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三祖僧璨的《信心铭》,在禅宗史上,一直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古有禅师教人,每晨诵《信心铭》,把《信心铭》当作早课来诵。
《信心铭》,表达了传统禅宗的修行理念与方法,提示了禅门“不二”(一亦不守)的修持。阅读之下,令人有一种“原来如是”的感受,觉得轻松、舒适。禅宗的这种修行理念,其实,便是般若的意境,也是佛门最高的修行方法。
在一般的修行方法中,总是有取有舍、有是有非。从事这些修行,久了难免会觉得疲劳,想换个高超一点的修行。有这种想法的话,来看《信心铭》就对了。
《信心铭》可以当作每天的定课来诵,闲时多吟咏,久而久之,义理自能领会,若得相应,便知修行不难。
--------------------------------------------------------------------------------
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
毫厘有差,天地悬隔。欲得现前,莫存顺逆。
违顺相争,是为心病。不识玄旨,徒劳念静。
圆同太虚,无欠无余。良由取舍,所以不如。
莫逐有缘,勿住空忍。一种平怀,泯然自尽。
止动归止,止更弥动。唯滞两边,宁知一种。
一种不通,两处失功。遣有没有,从空背空。
多言多虑,转不相应。绝言绝虑,无处不通。
归根得旨,随照失宗。须臾返照,胜却前空。
前空转变,皆由妄见。不用求真,唯须息见。
二见不住,慎勿追寻。才有是非,纷然失心。
二由一有,一亦莫守。一心不生,万法无咎。
无咎无法,不生不心。能随境灭,境逐能沉。
境由能境,能由境能。欲知两段,元是一空。
一空两同,齐含万像。不见精粗,宁有偏党。
大道体宽,无易无难。小见狐疑,转急转迟。
执之失度,必入邪路。放之自然,体无去住。
任性合道,逍遥绝恼。系念乖真,沉昏不好。
不好劳神,何用疏亲。欲趣一乘,勿恶六尘。
六尘不恶,还同正觉。智者无为,愚人自缚。
法无异法,妄自爱着。将心用心,岂非大错。
迷生寂乱,悟无好恶。一切二边,良由斟酌。
梦幻空华,何劳把捉。得失是非,一时放却。
眼若不睡,诸梦自除。心若不异,万法如一。
一如体玄,兀尔忘缘。万法齐观,复归自然。
泯其所以,不可方比。止动无动,动止无止。
两既不成,一何所有。究竟穷极,不存轨则。
契心平等,所作俱息。狐疑尽净,正信调直。
一切不留,无可记忆。虚明自照,不劳心力。
非思量处,识情难测。真如法界,无他无自。
要急相应,唯言不二。不二皆同,无不包容。
十方智者,皆入此宗。宗非促延,一念万年。
无在不在,十方目前。极小同大,忘绝境界。
极大同小,不见边表。有即是无,无即是有。
若不如是,必不须守。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但能如是,何虑不毕。信心不二,不二信心。
言语道断,非去来今。
(--摘自 大正藏经第四十八册--)
--------------------------------------------------------------------------------
信心铭
“信”是什么?信是“心所法”中,十一个善法中的一法。对事物、境界不怀疑,内心清净,名为“信”。有信的人,心能清净、安乐。
所以,《华严经》说:“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除灭一切诸疑惑,示现开发无上道”;《菩萨本愿经》说:“若一切众生,初入三宝门,以信为本”;《大智度论》说:“佛法大海,唯信乃入”。
但是,要信什么呢?佛经中一般都叫人要信因果,信佛法僧三宝、信真理。但在禅宗就不是这样说了,是要信“心”——信自心是佛、信自己的心和诸佛的心,平等无差别——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能信得及,一入信位,决定不退转于无上菩提。但此信非解信,乃证信。
“铭”是什么意思呢?它具有“座右铭”的含义,表示这是一篇很重要的文字,要人能铭记在心,永志不忘。
至道无难,唯嫌拣择
“至道”表示不是世间相对的真理,而是究竟的理体,佛经说它是无上正等正觉,没有什么能超过它的、没有什么能外于它的。它就是有情众生的本性,无情器界的法性,成佛的佛性,又叫菩提、本觉、真心、法身、实相……等;“拣择”就是分别。
这句是说∶要证悟至高无上的道,并不困难,只要没有分别好坏、善恶、是非的心。要证悟至道,怕的是这些妄想分别呀。
为什么呢?道是心体,道是我们自己,道是我们的生命,道是我们的一切,我们都在道里面,不能离开道,为什么我们会不明白道呢?
