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帮助他人、服务于人、不求任何回报;他给与他人纯净的、没有染污的关爱;他能够接纳一切,不分好坏。他没有怨天尤人,也没有愤世嫉俗,能够给别人带来欢乐和希望。这些特质在我们每个人身上也都完全具备,但是却被我们的习气和烦恼遮蔽住了。我们往往以为只有我的杯子才是好杯子,我的尺寸才是好尺寸,所以生命才充满烦恼。大家来到柏林寺,就是来找寻自我和生命的意义,净化我们生命中的烦恼和负担。只有通过我们自己的努力,心才能慢慢地静下来,烦恼习气才会渐渐转化。这个工作不能指望佛菩萨替我们完成,你的心才是你自己的主人。
我们经常认为,生命中一些不愉快的事情是由于他人的干扰,其实所有的干扰都是来源于自己的内心,但是我们习惯于把责任推给别人,习惯于把平静的心分成喜欢与怨憎,分成了对立的两个方面。我们现在可以享受一下这样的感觉,不必去理会自己是聪明还是笨拙,只是将生命的全部投入到行走中,仿佛天地之间只有一个我,没有喜爱,没有憎恶,单纯而平静。
我们的快乐建立在很多外在的条件上,比如说要有物质的保障、要有健康的身体、要有愉悦的心情。但是健康的人也会死亡,愉悦的心情也会变得痛苦,物质更是随时可能失去。我们要在自己的内心中培养出纯粹的宁静的快乐,不再依赖任何生灭变化的外在条件。恐惧、躁动、愤怒、鄙夷、冲动、激情、贪婪,这一切的负面情绪,都会被我们内在的快乐所降服,所融化。一个不需任何条件就能随时生活在快乐之中的人,就是一个觉醒的人。
如果能够完全地投入到当下所作的事情中,那么无论是在答题的时候、面试的时候,还是复习功课的时候,你都能做到禅修。这样你才能成为自己生命的主人,才能够让生命得到提升。
双手、双肩、脊柱要彻底地放松,紧张会很累,这样心就会转移到不愉快的事情上,如果又无法用自己的智慧除掉这些不愉快,你就会烦躁。我们每一个人内在同样具有佛陀的品德和特质——慈悲、智慧、包容、谦逊,我们每个人就是一尊正在觉醒的佛。
也许当你有机会在一个空旷的山林中,在细碎的沙滩上,去行禅的时候,你能够有这样一个刹那,感觉到自己和山河大地、日月星辰融为一体了,那时你会感恩在生命中经历的磨难,感恩所有曾诽谤你、鼓励你、赞叹你、打击你的人,不再有怨恨,也不再有纷争。你愿意用自己的平静的心开启智慧,洞见所有生命的实相,愿意用无尽的慈悲和纯净的爱心去服务他人、帮助他人。
某营员 :我们怎么样理解激情和平静的关系,怎么处理它?
明奘法师:人如果不是经历过巨大的起浮之后,让他达到真正的平静是很难的。在印度佛陀生活的时代,一个男子的一生分为四个时期:第一个是少年时期。在这一时期,每个男子都要去出家。今天,这个传统在泰国、缅甸仍然被保留下来。古代的寺院不仅教授佛法,还有一些普通的教育,包括社会知识、医药知识等等。第二个时期是青年期,在这个阶段,年轻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还俗,成家立业,继续他的世俗生活。当完成了抚育子女,照顾家庭的责任后,他会重回森林进行修炼,以期了悟生命的真理。如果他的修行成就了,断除了个人的烦恼,那么这个觉悟的智者会在生命剩余的时间中游方行脚,把所获得的智慧分享给其他人。在南传佛教的国家,一个人在青年时期被鼓励从事一些社会事业,因为人类的文明,社会的进步需要年轻人的活力和激情。
我们大家从没有经历过出家的生活,难得今天有这样的机会,体验一下这种不同的经历。大家能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这些天的生活中来呢,能不能有这种承担的精神?我们一生的绝大多数的时间都是在自己习惯性的激情膨胀中度过的,所以在这些天中,在这些宝贵的机会中就要尽量地体会如何使自己的心平静下来。平静的心能使我们认识到事物内在的本质,不再被假相蒙蔽。
一个拥有一百亿美元的人,比如说比尔·盖茨,把自己的财产全部捐献出来,他说:“我对金钱是不在乎的。 ” 我们相不相信这句话呢?(众答:相信!)但是同样地有一个乞丐,每天都要四处行乞,受人冷遇。有一天,他在大庭广众之下宣布: “ 我不喜欢钱,我对钱财早就看破了,放下了。 ” 我们会相信吗?真正的激情,如果没有亲身经历过,怎能知道我们会产生怎样地触动呢?那些平时所谓的平静经得起考验吗?大家都知道近代的弘一法师,他一生经历了很多人生的坎坷,感情的波折,经历了艺术创作的大起大落,最后这些都如同过眼云烟一般消散了。他的心在激情过后平静了,真正地安住在一个朴素贫寒的出家人的生活当中。我们看弘一法师的传记,可以直接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
某营员:人最好的学习阶段应该是在六岁到十五岁之间,而我是在上大学之后才接触到中国的传统文化,错过了最好的学习时间。请问师父坐禅可以提高人的学习能力和记忆力吗?我现在已经有二十多岁了,怎样才能保持一个最好的状态?
