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内观到参禅
从内观到参禅
内观的特胜
内观的时机
内观与四念处
逆增上缘
修行无逆障
莲心的启示
对妄想的态度
对治禅观
禅修与正知见
小结
顿悟法门
上升与下化
比照
从内观到参禅
在上次的主题「从数息到内观」,我们已大致说明了:以数息来修定的过程中,可能因脉障的显现,而产生妄想杂念、昏沉健忘,还有闷胀酸痛,甚至贪欲、瞋慢等种种的心态反应。其实,可能有的相状千变万化,讲也讲不完。而其实,不知道太详细也没关系,因为只要确认那是正常的过程,便能以平常心看待,而继续安忍用功。
这就像在《楞严经》中有「五十阴魔」,其实魔相的变化,何止五十呢?但只要掌握一个大原则「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即可也!所以当不要为知道得太详尽了,而产生自我暗示的误导。
而这些知见,将于今天的主题『从内观到参禅』,作更进一步的调理。以「从数息到调脉」的过程,以前已说过了。而有关「内观」的法门,倒是因于闭关时,看了一些南传的禅法,故能将之纳入架构里。不过我所说的「内观」法门,还与南传的教法有很大的不同。
内观的特胜
非观过去.未来,而是正观当下:首先我们来定义「何谓内观」?第一.在时间上,不是观过去,不是观未来,而是观现前的当下。
非观五蕴身心之外,而是观当下五蕴的存在与变化:第二.所观的对象,也不是身心之外者,而是观我们身心当下的存在与变化的过程。这也就说,不必远求,观佛相,观西方,而只观我们当下的身心状况。
不用先入为主的成见去观,而是让其原始面目自然呈现:我们从小到现在,已经被灌进太多的观念,而这些观念往往就是成见,包括所听到的佛法其实亦然。而在内观当下,却只能清楚地去观当下的相状,而不存先入为主的成见。
在佛教所教授的观法中,很多都是先预设着观念也。比如说空假中,或《弥陀十六观经》等。在密宗中有很多观法,更是预设着什么颜色,什么形状,什么部位等。这些都是用先入为主的成见而去观也。
也不预期它将有什么变化:一般人在身心变化的当下,都免不了会有期待,好的状况希望能保任,而坏的状况唯愿能够避免、能快消失。比如观痛时,多希望能观成不痛也。其实就内观法门而言,观痛就只知道它在痛,而不期望它继续痛,或很快不痛了,心里不作任何的期待。所以痛,就只是明明白白地觉知它正痛的样子。
旁观默照,不迎不拒:以上的原则,乃与禅宗的旁观默照,很相似也。以旁观者,即是把自己抽离出来,而让境界自然去呈现尔。而默照的默,先前已讲过,乃是无我也。故如预存成见,再去觉照,则已非默照了。
即于痛的当下,而认定「是我在痛」;其实这「是我在痛」,即已预存有成见矣!因为我们已把这个身体当作我也!故旁观默照者,乃知道只是身体在痛尔,或只脚在痛尔!以能旁观默照故,才能不迎不拒也。
在南传内观法门的书里,有位禅师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孙伦。以孙伦乃跟六祖慧能大师一样,既不识字,也不曾深入经藏。于是因无佛法知见的主导,故所教授者,乃是最直接的方法─直接去面对当下身心的感受。故能从面对、承担而到突破。
至于他已证得什么境界?这我不予置评,但至少这方式,应更接近于内观的精神。而很多深入经藏者,所教的内观法门,却反预设了太多的名相.观念,故这种观法却会有很多自我暗示的作用。这是第一点,讲到内观的精神。
若先造作再观,造作即有我也:有些人教内观法门,却叫他们先去做一个动作,比如举手;然后再去细观这手举起、放下的过程,四大五蕴是如何地变化?其实,既刻意把手举起来,便已离却内观的原则。因刻意者,即是有我也。
同样,有人教:于吃饭时,慢慢去观吃的动作.吃的过程。这先造作于吃,然后再去观者,也非内观矣!所以先预设一些情境,然后再去观者,便皆非内观矣!
若先预设再观,预设亦有我也:同样,如先标示为「无常、苦、空、无我」等特性,再去观,则也非内观法门也。当然观到最后,应得到这样的结论;但非先有结论,再去观也。
因为不管是从造作行为再去观,或者预存观念再去观,都有「自我」的成分。而既以自我为前提,即不能真正打开心结也。而在南传的内观法门里,却未将内观的特质,讲得这么明确。
观后虽留下标志,而不加以判断诠释:在过去于讲修定方法时,都会强调─任何境界.任何妄想,既察觉后,即要立刻把它放掉,而回到方法。以此,则不管出现什么境界,都不会残留于我们的心中。
而现在的观法,乃是:观后虽留为标志,而不加以判断诠释。所谓标志,就像摄影机一般,且把那些印象留在心田中。但不对此印象,作任何的评断,而说这是好的,还是坏的?
