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度佛教史上被誉为第二释迦的龙树,出生在南印度毗连婆国。为近世多数学者所公认的生卒年代,大致推定在公元150年至250年之间,龙树先学外道,通达医方隐身之术,后入佛教学习小乘再转大乘,精通当时一切经典,统一诸经思想而确立了大乘佛教义学。是印度大乘佛教的奠基人。
龙树的着作很多,有“千部论主”之称,据西藏所传为122种,汉译为22种。他的学说传播以后,特别在西域一带,得到了相当的发展,他着作中最主要的,则为《中论》、《大智度论》、《十住毗婆沙论》。中论阐发缘起性空的深义,提示生死解脱的根本,为三乘共由之门;智论采中道立场以显不共般若;十住论则以深远之见而畅发菩萨之行。空、假、中三谛,八不中道,实相涅槃是龙树大乘学说的要义。龙树大乘学说的建立则是与印度大乘佛学的发展有密切关联的。
佛陀入灭后百余年,佛教内部由于对佛陀教义的理解不同,遂分裂成两大派:一派叫大众部,一派叫上座部。两派展转分裂,到佛灭后六、七百年左右,就有十八部派之多。这些部派都或多或少地继承和发展了某些佛陀的教义,称为部派佛学。接下来大乘佛学成立,便贬称他们为“小乘”。他们都主张“心外实有”,“境在心外”,“心境相离”,“心依於体”,对哲学上思维与存在的关系等基本问题,作了朴素的唯物主义解答。不过他们都有一个共通的缺点,就是多着“有见”。“有见”就是他们不能辩证地看待问题,对宇宙间的事物,作一概实有的形而上学地理解,这样就和佛陀所讲的“缘起”,“无常”,“无我”等辩证观点相违背了。
此时,龙树菩萨在南印度毗连婆国诞生了。当时小乘有部、譬喻、分别说争论异常激烈,外道如胜论、譬喻等亦组织完成,各树异帜。南传大空派方广部的方广道人一派的思想是大小乘过渡时期的产物,见解驳杂不纯,学术界的思想异常混乱。这时大乘经典陆续出现,如讲性空幻有的《大般若经》,中道唯心的《华严经》、《宝积经》,弹偏斥小、叹大褒圆的《维摩诘经》,开权显实、会三归一的《妙法莲华经》,还有宣扬东方妙喜世界的《阿閦佛经》,宣扬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经》,结合净土与般若思想而成的《般舟三昧经》与最特胜的《首楞严三昧经》,此外还有《华手经》、《思益梵天所问经》等等。这些经典,虽然已很流行,但无人弘扬,在混乱的佛教哲学界不能产生扬荡廓清的作用。
龙树面对当时的现实,本想推演佛理,另创“小异”于佛法的新宗。但他接下来继续钻研了许多前所未见的大乘经典之后,思想发生了转变。他于是根据《般若》、《宝积》、《法华》、《华严》诸经的要义,提倡中道。中道亦名“中道观”,或简称“中观”。“中观”就是不着二边,离有离无,以“中观”作钥匙,把烦恼与菩提、生死与涅槃,世间与出世间等大乘要义的法门都打开了。
龙树在所作《中论》第二十四品中,对《中观》作如下的解释:“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这就是有名的“三是偈”。天台宗称为“三谛偈”。此颂表明中观思想是由缘起性空思想发展而来的。“众因缘生法”就是缘起法。缘起法有两方面:第一无自性,第二诸法虽空,并非全无,而有假名(即名言施设)。二者互相联系,诸法因其无自性,才是假设,因为假设才是空,既不着有,也不着空,才是中道。中道观,是针对有部执一切法实有与一类大乘思想认为因缘法是空这两种极端思想提出来的。
龙树在《中论》开头的两个归敬颂中,还提出了八不中道的思想,与“三是偈”同属于他的认识论。颂云:“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八不中道是龙树根据《般若经》里所提出的各种偏见(执着)归纳出来的,偏见不止这八种,但这八种都是见,执着边见,便不能真正了解缘起法,谓三戏论。戏论指一切不正确的,无用的名言概念,离开这些边执见而不执着,则谓之“八不中道”。“八不中道”是息灭一切戏论,用般若直接证会诸法实相,这种对诸法实相无间隔、无中 介的证会,又叫现观。它与概念无关系,谓之“根本般若”。“根本般若”必先息灭戏论,所以谓“无所得”。由根本无所得再向前发展的认识,叫“后得智”,后得智重新与概念联系,由此而认识诸法实相。
龙树对于涅槃的解释与前期佛教所主张的以灭绝生死为标志的涅槃有所不同。如《中论·观涅槃品》说:“涅槃与世间,无有少别,世间与涅槃,亦无少分别。涅槃之实际,及与世间际,如是二际者,无毫厘差别”,涅槃和世间之间的差别是由无明造成的,若无无明,则达涅槃。涅槃之义是指对实相的认识、应用而显示的究竟境界。若诸法实相的完全显现谓之无余涅槃,在达到无余涅槃之前的一切实践,六度万行,无非利他,众生无穷我愿无尽,行健不息,名无住涅槃。生死流转谓之世间,超生死流转谓之涅槃。世间一切事物的实相为毕竟空,而毕竟实亦为涅槃的内容。以空为实相,就把生死与涅槃、烦恼与菩提、世间与出世间等等矛盾都统一起来了。
龙树奠定了大乘学说基础,随后又有提婆、罗睺罗跋陀罗、青目、须利耶苏摩、鸠摩罗什等继续发挥和继承他的中观思想,使他的大乘学说得以进一步发展。
版权所有:互动金刚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