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世间,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
当行至趣,苦乐之地,身自当之,无有代者。(《大经》)
一周前拜读三月三十日之来信,要我表达意见,实感惶恐。我也是苦界的一个又愚又痴、烦恼具足的众生,所见所闻,所悟所解,自无超胜可言,难免诒人笑柄,何况又没有社会常识与经验。既无点墨可谈,强而谈之,自然会错,甚而文不对题。不过好在都是知己,讲对讲错,不过嘴就是了。
佛弟子在社会工作中的态度等:既是佛弟子,应有佛弟子的气质,无论站在任何岗位上,都能以佛弟子的香光薰陶他人,引人入佛。不过话又说回来,所谓“佛弟子”者,佛的弟子也,是佛的学生。学佛的人,还在学的学佛人,在学的过程中,有学得成,有学不成的。又,末法众生,学而难成者,比比皆是,因而“佛弟子”三个字,实在很难承当。
《论语》曰“随遇而安”,《中庸》曰“无入而不自得”,这是君子之事;《孟子》曰“豪杰之士虽无尧舜亦兴”,这是豪杰之事;俗云“时代创造英雄,英雄创造时代”,这是英雄之事。吾人都是愚下凡夫,此亦难以承当。
学佛之人,应该质直,不充体面,当一天和尚敲一天钟,在什么岗位说什么话。没有能力或没有兴趣,能培养就好,不能培养就应退步回头,以免自恼自苦。
佛弟子以学佛为第一,有妨害自己学佛的,再好皆应舍;有助益自己学佛的,再坏也应就。
不过,古人云:“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命”就是宿业,我们大多都是随着宿业在走。《论语》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古德云:“知命者于人无怨。”《菜根谭》云:“诿罪掠功,小人之事;掩罪夸功,众人之事;让美归功,君子之事;分怨共过,盛德之事。”又云:“天道亏盈益谦,地道变盈流谦,鬼神害盈福谦,人道恶盈好谦。”《大经》言:“荷负群生,为之重担……如纯孝之子,爱敬父母,于诸众生,视若自己。”以上都是学佛的人应知应学之事。
《法华经》言:“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世间之惬意事、乐事,都是相对,非究竟。乐是苦因,一息不存,便是来生,六道四生,随业受报,轮回未出,必堕地狱。若能体会地狱之痛苦,则一刻也不能自安。深悟无常,切求出要。告诉自己:不但自己要早日信心念佛,也希望他人早日信心念佛,这是悲心的培养与表现。
自觉罪恶深,常存罪恶感,此种人较难开悟;不过较容易进入净土之门。这就是二种深信之信机即信法。
有受戒才有破戒犯戒可言,没受戒只是道德上的一般罪。甲女不但身犯,心也犯,只是不觉,没反省而已。若论甲乙二女所受的染污,都是一样大,只是有觉有不觉而已。
“万恶淫为首,论事不论心,论心天下无完人。”此语非出自《论语》,这句话是站在世间观念为世人凡夫设想而言。一切唯心所造,若此心炽盛,即虽无身犯,亦必堕落。《楞严经》言:“纯想即飞,纯情即堕。”《圆觉经》言:“一切众生,皆以淫欲,而正性命。”如果没有淫欲,即已超凡入圣,哪还会有众生的性命!一切众生,无不随业牵引。有时出生为贞女,有时出生为淫妇;或许此生为僧,持戒清净,或许来生为富,恣纵淫逸。六道未出,梵行未立,任谁也不可轻言“我已如何如何!”知此,唯有一任弥陀之悲救。弥陀无碍之光明,不受凡夫善恶之障碍。
都是凡夫,都有烦恼,不管已信未信,都有不能高兴之时。天性豁达乐观者,即不知生死轮回,未有信心,其人亦终生欢喜过日。业障深重、烦恼炽盛之人,即使信心决定,亦难免笑颜难开。不过,心意柔软,反求诸己,是信者之特色。
学佛之人,受授要有分寸,不可苟且,应知凡事无论巨细都有因果。权益之事,更不可侵犯,以免偷盗。
从来信中,知大家对阿弥陀佛的信心尚未确立,应更加努力,切莫看轻。人生的大事,是生死轮回,古德云:“世间大事唯生死,不念弥陀更念谁。”人生的目的,是信心念佛,经云:“唯此一事实,无二亦无三。”(1989年4月14日)
版权所有:互动金刚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