闻,元无异性(一性也),众尘隔越,无状异生(六用也)。性中相知,用中相背,同异失准,相织妄成,名为命浊。今以合开成就,一六俱亡,无复相织,故能超越。至此反观识阴之所由来,莫非幻妄,非有谓之罔;非无谓之象;体性空寂,故名虚无;迷背真性,名为颠倒;元无别法,惟此妄想,以为识阴之根本耳。但能达妄本空,则妄想尚无,识阴何有?故曰识阴虚妄,本如来藏也。初具示始终竟。】

法师讲解:

看左边,如果听不懂,就留着给下一位法师来教,真的!如果你现在还听不懂,就留着给下一位法师来教导你,老身无能为力了!【群召,谓群生果报,皆能牵召受生,故曰群召。已获其同者:行阴已破,诸类不召,识阴现前,故观十方唯识,一体变现,更无别法,是谓已获同中,同即一体也。销磨六门,合开成就者:即于同中,加功用行,销镕磨炼,六根门头,合之则一,开之则六。】因为同一个心性,“一是指体,“六”是指用,则合一之体,开六之用,【以六根为一根用,以眼能见,耳、鼻、舌、身、意皆能见,名合成就;以一根为六根用,以眼不独见色,而能闻、嗅、尝、触、觉、知,名为开成就;一根如是,根根合开皆然。见闻通邻,互用清净者:《正脉》云:不唯情界脱缠,亦以情器交彻也。】有情跟器世界交彻,情、与情、情世界,有情世界;器,就是器世界;交彻。【见闻者:略举六根之二;通邻者:其结已解,其体不隔也;互用者:体既无隔,用可互通也;谓眼家,作耳家佛事等。以其回(迥-视频为此字-整理者注)脱浮尘、胜义,二种根结,无障无碍,故曰清净。此即情界脱缠。下则情器交彻。十方世界,此器世界;及与身心,此有情世界也。外器内根,全是自己心光,世界身心,荡然不复更有,故云如吠琉璃,内外明彻。即前所谓山河大地,应念化成无上知觉是也。】所以在座诸位!山河大地仍然是我们同一个真如本性,【至此一念不生,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之相灭,故云名识阴尽。按耳圆通,此当寂灭现前。《指掌疏》云:前于空所空灭时,宛尔有个能灭心,即是第八本识,然此乃是对生言灭,灭非真灭,正是识阴,今于识阴尽处,对生言灭之灭,亦复俱灭,故是寂灭现前时也。是人则能超越命浊:此经命浊,以一性六用,同异相织为体,如前命浊文云:汝等见闻,元无异性一性也,众尘隔越,无状异生(六用也)。】这个前面讲过了,【性中相知,用中相背,同异失准,相织妄成,名为命浊。】这个我们前面都讲得很清楚了,在这里不再一次,不再讲。【今以合开成就,一六俱亡,无复相织,故能超越。至此反观识阴之所由来,莫非幻妄,非有谓之罔;非无谓之象;体性空寂,故名虚无;迷背真性,名为颠倒;元无别法,惟此妄想,以为识阴之根本耳。但能达妄本空,则妄想尚无,识阴何有?故曰识阴虚妄,本如来藏也。初具示始终竟。】

慧律法师讲解楞严经白化文

诸位!看左边,左边那个标题,叫做“中间十执”这个“执”,什么意思?执为殊胜,提早执着第八意识,最微细第八意识为最殊胜的。所以在座诸位!任何……都执不得!就是成佛都不能执!趣向佛道,也不能执!所以中间这个十执,所有的修行,古来禅师讲过一句话:“禅之大病,皆由执生。”今天不能入于佛心,“禅之大病,皆由执生。”修禅的,最严重的是:看到稀奇古怪的、看到佛的、看到自己的境界的,都因为执,执为禅之大病!执着的心,是修禅的人最重大的病!所以佛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看底下经文:

慧律法师讲解楞严经白化文

【壬二中间十执分十癸初因所因执至十定性辟支癸初分三子初行尽识现】

经文:【阿难当知:是善男子,穷诸行空,于识还元,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解释一下:

慧律法师讲解楞严经白化文

说:阿难当知:是善男子,穷诸行空,注意喔!穷诸行空,已经破行阴啰!于识还元,还归到本元,想要把它进入最究竟,叫做还元,于识还元,已灭了生灭了,怎么样?而于寂灭,补四个字:而于“佛之究竟”寂灭,精妙未圆。精妙尚未圆满,无法普照法界。“寂”就是常;“灭”就是净;“精”就是我;“妙”就是乐;常、乐、我、净,就是这四个字。再讲一遍:“寂”就是永恒的存在;“灭”就是清净、无染;“精”就是我,佛讲的这个“我”是真常的我;“妙”就是绝对的妙,所以寂、灭、精、妙,就是涅槃。四德:常、乐、我、净,真常、真乐、真我、真净。“寂”就是真常;“灭”就是真净;“精”就是真我;“妙”就是真乐;“未圆”就是尚未圆满。所以在中间这个:于识还元,就是指行阴尽了,识呢?还没有!叫做“于识还元”。已灭生灭,但是还没有办法达到究竟。

讲义原文:

