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金刚经

翩翩心头月

发布时间:2023-10-20 10:15:14作者:互动金刚

  翩翩心头月

  成佛有份

  佛陀在菩提树下证悟时曰:“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佛性,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可见纵使是一个罪业深重的人,只要经过大菩萨的开导,照样可以心开意解,省悟过来。

  《佛说涅槃经》尚未传到中国以前,道生大师曾说:“一阐提皆有佛性”。认为只要是众生(包括三恶道),即皆具有成佛的希望。这话当时曾引起佛教界的 攻讦,称此为魔说,他并被僧团默摈之,甚至逐出寺门,这使得道生禅师郁闷难消,遂发誓愿曰:“倘若我的见解无讹,将来就在说法台往生。”不久,他便独自到 山上住茅蓬,向石头说法,竟说得连顽石都点头了,因此而有“生公说法,顽石点头”之美谈流传于后世。

  后来,《涅槃经》传到中国,里面确实有“一阐提皆有佛性”之章句。于是,他也开始向世人讲解《涅槃经》了。俟这部经讲完,他果真在说法台上示寂。

  一阐提,即极难成佛之义,经典上说,有两种人是一阐提:一种是起大邪见者,等于断尽了一切善根的人,名为断善阐提;另一种则是大悲菩萨,自愿度尽众生,方成菩提,如大愿地藏王菩萨是,由于众生至多无数,故他成佛也无期,是名为大悲阐提。

  菩萨四摄

  佛法的见地高深奥妙,既使见到空性的罗汉们,观念上尚且犹有偏差,对佛法的理解还不够透彻,更何况是我们博地凡夫呢?所以学佛要先学谦虚,说话做事都要谨持保留态度,切莫志得意满。

  古德告诫我们:“满招损,谦受益”。学佛修行,离不开应对进退,也离不开群体生活。所以要在现实的世、出世间达到无往不利,则务必要宗奉“菩萨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

  布施摄,又分财施、法施、无畏施。爱语摄是随着众生的根性与需要,予以温和及慈爱的言语,令他生欢喜心,而达到度他的目的。利行摄是以身口意利益 人,感化众生共修佛道。同事摄则是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说的“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深入他的工作行列,与他同事,在契机契缘的情况下度 他修学佛法。

  慧剑斩情丝

  学佛的重点在“安心”,尤其在打坐的过程中,遇到关键处,更要懂得如何去安顿自己的心念,譬如当你契入空相时,倘若理念不清楚,一起疑心,脑筋就转不过来了。这时候,就须要靠智慧来导正,有道是“五度如盲,般若为导”。知道定下心来,才能再进一步去体会“空相”的境界。

  妄想来了,不去理它,它就走了。“无所从来,亦无所去”,这就是如来的最高境界。懂得这句话的真实含义,再把它应用于妄想的来去上,你就不会起恐慌了。我们凡夫总是在这上面起矛盾,即怕妄想又怕空,偶而空相现前,却又不知所措了。

  真正的空是“无住生心”。古德云:“心无所寄为无住,意无所缘为无相,念而离念为无念。”无住生心的重点乃在“转化”二字,“化”的功夫纯熟了,不好的会变好,好的也会变得更好。

  “化”是智慧、是般若。“佛来佛斩、魔来魔斩”,佛代表好境界,也要舍。懂得舍,那个境界更宽阔,更上一层楼;魔表征不好的境界,把不好的舍掉了,不但没事,而且也紧接着展现出好的来。

  所以说,懂得“无住”——善恶不住、好坏不着,则心无所寄,意无所缘,念而离念。这是“转化”的至高功夫,也是扫除我们妄想执着一把最好的金刚宝 剑,亦即《金刚经》所诠释的道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乃至《心经》说的“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皆离不开此范畴。可见仅仅一 个“舍”,即有无穷妙用。

  投入音声海

  “观想”与我们自性的心光打成一片,融合为一,将整个身心投入到音声海中,投入到清净的法界中,则禅净律密尽在其中,慢慢的,实相无相的境界自然现前,这是准提法门金刚念诵不可思议之处。各位宜从此去体会、去用功。

  当然,对一个初学者而言,实急不得的。只要念的流畅、顺气就好了,如此久而久之,身心自会日日转化。俟念到顺气时,杂念也少了,就会感觉到安祥、宁谧。接着,面前宛然呈现光明,那便是你自性光明的流露。观想的道理即在于此。

  此时,再回过头来参究仪轨的整个次第步骤,你就会更了然了,根本不用担心观想不起来。只要有恒心,肯经常尝试着去体会,功夫自然一步步呈现出来——个中正念常相续,月皎天心云雾散——何须急在一时呢?