因为我们向外去找道,将心用心、骑牛找牛,将妄想分别之境当作真实。有分别就有是非、烦恼;念起无明生,心湖起波浪,就离道了。若不分别,则全用是体,万法皆如,法法是道。
但莫憎爱,洞然明白
厌恶生死是“憎”,欣慕解脱是“爱”;除烦恼是“憎”,要入定、一心不乱、明心见性是“爱”。其实,生死涅槃乃迷中物,并非实有,何必憎爱取舍?若有憎爱取舍,则被憎爱取舍所缚,不能明白至道。
所以说:只要没有憎爱分别的心,入于不二门,则一切现成,就像门打开了,一切都明明白白。
毫厘有差,天地悬隔
要体证至道,方法是很重要的。因为,虽然只有一点的差错,可是就会像天与地相隔那么远了,使我们不能明见至道。经说,十地菩萨以一念执着,而不能进入等觉成佛。
欲得现前,莫存顺逆
所以,如果我们希望至道(真心)能够现前,而得证悟,一切与我有关的事情,就不要存有是顺、是逆的念头。
有顺逆,就表示心有执着,诸法本来如如,平等不二,那有顺逆?顺逆是从主观的我执产生的。有我执就是妄心。妄心立时,全真是妄,如水起波时,水成波。所以,修行人要与道相应,对一切境界,就不可存有好坏观念。
违顺相争,是为心病
执着「法”是好是坏,分别个不停,这都是颠倒知见。根本不存在,依心分别而有的“法”,如何去说它好坏呢?所以说这是心病,不是正常的 心所应该有的行为,[由此可见众生的心都病了]。
不识玄旨,徒劳念静
如果不懂这个根本的法尔道理,只有枉费了我们坐禅、在念佛求静。因为静、止、定只是一种境界,不是不生不灭的真心。
圆同太虚,无欠无余
要知道,我们的真心,本来就是圆满的,像太虚空,不欠少什么,也不多余什么,如《心经》讲的“不增不减”。此“心”在圣不增,在凡不减。
良由取舍,所以不如
由于我们有取舍分别的习惯,对一切境界起分别执着,心里老是不空、不平等,所以就不能契证真如。
莫逐有缘,勿住空忍
所以呢?不要去追逐与我们有缘的东西。例如:五欲、名利........而随它流转,但也不要住在什么都没有的定境上,成为顽空、断灭空,强自压抑心念,不让它生起,认为就是究竟。
一种平怀,泯然自尽
当空有不住,两边不立,就没有相对了,这时候是怎样呢?就是一种平常的心境,无是无非、非善非恶、不可说不能想,它就是你我的本来面目。那么,保持这种平常的心境,一切是非、好坏、无明烦恼,就会自然的消失掉了。
想想,人自有知识以来,不是执着有,就是执着空,能够空有都不住,便是返本还原。
马祖说“平常心是道”,因为,道是最初的,最初的当然是平常的。六祖说:“直心是道场”,“直 ”也是平实、单纯的意思。修行要返本还源,当然要平常。
止动归止,止更弥动
如果你不那样修[莫逐有缘,勿住空忍,一种平怀],想要停止内心的妄念,将会越停止妄念越多。
对妄念,当如《金刚经》所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只要心不执着妄念、不随它,妄念便自消,不必特意去止它。
唯滞两边,宁知一种
当你停留在“止动归止”用功的话,只是陷入 “有”和“空”、“动”和“静”两 边,与无为法的“道”根本不相应 。如此怎能知道,能动能静、非动非静的如如真心呢?
一种不通,两处失功
如果这个根本没有通达,我们修行用功,就全停在两处,不是在“有”上打转,就是在“空”里沈没。那真是徒劳无功啊!
遣有没有,从空背空
我们如果起心要去除“有”,[一切妄想、烦恼、有为法],只有使我们沉没在有中,被有所束缚。因为这要去除有的“心”,不正是个“有”吗?如何能无“有”呢?