【此示识阴十种邪执,第一因所因执也。先教以当知,以示警觉之意。是修圆通之善男子,穷诸行空者;谓研穷行阴,而至于空,即行阴已尽。于识还元者:指行尽识现,如前云:熠熠元性,性入元澄,一澄元习,如波澜灭,化为澄水是也。于八识反本还元矣!已灭七识迁流生灭之性,而于识阴,寂灭之性,精妙未圆。《指掌疏》云:寂即常德,离生死故;灭即净德,灭烦恼故;精即我德,有真体故;妙即乐德,具神用故。总为一涅槃,盖必透过识阴,始得圆满也。《宝镜疏》云:而于识阴,寂灭之性,虽已现前,但其真精妙明,尚未发光,犹为识阴所覆,未能圆照于法界也。《正脉疏》云:所言寂灭者,即圆通中解结,末后之灭结也。不带纤毫生灭曰精,惟余一味寂常曰妙,始是纯真性体。此而未圆,正明识阴未破,尚为所覆,似一似常未精未妙也。】

法师讲解:

【此示识阴十种邪执,第一因所因执也。】因跟所因的执着。【先教以当知,以示警觉之意。是修圆通之善男子,穷诸行空者;谓研穷行阴,而至于空,即行阴已尽。于识还元者:】什么意思呢?指行阴尽了,识阴显现了,(【指行尽识现,】)境界,愈来愈细了!【如前云:熠熠元性,性入元澄,一澄元习,如波澜灭,化为澄水是也。于八识反本还元矣!】所以叫做“还元”。反本还元!所以为什么我们要修行?就是还元我们的佛性,还元我们不生不灭的佛性。【已灭七识迁流生灭之性,而于识阴,寂灭之性,精妙未圆。《指掌疏》云:寂即常德,离生死故;灭即净德,灭烦恼故;精即我德,有真体故;妙即乐德,具神用故。总为一涅槃,盖必透过识阴,始得圆满也。《宝镜疏》云:而于识阴,寂灭之性,虽已现前,但其真精妙明,尚未发光,犹为识阴所覆,未能圆照于法界也。《正脉疏》云:所言寂灭者,即圆通中解】六【结,末后之】第六【灭结也。】诸位!那个“灭”,要特别用框框,框起来。末后之“灭”,这个“灭”,框起来!【不带纤毫生灭曰精,惟余一味寂常曰妙,始是纯真性体。】所以学佛,就是要开采这个纯真的性体。【此而未圆,正明识阴未破,尚为所覆,似一似常未精未妙也。】好像一,又好像常,又未精,又未妙。接下来:

【子二谬解成咎】

经文:【能令己身,根隔合开,亦与十方,诸类通觉,觉知通吻,能入圆元。若于所归,立真常因,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因所因执,娑毗迦罗,所归冥谛,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这一段也很难啊!能令已身,六根的隔,怎么样?跟合开,都能够解脱自在,也与十方,亦与十方,“诸类”,就是十二类生。通一,通一个什么?通一个见、闻、觉、知,所以这个“觉”,就是见、闻、觉、知,觉知既已通吻,通吻,就是合,能够合了,觉知既然已经通合,怎么样?能入,能入什么意思?因为啊,四阴:色、受、想、行,这人行阴已经荡尽了,破尽了,它就归宿于在这个地方。圆元,能入于识阴,就是万化的开始,什么是圆?诸类遍含,因为遍含十二类叫做“圆”,圆满的遍含十二类,一类都没少;“元”就万化的托始;所以这个圆元,其实就是识阴啊,这一句的意思就是:能入圆元,就是能入于诸类遍含、万化托始的识阴。简单讲:就是能入于已经破四阴,结果归宿于识阴,所以能入,中间就是归宿于此,现在就入于识阴,就依止于这个地方,到这个地方为止,所以能入识阴已经荡尽,却归宿于此,卡在这里啊!能入圆元,是能入于诸类遍含、万化托始的识阴,却在这个时候,若于所归第八意识,若于所归之第八识,怎么样?这个立,一定要补一个字:“妄”立,立真常因,这个一定要补:“妄”立,“立”的底下补五个字:“第八识即是”真常因,就是:依住,以为是极果。整句的意思是说:若于所归的第八意识,就立刻妄立了这个第八意识,就是真常,堪可依住,以为达到了极果,生胜解者,就是生殊胜之解者,就在第八意识就妄立为真常,把这个当作涅槃的意思,提早作涅槃讲,生殊胜之解者,是人则堕,因,把笔拿起来!“因所因”就是,“因”就是能依之心;所因,第二个“所因”,那个义就是“依”。第一个“因”,就是能依之心;第二个“所因”,就是所依之境;这样看就看得懂了!“因、所因”,这是从二个角度来贯穿的,连接在一起的。因所因执,就是:能依之心也执着,所依的第八意识之境界也执着,意思就是:本非可依,而谬执第八意识为能依之心,为所依之境,那么这个执着,就等同落入外道:娑毗迦罗,娑毗迦罗,前面讲了:“黄发的外道”啊,所归的冥谛,冥谛,二十五冥谛,我们也告诉大家了,又发了这个补充资料。成其伴侣,迷佛,补上一个字:迷佛“果”菩提之道,亡失自己因地知见之妙心。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互动金刚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