  本地风光

  有一弟子问佛:“一切佛的净土都那么清净庄严,何以唯独您老人家成佛的国土如此秽垢而不平整?既有高山,又有深壑,坑坑洞洞的,而且这个娑婆世界的众生又都受着业力的牵引,充满了污浊,那么不得安乐?”

  佛陀听了笑着说:“你们看到娑婆世界,只是污浊的一面,而没有看到清净的一面,那是众生的世界,不是我的境界。”接着,就用脚往地上一按,四边周匝,马上变得无比的清净庄严,当下展现出了释迦文佛真正的本地风光。

  我们每一个人修证到那个程度,也会这样。目前的身心世界,皆是自己的业力所使然,平常打坐中出现的气机发动,种种现象,也都是有业气导致的,都是过程。临到此景,我们何妨淡然处之,把它归诸于平常,无喜也无忧!

  真正的佛法在“平常心”。马祖大师云:“平常心是道”。但是一般人要做到事事平常却是多么不容易!凡夫总是喜欢向外驰求无常的幻境,自寻烦恼,自我颠倒。修行就要对自己身心的种种变化了了清楚,晓得这些都是幻化不实的,不要作“圣解”,也不要去贪着。

  引基下石

  观想LA字是沿途风光,不是我们的本来面目,也不是如来家当。如来的家当是“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LA字只是假借、安立而已,但对于一个初学者却不可忽视,不得不借重它来敲开尘封已久的心地。

  念咒相当于在引基下石,投资作本,扫刷我们无始劫来积囤的业气;观想则让我们看清楚回家的途径,好蓦直趣向自己的本地风光。

  所以观(照)要灵明朗然,不要糊涂。譬如说,当你气脉发动时,就要去察照那个不动的——你控制不了它,就要好让它玩了,主人翁在,客人总要客气点,否则,让它作大之后,反客为主,你就奈何不了它了。

  恭敬恳切

  学佛修法,要懂得发愿,祈求准提佛母加被,希望自己的业障早日消除,发起惭愧心、精进心、勇猛心、恭敬心。恭敬心就时要一心一意、毫不怀疑的以一股迫切的求救心情,诚恳的持诵准提神咒。

  “何以有人感应不了?”诚心不够,恭敬心缺乏之故。学习态度马马虎虎的,当然什么都学不好。法在恭敬中求,尤其是这个真正能帮助我们转化身心的无上法门,更需要你全神贯注的去修到震撼身心,才有效果。各位宜自我检讨,到底有几分恭敬呢?

  威仪具足

  修行有所谓“三千威仪,八万细行”,行仪之微细,可说到达了极致之地步。一举手、一投足,乃至低头、瞬目都要相当检点。而实际上,威仪具足,心自然与定慧相应。宁静,可以使身口意如法如仪、观察得更清楚,处事也较能周延。

  就以我们修行的周遭环境来说,内务整洁,行止从容,作息守分,大众团体生活起居井然划一,看起来多么俨然庄重!则纵使人不在佛堂礼拜持咒,也能充分展现你里外如一的威仪。故菩萨三聚净戒当中,第一条即是“摄律仪戒”,只要用心对了,表露在外的行为,就合乎戒律了。

  戒律的道理,不外乎在于此心,以外在的规范来让你的行为不会逾矩,举凡八关斋戒、沙弥戒、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戒……都是用来约束我们外在举止的轨道。

  以身作则

  修行可分“共修”与“自修”两种。二人以上共同修行,就叫共修。一个人面对自己,行住坐卧,在共修中自修,在自修中与团体共修。共修的经验也可做为自修的参考。共修能上轨道,才有资格谈住茅蓬闭关,否则,必然会遭受道更多的魔考。

  不论自修抑或共修,首先要把自己管理好,其次才能管理大众。以身作则,也就是身教的道理。再则,就是作息安排,要有择善固执的精神。道场有异于一般 场所,大众用功精进,龙天护法自会来拥戴护持,散心杂话、懈怠放逸,他们也会来训戒警示的。且看伽蓝、韦陀两大护法菩萨不是都拿着兵器吗?我们学佛就要相 信护法龙天的威德。

  唯心净土

  真正能把握到LA字,则不但整个准提法门的核心,乃至净土、禅宗、密宗的境界都达到了。其他不论白骨观、不净观、数息观……其最终目的也无非要达到 这个境界——把自己的身心、业气、习气全部都消融于无形,进入到无量光的境界里去。所以修准提法门必定可以往生极乐世界,这是毋庸置疑的,而且使活生生 的,就在净土的境界中,何须等到一口气下不来时呢?