同样的,要追求空、要安住在空的境界中,结果只是违背了空。因为“空”若有境界、空若是可住,这就不是“空”,而是“有”了。所以,要趣入“空”的人,其实是背弃了“空”。
多言多虑,转不相应
说话多、分别也多,思考来思考去,只有更加与道不相应。所以,中国禅宗初祖达摩祖师,叫二祖慧可要外绝诸缘、内心无喘。外缘都绝离了,就不必再讲话;内心无喘——平静下来,就不会再思虑,然后才能入道。
绝言绝虑,无处不通
能够完全弃绝了言语和思考,就不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处所,都可以通达道,所谓“一念不生全体现”。
归根得旨,随照失宗
只有返本还源,回到生命的根本,才能领悟至道,明白祖师西来意。反之,如果有心去找道,随顺六根向外去用功,想要找到本性,那只有迷失方向了。
须臾返照,胜却前空
但是,只要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返照自心,就有可能明白真心,胜过空的境界多多了。
前空转变,皆由妄见
修行修到身心皆空,算是很高的境界了。但为什么会有空?空为什么会变现种种境界?其实都是妄见有空,住在空上面所致。
不用求真,唯须息见
“真”就是真如、真心、真际。“真”不用求,求者本身就是真。真不自言真,若见有真,此真便是妄。真是相对于妄而言,众生迷而有妄,觉者方便立真,令众生知而离妄,离妄真亦无言。
“见”是知见、正见、见解……。“见”是众生六根迷于六尘,所产生的妄见,根尘是妄,依根尘产生的见,岂能离于妄?所以,求真是妄、见解亦是妄。
因此,你不需要去追求真心,只要把妄想息灭了,把知见放下了,把执着丢掉了,内心没有一切分别执着,才能相应于真心。
二见不住,慎勿追寻
“二见”就是相对的东西。例如:是真、是假,是有、是空,常见、断见,好还是坏……。这些对立的东西,都是因为我们妄见而有的。当我们用功到知道这些相对的知见都不对,同时能够不住于有和空等相对概念时,那个时候,就要注意,不要再去管它了。这对用功者,是很重要的,为什么呢?
才有是非,纷然失心
因为,只要有一点点的“是和非”、“对和错”的念头,便会引生了很多的是非念头来,那时候,你就落于二元对立的妄境,失去清净本心了。
所以,经说般若无知,六祖要人不思善、不思恶以会取本心。
二由一有,一亦莫守
当你用功到空有、是非,对错、能所不存的时候,心里就没有“二”了,只有“一”的感觉。知道一切二元相对都是由这“一”来,但“这个”也是不可以执着的,如果住于这个,对待就又会产生了。
一心不生,万法无咎
连这个心的观念都没有的话,就不会生起妄见分别,那么,“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但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一切诸法,其实没有是非、好坏、对错的。
无咎无法,不生不心
既然万法的存在,对我们不会造成阻碍、困扰,也就不需要方法来对治,那么,内心也就不会再生心起念。
能随境灭,境逐能沉
“能”指心,是主观的存在;“境”指诸法,是客观的存在。主观的心识会随着外境的消失而灭除;同样的,客观存在的外境也会随着主观心的空无而没除。
所以用“沉”字,表示外境是随心所现的,“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心如果空了,由心所现的境,便如沈没在心底般。所以,我们的妄心,是随着外境的消灭来消除的,但是,外境又是跟着妄心的消除而消失。心境是互相影响的。
境由能境,能由境能
心生法生、心灭法灭。外境是依着我们的心才有的;同时,我们的妄心,又是依着外境才存在的。
贤劫三佛的毗舍浮佛偈:“心本无生因境有,前境若无心亦无。”便是在说“能由境能”的道理。
欲知两段,元是一空
要知道,虽然有心和外境,实际上,心和境都是空的。心、境不过是个假相,皆由迷于本真而妄立能所,都不离性空。
一空同两,齐含万像
虽然自性体空,却能显现能所,含藏了宇宙间的万事万物。
不见精粗,宁有偏党
虽然有万般的事事物物,但因为其本体是空。既然是空的,诸法哪里有好坏?为什么我们会对诸法产生分别,而引生某些偏爱呢?
大道体宽,无易无难
“道”就是真心。真心是很广大的,经中说:“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所以,大道宽广,要证入,虽然不是容易,但也不困难。真心是人人本具、个个不欠,容易、困难是虚妄分别,与道无关。
小见狐疑,转急转迟
“小见”就是指不信自心是佛,只知向外求法的人。小见的人,你若对他说:“大道体宽,无易无难”,他会不相信,像狐狸那样,有很多怀疑。狐狸在一切众生中,是疑心最重的,所以好疑的人,便说他狐疑——像狐狸的疑心那么多。小见的人,不信自心是佛,悟了便是,他只知要从事各种修行,才能见道。他精进在修行,希望能够赶快证道,那知是越急越慢。
执之失度,心入邪路
执着要修行、要怎样才是,认为自己有见地、有功夫,如此的话,就会产生不正当的心态,与道不相应,而进入偏差、错误的境界中。
放之自然,体无去住
所以,放下吧!让心自然,该用功时就用功,该吃饭时就吃饭,该睡觉时就睡觉,行住坐卧自然不造作,如行云流水不着痕迹,这样才能体会到心体。心体没有过去、未来、现在,你要修什么呢?
