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歌的名字叫《醒来》,它优美的童声宛如天籁之音,穿透了我们的灵魂,唤起我们灵魂深处灵性的醒觉和回归。里面的歌词,是《四十二章经》和许多经书都讲过的:从生到死有多远,呼吸之间;从迷到悟有多远,一念之间;从爱到恨有多远,无常之间;从古到今有多远,谈笑之间……
从迷到悟有多远?一念之间。我们现在是在“迷”的此岸,还是在“悟”的彼岸,就在自己一念之间的飞跃。
今天讲的“六度修行”,究其本质,也是让我们从生死迷茫中醒来,达到涅槃自在的彼岸,这中间飞跃的过程,即是“渡”,——是醒来的过程——也是“度”的过程。彼岸有花,名曰:彼岸花。“彼岸花开开彼岸,断肠草愁愁断肠”——“彼岸花”如此美丽雅洁,我们徒然仰望,愁成一棵断肠草亦是枉然,唯有渡过中流激水,方能真正采撷到手。这朵美丽非凡之花是什么呢,俗称曼陀罗,它就是至高无上的佛性。
六度修行为佛教中最基本的修行方法,大家耳熟能详,但对于它的深刻内涵,未必有多深的体会。纸上得来终觉浅,须知此事要躬行,我们在课堂上听老师讲,和自己下去实践,是完全不同的。
这几年我在社会上做事,风风雨雨,摸爬滚打,在红尘中裹着一身青衫,渐渐地有了一番滋味,有了一点感悟,反观自照,佛法的博大精奥真的不可以指测河。
“六度”是持戒、布施、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里面最关键是什么?度。我们怎样从烦恼度到喜乐,从纷扰度到清净,从黑暗的度到光明,从生死度到涅槃……所以度的第一步,首先是醒来。从红尘中觉醒,于此娑婆世界,时刻地观照自己。佛经上讲五戒、十善,实际是告诉我们怎样修世间法。但修世间法不是目的本身,我们的目的在出世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世间法是出世间法的基础,好比世间法是房屋的地基,出世间法则是高耸入云的亭台楼阁,为地面以上的部分。两者连成一个整体,是一不是二。有个笑话说,一个傻子看见人家的三层楼房漂亮,就央求他做财主的父亲也盖个三层楼。他父亲从第一层楼开始盖,他急着说,我只要第三层,你盖下面两层做什么?!我们很多人学佛就和这个傻子一样,总想着盖空中楼阁。
固此,佛法的智慧就是怎样从世间法去修出世间法,怎样从出世间法去反省世间法。有人总结说:儒是入世,道是出世,而禅是入世加出世,就是二者的综合。诚然如是。
我们在生活中,无时无刻能保持一种觉性,就是禅的状态。保持一份觉知,就不会迷失自己,保持一份觉知,就不会无所适从,保持一份觉知,就不会诚惶诚恐,保持一份觉知,就会进退自如,保持一份觉知,就会不失初心,保持一份觉知,就会活在当下。……
如果你的工作不如意,事业不顺遂,人际关系不和谐,家庭不美满,那你首先要反省自己,肯定是自己长期以来失去了那份觉知,陷入迷途的泥沼之中不能自拔。故而修行,就是一念之间的转迷为悟。一念迷,佛是凡夫;一念悟,凡夫是佛。转换,为修行的肯綮之所在,可以说没有转换就没有修行。我们知道,僧人法达曾读《法华经》两千遍,他没有转法华,却被法华转,最后,他还是他,经还是经,没有开悟。所以在生活中我们要善于转念,路途寂寞了,心可以热闹;环境嘈杂了,灵魂可以宁静;人老了,精神可以年轻;物质贫穷了,心灵可以富有……一念起天涯咫尺,一念消咫尺天涯。毛泽东说,这世上的事,怕就怕在“认真”二字。我们也可以说,修行的事,怕就怕在“转念”二字。只要善于转念,你的眼前就是一片光明,你的世界就会海阔天空,你的人生就能通达无碍……
这种转换,它要求我们从当下去醒来,去觉知,去感悟。所以佛教有一个基本思想:一心而有十法界。十法界,本来差别如此悬殊,然而究其根本只是心性的显现,只要心的念头一转,你可以自由跳越任何频道。一切皆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心外无物,物外无心,心即物,物即心,心物不二。
所以六度修行,就是六种改变我们心的方法。心改变了,一切都改变了。凡人心以物转,圣人以心转物。凡圣之间,区别在此。
布施,每个人都懂。比如我施舍东西给别人,用佛法去度化别人、开人智慧,或者照顾别人、安慰别人,使之无忧无惧。这些都是布施。其实布施是来自我们内心那颗施舍之心、悲悯之心、柔软之心,对世间苦难众生的感同身受之心。
倘若你对众生没有发自内心深处的关爱,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布施行为。比如钱财,你只会施舍一些小钱,小恩小惠。更多更大的布施行为一定建立在你心甘情愿地付出,当内心没有触动,没有感化,没有共鸣,怎么可能放下自己的大笔钱财?由此可知布施是一个人对他人关爱的外化,是自内而外流露出来的。
当你看到一只为生活碌碌奔忙的蚂蚁,不忍心打扰它,看到树上怡然鸣叫的小鸟,不忍心驱赶它,看到陷入苦难中的众生,不忍心不伸出悲悯之手……这都是慈悲心的自然显现。众生即我,我即众生,众生乐即我乐,众生苦即我苦,我与众生本无差别,所以布施要求的一个最高境界便是三轮体空,为无相布施。不要执着一个“我”,再给一个“你”,我和你是一体的,我自己给自己,感什么恩呢!
