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法门,如法界那么广大,如虚空那么究竟。一切的法门,没有不是从这个法界流出;一切的行门,没有不是回归这个法界。天姿聪明的人,总以为净土法门事体简易并且道理庸常,于是就不加详审。不但自己不修习,而且还要乱发议论,阻止破斥他人对净土法门的修持,借此显示自己的高明。这正所谓能看遍上下四方却不能看见自己的眼睫毛,能知道所有的法门却不知道自己的世智辩聪,自认为宗门教下都懂,就是佛称为的“可怜悯者”啊。不想一想《华严经》的宗旨归根到底,在于求生净土,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全都发愿往生,这样的人是什么人?这样的事是什么事?我们纵然稍稍明白一点教义,而烦惑没有断,生死没有了脱,一旦经过再生转世的变故,能不迷失吗?泥做的坯器还没有烧制,经过雨淋就化了,这就是如来为什么特别开启净土法门,使上等圣人下等凡夫,同在这一生,直接出离生死的原故啊。何况文殊普贤二位大士,早已成佛,示现等觉菩萨位,以自身作表率,发愿求生净土,我是什么人呢?敢与他们抗衡?如果这样的详审,一定幡然改悔,遵从如来普度圣凡的教导,追随文殊、普贤、马鸣、龙树、远公、智者、善导、永明等大菩萨祖师的足迹,一致的前行,以十大愿王,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作究竟了脱生死的大丈夫啊。谁肯将这个大利益,甘心让给他人,而自己安住在三界火宅中,常受焦灼呢?
自从大法东来,亲身证到三昧境界、现生得道而往生的,与充满烦恼迷惑,依仗佛的慈力,得以带业往生的,哪里数得过来?清朝乾隆年间,彭际清居士,要他的侄儿希涑,编辑往生净土的传记。开篇是弥陀事迹,以此说明建立这个法门的教主。其次是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等,以此说明阐扬这个法门的圣众。再其次是往生的比丘僧、比丘尼、王公大臣、贵族平民、女人、物类,以此说明往生净土的四类众生。总共五百多人,取名《净土圣贤录》,这是初编。其中有圣有凡,有智有愚,同等进入如来大誓愿海,因而渐渐证得常寂光乐。看到这里,就可以知道净土法门,犹如大海,能接纳所有河流,也如太虚,能包含万千气象;全体法界的众生,没有一个不摄入其中,全体法界的事物,都是由此而得到实际,因为它是如来一代时教的特别法门,三世诸佛的总持与关键啊。到了道光末年,莲归居士胡珽,编辑了乾隆以后的往生者,有一百几十人,名为《净土圣贤录续编》。咸丰同治两朝期间,刀兵战乱到处弥漫,提倡净土法门的人少了,稍有些沉寂。近来世道人心,越来越趋下降,凡是具足慧眼,存有救世心的人,莫不提倡因果报应、信愿念佛的方法。具足正知见的人,无不随风跟从。所以数十年来,又编辑二百多人,名为《净土圣贤录三编》。这是德森师编辑的,如今已排版完毕,所以作叙说明缘起。往昔没有轮船、火车、邮局、报馆,虽然地址邻近,也常常互相不知道。所以古时的法道非常兴盛,但所记往生的,千百年来,只不过几百人罢了。一是记录缺乏,二是古书散失。如果像今天这样各种事情都很方便,那虽有数十万往生的记录,也不算多。读者千万不可以用古代来衡量今天的情形,认为未必都是实有。也不能用今天的情形去衡量古代,认为法道没有大兴。想想看善导大师在长安,少康大师在新定,念佛的声音,充满道路,那往生的,当然不止百千万亿。今天是千里远的距离,早上出发晚上就到了,再加上邮电报纸,所以虽然在数千里外,都可以知道。但还是多有没记下来的,假使一一记下来,真是数不过来啊。愿世上所有的人,各自都要把“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作为基础,真的为了生死大事,发菩提心,信愿念佛,将求生西方净土作为修持。那么生时是圣贤的徒侣,死后进到如来的封疆,那样的利益,不是佛就不知道。愿所有众生都见闻,各自努力。
民国二十二年,岁次癸酉,仲夏,常惭愧僧释印光谨撰
无比的净土教法啊,难道是圣人用来体现形的作用的吗?孟子说:“形色,天性也。”知道形体容貌属于天性,就不能离开国土来谈心;知道天性属于形色,就不能排除心去求净土。离开净土来谈心,是以为天性有内外啊,那所谓的心,也就是一个东西而已了。排除心去求净土,是以为形色有内外啊,那所谓的净土土,也就是一块东西而已了。这都是不明了“体现形的作用”的说法啊。《华严经》的圆融教理是,理与事没有妨碍,事与事没有妨碍。普贤偈说:“一切刹海劫无边,以一方便皆清净。”这是体现形的作用的极致啊。又说:“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这是体现形的作用的正轨啊。有人以为毗卢遮那法身佛,遍及一切地方,为什么偏要指向西方,背离全体呢?却不知华藏世界海中,一微尘一毫毛,具足十方无边的国土世界,极乐世界的庄严,也是如此。那么只要见到阿弥陀一佛,就已经遍见十方诸佛;只要往生西方极乐一土,就已经遍游十方佛土。为什么呢?因为一就是多,没有差别。唯有这个法门,我佛释迦世尊,金口宣讲,十方恒河沙那么多的诸佛共同赞叹,所有大菩萨帮助流通护持,展转相传没有穷尽。自从佛法大教向东来,除了单传直指的禅宗以外,因念佛得以度脱生死的,有出家人有在家人,难以计数。际清(序者)素来敬服儒家风范,同时修行净土,常想要荟萃过去的事迹,作为警策。但每天忙碌,因此拖延到今天,正好兄长的儿子希涑,对佛法初发信心,愿意成就这个记录,用来坚定他的向往。因此标明大体纲要,采集经论,以及中国的著述,后面续有亲耳听到亲眼看到的,斟酌剪裁,汇成一编,取名为《净土圣贤录》。或许有人见闻随喜,能入佛法法流,一念诚心归向,同登彼岸净土,岂不是好事吗?诗经有:“缗蛮黄鸟,止于丘隅。”(鸣叫的鸟栖止在山丘的幽静处)而净土,也是圣贤栖止的山丘幽静处啊。随着心净,那么佛土净,就得到依止处了。而初学的功夫,莫过于知道依止处,所以说:“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孔子语,大意“鸟知道依止它应该依止的地方,人可以不如鸟吗”)经上说:“彼国常有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其土众生闻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阿弥陀经》)是心呢?是国土呢?是形体容貌呢?是天性呢?干脆知道归宿,杜绝所有的戏论,莲花种子,就在当前。阅览这部记录的人,有愿意体现形的作用这个说法吗?所谓体现形的作用,就是往生净土的意思啊。
乾隆四十八年,孟春之月,净业学人彭际清撰
版权所有:互动金刚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