任性合道,逍遥绝恼
只有顺从自己的心性本质,才能与道相应。相应后就自在了,自然而然的就没有了烦恼。
系念乖真,昏沉不好
一般修行,强调系心一处,用来对治妄念,希望把妄念绑起来,不在东想西想。其实,这样用功是不对的,已经违背了真心,真心无为,起用则自然而然,不需刻意。
反过来说,让心境昏沉,糊里糊涂也不对,这跟真心不能相应,真心是觉明空朗的。
不好劳神,何用疏亲
修行要自然,好像在用功,又好像没有用功。道本自然、平常心是道,不必刻意造作;道法无为,没有哪样较好、哪样不好。
欲取一乘,勿恶六尘
“一乘”又叫“佛乘”,表示最高上的法门,也就是禅宗所说明心见性的法门。这法门有别于三乘:声闻、缘觉、菩萨的修行,一入就成佛。要契入这无上的法门,就不要去厌恶六尘——色、声、香、味、触、法。
六尘不恶,还同正觉
六尘没有不好,都是心所现的境界。能够对六尘不分别好坏,不受到六尘的干扰,你的心就和佛的心一样了。
智者无为,愚人自缚
有智慧的人,能够随顺自性无为,他就能够随处自在;愚痴的人便不是,他要修种种法、行种种行,其实是自己拿绳子绑自己。
法无异法,妄自爱着
一切法根本上都是一样的,并没有什么差别的地方,所以会有不同,那是我们虚妄心分别、生起贪爱、执着的缘故。
将心用心,岂非大错
以心来找心、骑牛还找牛,怎么对呢?一切法都因我们妄心的分别才有差别,而我们却还再以心去寻求它的差别,岂非大错特错!
迷生寂乱,悟无好恶
因为迷,才会有寂静和动乱的好坏感觉,觉得动乱不好,而寻求寂静,一旦开悟了,对动静就不会再有好恶一切二边,妄自斟酌有和无、动和乱、常和断等等就是二边。这一切的二边都是由内心的妄想、思维而有。
梦幻空华,何劳把捉
既然是由我们内心的妄想分别而有,就不是真实的,像作梦、像幻化、像空中花朵,干嘛要去捉呢?
得失是非,一时放却
得到什么、失去什么,是是非非的东西,对修行人来说,都要放下,这样心就不动,与道才相应。
眼若不睡,诸梦自除
就像我们的眼睛,如果张开,不闭下睡眠,各种梦境自然就不会产生。
心若不异,万法一如
同样的,我们的心如果没有分别,万法便是如如的真相了。
一如体玄,兀尔忘缘
只有回到这不二、如如的心体,在那不可思议的境界中,才能忘却外缘,远离颠倒是非,不再迷惑于外境。
万法齐观,归复自然
一切法都应该平等看待,不要分别好坏、是非,这样万法才能回复它的本来状态,修行人也安于本来面目。
泯其所以,不可方比
消除了起心动念的原因,也不可以有比较、相对待的念头。
止动无动,动止无止
要停止动乱的心,其实哪里有个动乱的心好停止?动乱停止了,其实,又哪里有个停止可得?
两既不成,一何有尔
“动”“静”等相对既然不可能成立,那么,“如如”或“绝对”又哪里有?相对不成立,绝对亦非有。因有相对,才说绝对。既无相对,何来绝对之名?