当然这样的境界不是一日可以达到,因而需要不断修行。布施,本身就是一种修行,是一种圆满自己、成就他人,自利利他的最佳方案。它的功德利益至大,因而成为“六度”之一。
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喜欢读《观音菩萨普门品》,记得里面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观音菩萨为了度化各种各样的众生,示现了各种各样的身份,她对人说人话,对鬼说鬼话。到哪座山,唱哪首歌。这是为了善巧方便,她与你无时不在一个频道中。观音菩萨为一个大智慧者,做到了应机说法。
最近,我们寺院的义工把我也加入了微信,每逢看到的好文章,好的思想观点,我就不断发上去与大家分享,此也是一种布施。要让布施成为你的生活习惯。现在,我的微信群里已经有几千人了。如果把自己的人生当做一个利他的过程,慢慢地,你就会变成观音菩萨的化身。人生的完美境界,就来自你有颗感恩之心,布施之心,和利他之心。
今天大年初六,我到秦皇岛去给那些“国字头”的老总们讲课。他们给我一万块钱课时费,我布施给秦皇岛佛教协会去印书。然后到另一个地方讲课,他们又给了我两万元,我把这个钱也转手捐掉了。最后我发现,无论走到哪里都不缺钱花。你只要能布施,绝对不会贫穷。很多人觉得,自己越布施,钱会越少,越穷。这是愚昧的知见,布施为因,是种子,你撒了很多种子,当然会有收获。但你不是现种现收,农民伯伯春天种地,还要等到秋天收获呢。
又有人觉得,我就那点工资,怎么行布施?事实上,布施需要内心一定的丰足才能实现。它不在于你现实中有多富,而在于心灵有多穷!因此,一个能布施的人是心灵富足的表现。同样,一个千万富豪,却一点都不舍得布施,他就是一个心灵的乞丐。心为法王,心生则法生,心灭则法灭,心通则法通。对于这样的富豪,他只享受过去世种下的福报,而不知道耕种,早晚会成一个穷人的。
在布施上,有“半文为满,千文为半”的说法,它告诉我们:不在乎你布施了多少钱,更在于你的心有多诚,有多大的悲悯之心。一个贫苦的农妇捐了半文钱,她的功德和福报超过了一个随随便便捐了千文钱的富豪,就因为富豪不是用心在布施。在心力的布施上,贫苦的农妇其实已经超过了富豪。
况且,除了布施钱财以外,还有法布施和无畏布施,所以那些总说自己穷而无法布施的人其实是一种借口。一个真正愿意布施的人,他随时随地都可以布施,在生活中,一点一滴都可以布施。福报,要从日常生活中积累。
布施度悭贪。一个人越吝啬越难布施,所以布施可以破除我执。当你学会了布施,就发现自己的贪欲在减少,人际关系在改善,磁场越来越和谐,生活越来越幸福。
那些能布施的人,其实是真正的智者;反之,便是真正的愚痴。
戒为菩提之本。要想了生脱死,达到涅槃的境地,必须持戒。佛教有基本五戒:杀盗淫妄酒。守住此五戒,才能得到人身。所以在座的各位,都是曾经守住此根本五戒的人。
六祖慧能有句话说:无嗔就是戒,清净就是出家。你内心清净无染,清凉安住,始终保持如一的状态,就是没出家也等于出了家。相反,内心烦恼不断,熏染严重,即使出家、穿着袈裟,也等于在红尘中打滚,没有丝毫用处。任何的外在形式都不能改变你的本质。
戒,其实是保护我们。你的肺不好,医生说不能抽烟,这就是戒,不抽烟是为了保护你的肺。一条狗为什么被链子拴着呢,因为它会咬人。如果它足够律己,绝不会出现咬人事件,就不用栓了。但这时还有戒吗?还有,不过已经习惯了,所以随心所欲不逾矩。