  能把握到净土的本意,“随其心净国土净”,才是真净土,极乐世界远离了一切妄想、分别、颠倒梦想。阿弥陀佛——无量光,也就是我们的自性光明,舍此而外,又那里去找阿弥陀佛呢?这便是“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道理所在呢!

  《金刚经》所将的实相般若即无量光,实相境界即真净土——无我相、无人相、众生无相、无寿者相——即佛心,亦即佛的本意。

  申言之,无生无灭是如来清净禅,诸法空寂是如来清净座。禅宗心法即佛心,一切语言文字皆佛口。那什么又是佛的境界呢?——真空妙有。想达到佛的境界,就得先懂得佛心,千万不要再去兜圈子。由此可见LA字的功德威力何其广大难量!

  现量大反省

  至于中间观想四大变化,乃至三身成就都离不开这LA字的观想。最后进入到心月轮的观想,就是整个佛法的核心、法报化三身成就的总关键了。实际上,心月轮观正是对我们现量的大反省,不论世、出世法皆含容在内。

  “心月轮”就形而上言,即所谓“心月孤悬,气吞万象”;就形而下言,即密宗所说的“心脉轮”;依医学上言,它叫“心脏”。它与我们的五脏六腑息息相 关,也和我们的七情六欲密不可分,所以也严重的影响了我们的健康情况。而禅宗又称它为“肉团心”,一般人认为肉团心只不过是一种生理机能,其实它所隐含的 气脉现象与我们心的活动大又关系。

  可见这“心月轮”本身就是个鉴度计。到底是什么在左右这鉴度计的升降呢?外在的太阳、气流的动向,左右了大气的温度,而我们心脏的跳动、呼吸的来往,种种情绪的变化也左右了心脉轮这个鉴度计的升降——念动气动。

  我们直接观想心月轮,以它来作为非常微细的自我反省,相当于一个深邃的宇宙生命观察站。从形而下到形而上,从虚妄分别心到达清净自在,对自己作非常 客观的反省,随着精进用功的程度,而对自己色身的转化皆能了了清楚。无知就是糊涂,就是无明。修行的道理就是要“大明”,要到达清净光明。

  大放下

  “南无讽多喃,三藐三菩驮,俱低喃,怛侄他”是礼敬皈依文,相当于一种祈求。“嗡、折隶、主隶、准提、娑哈”是咒心。这九个字可说是依据生命的九个关节处,次第展开了我们色身的变化。

  心月轮与LA字实际上是二而一、一而二,前者较偏向有,后者偏向空。懂得了,它即空即有。LA字一观想,很容易与空相应,但心脉轮却需要很仔细的去观察,如果用心不够,也很难以去想像。

  功夫,见地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万一你体会不到!最起码还有一层保障—— 念咒语、消业障。何以体会不到呢?因为你的身心太粗浊了,业力太重了,所以体会不到它的微妙之处。咒语像一把扫帚,将我们的习气、业障逐步洒扫掉。俟因缘 时节成熟,其中的道理自会渐次呈现出来。否则,想要勉强去体会,那太辛苦了,所以各位万一在观想上把握不到,不妨以非常虔敬的心去持诵咒语。

  所谓观想,就是提起一个影像,一个境界,让我们的身心很快的统摄起来,打成一片,换言之,真正能够提得起来,也才能真正的放下,放下也就是使身心绝对轻松自在。

  观想的目的,并非要给我们增加一个负担,也不是教我们头上安头,它只是一种善巧安立罢了。最终目的仍在达到轻松自在——“息却诸缘,则外境向空寂, 内心无喘,则内寻伺等绝”——这时候,才能真正与佛法的“空相”相应,达到究竟解脱。故说,“大观想是大般若、大解脱、大放下”。