究竟穷极,不存轨则
达到了究竟、穷尽了诸法的彻底时,一切思维分别,将不存在。心里不会有一切知见、真理、价值标准等等世
间规矩或制度。
契心平等,所作俱息
能够相应而契入真心,便能够见到心、佛、众生无差别,一切法都是平等平等。那么,不但不会再造业,一切有为的修行,也全部都止息了。
狐疑尽净,正信调直
如此,对生命修行的迷惑怀疑,都将消失干净,不会再像狐狸那样多疑,。怀疑彻底消失之后,正信:是心是佛的正知见,就建立起来了,从此不会再有错误的知见
一切不留,无可记忆
实际理地,心行处灭,哪里还有法在?言语道断,自然没有什么可记忆的了。
虚明自照,不劳心力
那个时候,我们的内心,就像虚空,无一物存在,但却很明白、很清净;物来则应,如明镜照物,丝毫不必用力。
非思量处,识情难测
这个地方,是不可用意识想思来思量的,它不是凡夫所能测度。
真如法界,无他无自
在这真如法界当中,是没有他人,也没有自己的。
要急相应,唯言不二
如果希望赶紧和这真如法界相应,只有向你推介不二法门了,唯有进入不二,才能够相应。
“不二”是什么呢?就是不妄想分别、不识情用事。要知道,自己、他人,是与非、善与恶、好与坏、凡夫与佛……等等二元相对的东西,都是人心妄想出来的,如果不妄想分别,哪里有这一切是是非非呢?没有这些是是非非,也就是真如法界了。
不二皆同,无不包容
能够到达不二,就会发现,诸法都是同样的。在不二之中,一切无不包容,没有内道、外道,没有佛教与其他宗教了。佛看一切众生,无非是佛;不二之中看一切,无非是不二。
十方智者,皆入此宗
各宗教的修道者,只要他有智慧,都会进入到这里。这里是哪里呢?就是道、就是不二、就是众生的真心本性。只有到这里,任何修行才算圆满。
宗非促延,一念万年
在这里、在这个真心法界里,时间不存在了,所以没有长也没有短。时间乃虚妄法,依着妄心而有,在真心当中,没有时间的长短,可以在一念当中,摄尽了万年的时间;一万年的时间,也可以存在当前一念中。在这里,一万年不算长,一秒钟不算短,长短是法尘分别影事,真心不生不灭,对它来说,时间是不存在的。
无在不在,十方目前
“道”看来好像不存在,不在任何地方,因为它没有形相,所以不是身体精神,也不是山河世界;因为它没有方位,所以不是十方上下。但因为它就是我们的本性,它总是随缘显现于身心的一切活动,它在行住坐卧中,它在受想行识中。因此说它好像不存在,其实是无所不在,一切时空都不离它。说实在的,它在那里呢?不用思索,当下即是,所以说“十方目前”。
极小同大,妄绝境界
最小的,其实和最大的是相同的。当一件事物小到不能再小时,如佛经所说的“邻虚”、科学所说的“原子”,都不是肉眼看得见的,人们只会看到大的东西,看不到“邻虚”、“原子”等小的东西。所以,最小的东西,就成了最大了,这实在不是人们所能思想的境界。
极大同小,不见边表
那么,最大的呢?大到极致也就同小的一样了,因为大到极致就没有边界、不见表相,人们所能见到的只是组成大的微小因数。所以说“极大同小”。
有即是无,无即是有
说到重点了。有无并不是两个东西,为什么会有有、无呢?都是自心所现,当心起作用时,就是“有”,当作用停止时,就是“无”,有是心,无也是心。所以说“有即是无,无即是有”。
凡夫却不知此,当心起作用时,他只看到作用,依动相认定是“有”;当作用停止,看不见动相了,就认定是“无”,什么都没有了。所以在凡夫眼中,有不是无、无不是有。
其实,有无皆是假相,随缘而有、缘尽即无,有、无其体不二,不二之体非有无,而能有能无。
若不如是,必不须守
如果还未到达这种超越有无对立,呈现不二理境的话,你就不要停在那里、守在那里,那还不是究竟。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一是一切之一,一切是一之一切。在一不少,在一切也不多。所以说,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为什么这样说呢?“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一是心,一切是法。心,既然起为法,心就是法,这就是:一即一切。法由心生,法即是心,这就是:一切即一。
迷时执着一是一、一切是一切,处处见障碍;悟时一不可得,一切也不可得,体即用、用即体,才见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但能如是,何虑不毕
上面所说的,只要你能够了解,照着去做,到了不二的实际理地“有即是无,无即是有”、“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时候,就不必再忧虑道业无成,不能了毕大事。
信心不二,不二信心
信心的建立,必须体证到不二的实际理地,才能圆满不疑。这时候完全相信自心就是佛,心外无别佛,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心法不二、善恶不二、生死涅槃不二……,完全证知了一切现象的虚妄,其体则不生不灭、
不一不异、不来不去,依此不二而产生的信心,才是真正的信心。
言语道断,非去来今
能够“信心不二,不二信心”,就能进入不可言说的至道境界。这时三心不可得,超越了过去、未来、现在,时间不存在了。于是,“十地顿超无难事”,成佛就不必经历无数劫。这是禅宗“顿悟”的可贵。
版权所有:互动金刚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