我们在这个世间做任何事都要遵守一定的规范,这种规范,即是戒。因此,持戒不是我们想的那么难,我们说不杀人,这也是戒,大家做到了吗,我们每天都做到了,但好像并没有为此而费力,为什么?大家已经习惯了这种行为准则。当你习惯了它,它对你就不再是一个束缚。
相反,少数人犯了这个戒,成了杀人犯。他为什么会犯呢,没有换位思考,没有站在对方立场去感受被杀是什么感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只在乎自己的感受。他犯了戒,作为回报,必须偿还自己的生命。因为他犯了这个“戒”,所以无法保护自己的性命。所以保护别人,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持戒度的是毁坏。没有犯戒就没有毁坏,正如遵守交通规则就会很安全一样,你若想车毁人亡,就不用遵守交通规则。
有人说,我被人欺负,被人骂,心里很难受,忍着。实际上,忍辱不是这样一种状态,——它像水流下来,我们打开一个通道,让它流走,不让它聚集在这里,走了后什么都没有了。
为什么忍辱可以达到这样一种境界呢?因为你和他不在一个频道,他根本伤害不到你。他在一楼,你在五楼,他怎么打你?你的思想、境界远远超过他。到这种高度的时候其实已经没有忍的概念了,你无忍而忍,而这种“忍”,才是最忍辱的最高境界。
所以一个真正能忍辱的人,他一定是站在宇宙成住坏空的高度去看待人的一期生命,他解脱了,超然了,放下了。不会为鸡零狗碎、鸡毛蒜皮的事去耗费精力,不会为一切短暂的因缘和合而执着,他深味了苦空无常的本义,人在红尘,心在净土,他的心一定是出离的。
因此,真正的忍辱者,一定具有出世间的大智慧。
另一方面,忍辱的修行还需要我们转换自己的思维。
常言道,要想成功,需要朋友;要想取得大成功,需要敌人。敌人是什么,乃是你的逆增上缘。这个人打击你,折磨你,跟你过不去,一直和你作对,你要把他看做是对自己的锻炼,是来修炼你的。此为思维方式的变化。
去年是龙年,据说属狗的最不好过,我正好属狗。去年的流年真是不利,我们领导不断给我找麻烦,要盖房子他不让,说把债务还清了再盖。于是我们拼命还债,终于还清了,还是不批,要这样那样证明,把人弄得晕头转向,腿都跑细了。最后,我安慰自己,为什么不把这当做一个修行呢?修行本来就在生活中,难道还有脱离生活而有另外的修行吗?于是我的心态也变了。去年年底,我们所有的手续都批了下来,今年32000平米的房子就可以动工了。
所以,不要与身边的人对抗,不论他用什么刀枪剑戟,你都接受下来,有人说,这样你不是伤痕累累成了筛子吗?不会的,你把自己空掉,把自己变成空气,它能伤害到你吗?
记住:吃亏是福。能吃亏的都是有福报的人,吃大亏得大福,吃小亏得小福,不吃亏没有福。别人打你一拳,你打他一拳,他踢你一脚,你还他一脚,这么礼尚往来丝毫不吃亏的人,怎么能积德修福?德土太薄,就载不了大福报。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可以让你真正过不去,唯一过不去的就是你自己,是自己给自己障碍,自己给自己难受。只有自己能伤害到自己。所以自己才是最大的敌人,修行的意义就是要“化敌为友”,把这个敌人、敌对转化过来,成为和我一个阵营,一股力量,一种方向。这样就非常强大了。
对于修行,知道的再多并不重要,讲的再多也不重要,关键是,看你做了多少。我经常给皈依的弟子说,修行,不是你诵了多少经,拜了多少佛,懂多少名相……而是你的心态、你的行为、你的为人处世,有没有得到改变?