明奘法师: 儒家的三字经里面有一句话,“若梁灏,八十二。”梁灏八十二岁时开始为学。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辙也是在二十七岁才开始学习。在禅宗里,西天二十八祖中有一位尊者,八十岁出家,他的老师对他讲:“你已经八十岁了,不可能有什么成就了。”谁知他发愤修行,三年 “肋不至席”,就是说三年间都不睡觉,不间断地打坐,最后他得到禅法的传承。
禅是认识自我的艺术,修习禅定,修习佛法,是为了开显我们原有的智慧。通过念经、打坐、礼拜这种方式,可以让我们的心平静。慢慢地,我们的各种能力都会有一个飞跃。记忆力也会突然增强,好像学英语的人都有的一个体验,学好英语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飞跃的刹那,这个刹那一旦过去了,英语就仿佛成为你的母语一样。记忆力、领悟力、判断力、逻辑推演能力,甚至包括艺术想像力的提升也都是有这样一个飞跃的瞬间,但这些都要靠日常的累积。
在清朝初年,有一位国师,叫圆悟禅师。出家前,他一字不识,以砍柴为生,而他悟道以后,名气很大,当时一些有名望的大儒就来向他请教问题,有点勘验的味道了。问的什么问题呢?是知与不知的关系,圣人与凡夫的关系。圆悟禅师说“圣人若知即是凡夫,凡夫若知即是圣人”。这几个大儒一听之下,佩服得五体投地,后来就皈依了圆悟禅师,跟从他修习禅法。所以无论是禅法、佛法、还是世间的善法,包括那些能让我们的心平静的方法,都是开显我们内心智慧的一种手段。
某营员 :请问师父你这么多年修行的心得体会是什么?
明奘法师:有一次和一个外国的老太太聊天,她临走的时候问了我一个问题,她说:“我这一次要离开这里,有一个问题还没有问你,你认为最大的遗憾是什么?”我说:“好,拿起你手中的茶,端起我手中的茶,喝茶。”她的翻译告诉我:“她问明海法师也是这个问题,明海法师也是让她端起茶杯。”赵州禅师的风范就是“成道者喝茶,未成道喝茶,旁观者也喝茶。”那这种喝茶的真正意义何在呢?苦、乐自知。有时候,我们一些直接的经验对自己来说可能是刻骨铭心的,但是没有经历的人就无法体会。因为我们各自的性情迥异,背景也不同。同样体悟的大小也是相对的,比如说几天前令我很痛苦的一件事,也许今天再想一想,已经烟消云散了;但在十年前发生的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偶一触机,突然领悟到它的真意,它的受用。所以感悟没有大小,只有存在。
某营员:您刚才在行禅的时候说,我们应该相信自已,那么做为一个佛教徒,佛的存在与否和我们有什么关系呢?对佛所做的一切仪式,又有什么意义?佛教的精神是自利利他,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没有足够的智慧,该怎么办?
