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吃饭时也要检查自己的心态:是带着贪心在吃?还是带着嗔恨心在吃。吃饭原始的目的只是为了生存,为了我们的色身得以维持。但很多人吃饭早已超过这个界限,有时为了贪图口腹之欲而大造杀业;有时为了虚荣和面子而一掷千金。
普通人贪图生活享乐,是不管什么戒律不戒律的,只要不受惩罚,什么都敢吃,即使可能受惩罚,也是敢吃的。
所以说,如果我们不能以平常心来吃饭,遇到好吃的饭菜就会起贪心。反之,则会起嗔恨心;为了吃给别人看,那又是虚荣心和我慢心在作怪;看到别人吃得好,自己吃得不好,心里不平衡,还会产生嫉妒心。不好好吃饭,就会带来这么多的贪、嗔、痴烦恼。 为了维持色身的基本生存,还要注意相应的营养,营养不必太多,但也不要不够。
因为身体是缘起的,需要依靠物质条件才能得以维持。暴饮暴食固然不对,忍饥挨饿地自苦其身同样是不足取的。我们应奉行中道的原则,远离纵欲和苦行两个极端。所以说,吃饭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修行,蕴藏着智慧。
从前有位祖师在回答修行是什么的问题时说: “饥来吃饭,困来即眠”。听的人不明白:谁不会吃饭、睡觉呢?祖师就说:“你们吃饭时挑肥拣瘦;睡觉时又东想西想。
所以,如果我们真正想要学佛的话,一切都要重新开始!把原有的贪、嗔、痴的生活,改变为智慧的、慈悲的、健康的生活”。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有或多或少的不良习惯。以吃饭为例,嗜酒的人必须有几杯酒才吃得有滋味;嗜肉的人又要有点荤腥才觉得踏实,就把吃饭这件简单的事情越来越复杂化。因此,我们要以平常心来吃饭,其中有几个非常关键的因素:一是饿了才去吃,这是个重要的前提;二是要有好心情。古德云:“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没有心事也就没有烦恼和负担,才能吃得开心;三是饮食要简单,如果菜太多,太复杂,会使我们的味觉被麻醉,根本分辨不出各自的原昧,远不如清淡的两三样更适宜。
吃饭是如此,睡觉也是如此。尤其是那些有自己一番事业的人,每天俗务缠身,到了晚上仍妄想纷飞,结果备受失眠折磨,如果我们每天以打坐、诵经将心静下来,就不会有这样的困扰。当然,这种训练要有个过程,念佛和禅修都是很好的方式。凡夫的妄想总是不绝如缕,就像流水般一念接着一念,吃饭时在想问题,睡觉时在想问题,睡著了还要做梦继续想。可真正想要思考问题时,却无法集中精神。
今天吃饭时,有一个觉照,就是要记得念佛,心中默想着佛号,嘴里慢慢地吃着,没有往日的匆忙,没有往日的贪婪,虽然慢了半拍,但是吃得心里较清静。把吃饭当作是为了治饿病而吃药。
故事:慧能禅师之后的后继禅师,沿着慧能的“但行直心、不着法相”的禅修之路,日益将禅的意味渗透到日常生活之中,形成了一种随缘任运的态度。
他们强调本心不是空洞的,日常的行住坐卧、见闻觉知都是本心的流露、表现、作用。随顺自然的平常行为,既是禅修的方法,也是禅修的境界。
有个弟子问慧海禅师道:“师父,你到底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能够活得如此潇洒自在呢?”
慧海回答说:“也没什么啊。如果说一定要有,那我与众不同的地方就是困了睡觉,饿了吃饭。”
弟子大吃一惊反问道:“这算什么与众不同?每个人都这样子的呀。”
慧海听了呵呵一笑,说:“我吃饭的时候就是吃饭,什么其他的也不想,吃得安心舒坦。睡觉的时候就睡觉,所以也从来不做恶梦,睡得轻松自在。”
老禅师顿了一下,接着说道:“而世间的芸芸众生,吃饭的时候盘算着如何防备别人掠夺自己的财产,食不甘味。睡觉的时候又寻思着如何去掠夺别人的东西,浮想联翩。这样子看来怎么会每个人都一样呢?”
弟子听了大有感悟,说:“如此看来,我们平常做事,还是要多多保留一分平常心,用心去感受这个世界啊!”
“嗯,有些意思,”老禅师高兴的说:“你能够拥有平常心,就说明你开始入门了。等你能做到不留平常心,无所住而生其心,那才是真正悟道了。”
睡觉就作“死”想,今天睡下去可能明天就不能起床,希望在梦中死去的时候,能往生西方,才不枉此生念佛一场。阿弥陀佛
版权所有:互动金刚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