“见己不是,万善之门,见人不是,诸恶之根。”这一反一正,即是修行的意义所在,这样“反正”之后才能知道正反,知道物理人伦,知道世道人心存在的规律。每天尽可能做一些善事,哪怕是对别人微笑,在公交车给人让座,把垃圾袋捡起来,这些琐碎小事,都有无量的意义。修行,是从生活中点点滴滴做起,从当下修起。当你全力去做的时候,你的心就在一点点改变,它变得更柔软,更安详,更喜乐,更自在。当你尝试着去做利他之事时,福报自然如涓涓细流,越聚越多。当你把行善当做一种习惯,连龙天护法都跟着你,运气肯定会越来越好。
我们生活中那些“领导”是从哪里来的?——就是你帮助的人越多,利益的人越众,那些人喜欢跟你在一起,渐渐地你就成为他们的精神领袖,小的可以成为一个团体的领导,大的可以成为一个国家乃至世界的领导。假若你没有那种利他之心、爱人之心,没有那种智慧,不可能做领导。
老子说,要想取之,必先予之。所以要学会吃亏,吃亏得福。
记得有一次,大慈寺开光,我们以嘉兴佛教协会的名义去参加活动。当时一群人全部被拥到主席台上,我上去后走了一圈,发现没有自己的位子。这种情况很尴尬,主席台很高,下面又是黑压压的几千人。通常一个人上去容易,要当众灰溜溜下来就难了,那个时刻我就有种深刻的觉醒,为什么很多领导占了位子不愿意下来呢?因为走到哪里都是被众人捧,被鲜花掌声包围,阿谀奉承不断,他就很舒服,坐在那里不想下来了。为了把位子做稳,为了保住自己的面子,他会千方百计使用手段、伎俩在台上多赖一会儿,这样的结果是,有的酿成了大错,甚至身败名裂。如果他恰如其时,该下来就下来,也许不至于这样。
我很感谢那次,无形中给了我一次醒觉的机会,以后我无论参加任何活动,都愿意坐在角落里,尽量少露面,更不愿意占据主席台,成为主角。如果可以不上去,就尽量不上去。我怕上去多了不能下来了。
人这种动物,由于累劫的习气熏染,对财色名利有着天然的喜好与趋同,如影随形,很难摆脱。尘世是一个大染缸,大家每天浸泡在里面,早已面目全非。因而,我们要时时保持一颗警觉之心,观照自己的言行。这即是精进的表现。
禅定,在佛学上叫思维修,亦称静虑。我们前面讲过,独一静处,专精思维,这就是禅定。广义的禅定是心不散乱,无着无住,所以禅定可以发生在行住坐卧日常生活的一切细节中。不是只有打坐才叫禅定,打坐,是让我们的心沉淀下来、安静下来最常见的一种方法。
禅定可以开启我们的智慧之门,让你的思维更灵敏,同时让身体更健康,内心更平和,烦恼更少。长此以往,你看待事物的观点、角度都会发生质的改变。
苹果手机的缔造者乔布斯就是资深禅修人士,苹果手机品牌的创立、设计、包装都是他禅定后的灵感闪现。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现在,禅修已经成为风靡世界的运动,在美国,很多公共场所设有禅修馆,在香港,可以看到天主教徒、伊斯兰教徒都在参加禅修。
如果你去禅修,会发现这个市场非常之大,大得足以把人淹死。有太多人渴望禅修,有太多人需要指导,倘若你干这一行,只要稍微努力,就可以找到用武之地,因此不用担心找不到饭吃。当然,这是就谋生和风潮而言,我们禅修,首先是为了净化自己的心灵。
禅修的益处,不是几句话可以讲完,更是实践了才能知道。现代人普遍心浮气躁,如果大家每天能禅修一刻钟,相信连社会风气、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能改变。
每天,面对墙壁坐上十分钟二十分钟,观照自己,过滤身心,湛然寂静。日累月积,生命的能量在增加,主宰自己的能力在提升。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之前的烦恼和疲惫都消失了,你变得更喜乐、更轻安,吃饭更香,睡觉更甜……禅修,会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东西。
禅修在本质上,是寻找自性的过程。我们已经遗失得太久太久了,需要逆流而上,回到清净的源头,把一颗污染到斑驳陆离、面目全非的心,洗涤得晶莹发亮。
守住清净的本心,你看到的就是清新宜人的世界,感受到的便是无比清凉的天然空调。那种喜乐如灵泉,从内心深处汩汩涌现,将你沐浴得非常舒服。
佛教里的智慧叫般若,它是究竟圆满的出世间智慧,与一般人所言的聪明是两回事。世智辩聪,不在智慧之内。