  念咒要诀

  准提法的究竟在于身口意三密相应,论统摄身心,咒语便是一个非常殊胜的敲门砖。真懂得观想,就可在念咒当中达到目的了,念咒的最高目标是“金刚念诵”,它可以让你到达与“空”相应的境界。

  易言之,咒语念得非常顺畅,安祥而轻松,即与观音菩萨修行法门相应了,也与安般法门相应了。念得很顺口,很悦耳,本身就已经在调气。所以各位万一不上路,就 用耳朵听,只要你耐心的去修练,慢慢的,随着色身的转化,脉相必然愈深、愈融通,久而久之,也就愈念愈轻松、愈空灵了。只要愈与“空”相应,效果也必然愈 好。空的道理无非在教我们“放下”,而金刚念诵正可以帮助各位达到这个目标。

  以幻修幻

  “远离一切颠倒梦想”,才能见到佛法的实相。凡夫总是那么牵肠挂肚,不晓得世间林林总总皆如此幻化,才被兜得团团转。要经常去体会《金刚经》的那句话:“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随时随地做个明白人,修法才容易上路。

  《永嘉证道歌》曰:“放四大,莫把捉,寂灭性中随饮啄,诸行无常一切空,即是如来大圆觉。”看清楚了世间的实相,整个佛法才会现前。感应境界皆是过 程,不可执着,“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要远离颠倒梦想,才能“究竟涅槃”。但所谓“涅槃”并非有个东西叫“涅槃”,无住生心才是涅槃。

  父母所生身,乃四大假合,随着心念而有生灭。修行的目标,当要能清净无为。马祖大师云:“不尽有为,不住无为,有为是无为之用,无为是有为之依”,修行旨在借假修真,以幻修幻,故不要在有为上起颠倒,对于一切镜相应不迎不拒,坦然而住。

  念念返照

  关于观想念咒,有个根本的口诀,能把握到这口诀,观想、念咒都很轻松。这个口诀即:“无观之观,是名真观;无想之想,是名真想;无念之念,是名真念”,不是教你紧紧的抓住一个东西。只要轻轻一带,明明朗朗,尽虚空、遍法界,空有双照,即空即有,本来现成。

  “历劫坦然无异色,呼为心印早虚言;须知本自空灵性,将喻红炉焰里莲”。佛法在我们的身心,本自具足,不假外求,只要你懂得念念返照,不颠倒、不执着、不妄想,六根门头,处处返回到自己的心地,就与佛法相应了。

  “圆满次第”直截了当告诉我们:一切圆成。用心能用到“不增不减“,何愁佛法不现前?有个净土可生就是增,有个烦恼可舍,就是减。圆满次第告诉我们”直下承担,不假外求“,故平常行住坐卧随时随地皆要懂得在圆满次第的境界中。

  要学习“无观之观,无想之想,无念之念“,有一个绝佳的妙法,那就是“金刚念诵”。用这种方法念佛、持咒,最轻松、最自在,它与“空”、与“般若”,与“无相”皆相应,最容易让你进入空灵的境界。

\

  超日月光

  佛的三十二相之中,有一相叫“象王视”,眼神宁静,两眼平视,自然看得到前后左右上下四周围,那是与定慧相应的境界,故懂得收摄眼神,便是一种返照功夫。

  一般人眼睛的视野大概摆在正前方,要看左右一定得转过头去,而像王视则十方法界都清清楚楚在他的视线里面。观想上路了,很自然的就能融入这种眼神,开眼闭眼皆在空灵中、宁静中,这也是前述无观之观的道理。

  观想LA字,一提,则光明遍照十方法界,这些都是譬喻。但光明有强烈炙热的,像盛夏的阳光;有温润清凉的,像夜晚的明月。大太阳,使人烦躁,故修法常以月亮做为观想的对象——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众生心垢净,菩提影现中——当然,真正的目的仍要超日月光。

  在准提法的观想之中,俟准提菩萨观想起来以后,接着要观已身如透明琉璃体,这一观想相当重要。有关这方面的典籍,各位可以参研《药师如来本愿经》里 面第一、第二大愿,其中的文字境界,正是我们观想心月轮,观想琉璃体的最佳蓝本。各位倘能把它加以体会,实地应用到修法观想上面,必有很大的帮助。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互动金刚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