明奘法师:我们内在的觉性,是佛;心正而不邪,是法;清净无染的本能,是僧。我们自心的三宝,这种觉、正、净通过什么方法才能发掘出来呢?通过佛陀的经书法宝,通过出家人的言传身教。经书法宝是教学的工具,但是这些工具要有人教导才能运用自如。出家人和一些修行多年的老居士,以他们丰富的实践经验,能指导我们领会经文的义理,掌握修行的方法。我们每个人内在的佛法僧三宝是本具的,但是要通过外在的三宝来唤醒。
为什么要敬佛礼佛呢?菩萨是觉悟的圣者,他并不需要我们的礼拜和供养。礼拜忏悔,是为了培养我们的慈悲之心,谦和之心。“礼圣者足,见贤思齐也”,我们礼佛赞佛,是希望能学习佛陀的行止,通过生命的实践,把内在的觉、正、净三宝开显出来。希望佛陀给我们做证明,我们在这条觉悟的道路上也要开始迈进了。
用最高贵的头接触地面,可以一方面去体会与圣者足迹的亲近,一方面去体会与整个的大地的融合。大地涵养了无数的可能性,地球上万事万物都是靠土地的滋养,我们也要作育和大地一样广阔无边、谦和朴素的胸怀。
某营员 :有些人一碰面,就引起我的嗔恨心,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明奘法师:大家有没有看过木偶戏?我们小时候经常能看到,戏台上有一个傀儡,提着绳子牵住,不停地牵动绳子,木偶人就做出各种动作。当你在面对另一个人,尤其是一个你不能包容的,甚至有着深仇大恨的人的时候,你可以试试把自己抽离出来,仿佛在空中有另外一个自我在看着这个愤怒的自已。和仇人对立的自我,那是一些不能作主的情绪,是我们的习气烦恼,我们之所以有轮回,就是因为被这股业力的力量牵扯着,制约着。这是幼稚的自我,暴燥的自我,失去理智的自我。而那个站在高空中的我呢?是成熟的我,健康的我,保持正常平衡心态的我。
佛法讲“空有不二”,相上的有和理上的空高度地融合。那么,是不是是非善恶就没有一个准则了?我们讲“一切皆空”,是不是说房子烧了就烧了吧,拆了就拆了吧,行不行呢?把这里拆了,就算和尚不找,赵县公安局也要追究我们的责任,这是不晓得世间的法则。但是三百年后,这里会是什么样子?可能是更加金碧辉煌的楼阁,也可能是一片废墟,所以万事万物都遵从着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的原则。如果你能认识到这一点,那么就知道自他的仇恨对立是没有意义的。当然这个说起来比较简单,但做起来确实很困难。这就要真心地忏悔,祈求菩萨的帮助,消解多生多劫的怨仇,消解内心的怨恨。
这可以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你可以找一尊和自己最有缘的佛或者菩萨,把自己的心绪、烦恼向他倾诉,不要把他当成高高在上的神祗,当他成你的亲人、最知已的同窗好友,向他倾诉,这是一种释放。还有一种禅修的方法,叫做次第的慈悲观。先在心里确定一个比较尊敬又不特别亲近的人,然后对他修观。观想把自己的慈悲、自己的爱护给予他,使他得到安乐和幸福 。 接下来再对一些陌生的人修观,同样把你的慈悲给予他。第三个步骤是对自己亲爱的人修习,最后再对自己的怨家仇敌,把自己的功德和利益,自己的善良美好,无保留地分享给他。这是慈悲观的修法。
某营员 :在寺里的这几天感觉很清净安详,可是回到家里后如何保持这种清净安详呢?
明奘法师: 这恐怕是我们在座所有人都要面临的问题。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都是受环境制约的。寺院这个特定的环境可以培育我们的慈悲心和清净心,但是回家之后,这种清净心可能就会很快消失,在柏林寺的生活都会成为梦幻泡影。那我们该怎么办呢?我们要经常回到寺院里或者优美的大自然中再去充电。根据自己的情况,你还可以在自己的生活中安排一些时间去培养这种心态。培养的方式有很多种,参加夏令营是一种,禅七法会也是一种,念佛也是一种,也可以到空旷的自然中去冥想、去散步。
某营员 :您刚才在训练觉知力的时候,我感到身上非常难受,应该怎么办?
明奘法师:当我们观察比较深入一点的时候,就会产生感受,这个感受有时候会非常难受。有一次我在打坐时,感觉好像有很多的针同时从身体里面往外散,疼得简直无法忍受,我真想睁开眼睛看看是不是真的有这些针,但是我没有,因为我知道它只是种感觉。在这种时候,你唯一能做的就是把持住你的心,难受也不要躲避,直接地去观察这种觉受,不需要任何的反应,也不要有任何预期的目的,放下喜欢和厌憎,只是单纯地观察它。也有的人会感到挺愉悦,好像我也没有了,妄想也没有了,瞌睡也没有了,但是这个时候也不要贪着,还是单纯地观察这个觉知。
版权所有:互动金刚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