从出世间的角度去看待世间的一系列问题,其实每一部经书,都是给我们以这样的智慧。故而看经书的过程,便是启发智慧的过程。
这几天,我有一种感悟,人世间许多东西,自有其内涵,对于陌生的事物,我们往往误读。最近几年我们寺院里买了很多基督教、天主教的书,《与神对话》、《德兰修女自传》等等,我还经常看《圣经》,这在一个佛教徒是鲜见的。我的微信里面,有许多团体都是基督徒,甚至也有基督徒到我们寺院来禅修的。为什么会接纳他呢?因为我也喜欢读《圣经》,喜欢上帝讲的诸多言简义深的道理。当你不了解它时,就不可能知道其真正的内涵,对它就是排斥的。你要接引众生,就要尽可能了解娑婆世界每个区域人的生存状态,所以不能不了解西方文化。而要了解西方文化,不能不了解《圣经》。就像《圣经》里面讲到,一个人要真正进入“神”的境界,便要处于处子的状态。处子的状态正如我们佛教里讲的清净法身。清净法身佛,他的面容和眼神就像刚出生的婴儿。这不是一个共同的道理吗?所以思想是没有界限、没有篱笆、没有隔阂的,所有的隔阂都是人为造成的,是自己把自己禁锢起来。很多人一听说异教徒的书籍会咬牙切齿,或者谈虎色变退而远之。佛教最讲究包容,佛陀在世的时候就向很多外道学习过,最后才成就了无上正等正觉,所以向外道学习,也是他自我成就的一部分。作为佛弟子,我们的心胸就要打开到像宇宙一样宽广,像大海一样深邃,像虚空一样包容,——这时候你将发现,没有什么不能接受,没有什么可以障碍到你,更没有一个人可以打击到你。作为一个佛弟子,一个有智慧的人,他一定是站在世间制高点上,去俯视整个芸芸众生,这样大悲心才能生发,出离才能生起。具备了二者,便能更好地修行和度化众生。此亦所谓悲智双运。
有一次,我去浙江大学讲课,通常他们要给课时费。那天没给,后来说给我打过来,也没有打。一般人或者有种上当被骗的感觉,我没有这种感觉,也没有再问。第一,我们不差那几千块钱。第二,我就当布施了。你这么做的时候,就很坦然。其实他没有把钱给你,最纠结的是他而不是你自己,下一次见面,他肯定不好意思。所以我们不要在这些小事上纠结,在小事上纠结就是智慧不够。
这几年,我们在建设寺院的过程中碰到了很多资金压力,但我每次去讲课,从来没有说我们需要钱,也从来没有化过缘。为什么,因为我相信一切事情的成功与否都有它的因缘,我这一生能做多少事,就尽量去做,做不到的,不可强求。我来到宝陀讲寺时就知道,我这一生寺院建得再好,也不可能达到如此富丽堂皇。你的因缘不具足,仅仅发心是不够的。因此我不纠结这些,就在现有硬件的基础上多做软件,我们去印书,去办禅修班,去讲课,去弘法,去做慈善……我有多少钱就做多少事,随顺因缘而做。
作为佛弟子,应该是看透世间名闻利养,不被物欲、名位、情感染污的一群人。放下名利心、是非心、得失心、执著心。因为我们知道宇宙人生的般若实相,究竟空,无所有,不可得。但放下不等于放弃,顺其自然也不是无所作为。我们是亦入世亦出世,在入世中出世,佛弟子就应该体现出这样一种精神,你没有这种精神,就不可能真正把握佛法的精髓,也不可能成为人天师表,更不可能弘法利生。
一个出家人,连生死都放下了,还有什么放不下?我常常在以此反省自己:我是谁?佛陀是谁?佛陀乃一代王子,享受那么大的福报,都放下了,我们有什么不能放下的?因而当你把一切都放下的时候,眼前会豁然开朗,敞开一个别有洞天的大千世界。你的心超然于万物之上,可以活得如此洒脱,如许欢快。所以这世上真正的逍遥人应该是出家人。如果你是出家人,还不能做一番逍遥游,就应该好好反省自己。
最后,送给大家四句话:打开心量,放下自我,活在当下,奉献真爱。
打开心量:把我们的心胸打开,像虚空一样广阔。心量打开了,什么都放下了。
放下自我:放下我执,放下以“自我”为中心。千百年来,“我”字把人害苦了,放下“我”,就不苦了。
活在当下: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勿要攀援,就不会顾此失彼。时刻让自己身心灵合一,活在每一个喜乐、安然、清净、幸福的当下。
奉献真爱:学会吃亏,不要计较得失。多做布施、利他之事。深怀一颗悲悯之心,以爱己之心爱人。你的世界因之改变。
版权所有:互动金刚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