比如说:虽妄想很多,但不以妄想多,为功夫退也!贪淫的妄念现行时,也不觉得它是罪恶的。或正昏沉得厉害时,也不必想加以对治。就像摄影时,只是全程照录,而不拣择那时候当录,那时候不当录?
而录后,也不替它做任何诠释,为什么会痛?为什么会昏沉?在一切身心的变化中,我们只是不断地去观。这是讲到内观的特性。
内观的时机
修定过程中,脉障显现时:在什么时候最合宜修内观呢?如果我们数息,数得很好;这时既一心一意,只系念于数字上,就不成为内观也。反之,当我们脉障现行时;于是你的注意力就自然被它吸引住了、被它控制住了,这时你不观也不行啊!
比如身体的疼痛,如能以数息而把痛忘掉,那就继续数息吧!反之,如这痛已超过某种程度,故注意力就被痛所牵引.所系缚;既这时只是在观痛,则成内观法门也。同样当身体有冷热、动摇等种种异乎寻常的觉受;或心理现行为贪欲.瞋怒.郁闷.烦躁等各式各样妄想时,也是修内观最好的时机。
平常生活中,虽也能用之,但不易得力;以心较粗故,以作意主导之意识强故:那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能不能修内观呢?也可以!但不容易得力,因为在日常生活中的心,比较粗故。
而在数息修定时,即使为脉障现行,而使妄想比较多;但因还在内摄的状态中,故心还是比较细的。这我前已说过:不以妄想的有无,而判定心念的粗细;而以内摄的程度,来判定心念的粗细。在生活中,因为心比较粗故,尤其多在向外攀缘的状态中,而不容易内观。
其次,在日常生活中很多行为,都似在「自我意识」的控制下去操作的。比如走路,为我已作意「要走路了」,所以脚才提起来,所以能一步步地走过去。比如讲话,也是为先动念头了,所以才开口讲话的。于是这些,都似在意识的控制下完成的,故与「无我」较不相应。
而在脉障显现时,却非意识所能主导控制的。既痛,不是我要痛,所以它才痛;如果能控制的话,我当然希望它不痛。同样,我也不愿打妄想,但妄想纷飞,乱七八糟的,却不像我想的。
所以在脉障现前的身心状态,却与「无我」更相应也。既我不能预知,更非我所能掌控.逃避。我只能安于当下,观之而已。故这时修内观,才能与「法」更相应也。
内观与四念处
从身心的存在变化中,自得于四念处的结论:所以在南传的禅法里,既说到内观,就必对应于四念处。而我前已说过,并非先预存理念,而再去观;而是在不断去观这些身心的变化后,自得于这样的结论。
如前所说:只是去观它,而留为标志。当标志累积多了,就自然能归纳出这样的结论。这就像水中的杂质,会因沉淀而结晶。
既不是先有四念处的结论再去观,也不是先预设为无常.苦.空.无我的特性再去观:这也就说,我认为既是「内观」,则不应有太多造作和自我暗示的成分。但以目前南传所教授的禅法里,却有太多的造作与自我暗示。
如次第禅观,既把每个次第,都先讲得很清楚;则在修行的过程中,就不免有「自我导引」的作用。而四念处亦然,既已先将「无常、苦、空、无我」的特性,标示出来;则不免有「先入为主」的成见。
所以很多人乃以为:南传的禅法较容易入门。其实较容易入门的方法,大致都跟觉受、跟自我暗示有关系。其似很快地可以有「体验」,但这体验,往往是假的。
如外道的禅法,为什么会让那么多人赞叹风靡呢?也是因在觉受与自我暗示中作功夫尔。所以我们今天,不管是修定、调脉、内观,都要回归到最原点。而最原点者,即最现成也。
观身不净
从脉障重重中,深感于身之不净也:于是云何从内观中,而得四念处之结论呢?首先说:观身不净。如脉障显现了,而使身体或疼痛,或酸麻,甚至闷胀发热;这时你还会觉得这个身体很清净吗?当不觉得!
很多人于腿痛得咬牙切齿时,真宁可把腿砍断算了。故一般人,只有在生病时,才觉得这个身体是臭皮囊。或唯有在禅坐而脉障现前时,才会觉得这身体顶麻烦的。而平日,却都把它当宝贝而珍惜呵护。
所以观身不净,还需要刻意去观什么死人嘛?其实不必待死了,才不净;于我们脉障显现的当下,即深感其不净也。
以不净故,即发出离断灭之心:于是从一次又一次的脉障,而深发对此身体的厌离心。就因为有这个身体,所以才有这么多过患;也因为我们对身体太执着了,所以过患才会成为这么大的负担。从确认身乃不净的本质,而深发出离心、断灭心。这才与原始佛教.与解脱,能直接对应。
观受是苦
于脉障时,深感身心之苦:同理,于脉障显现时,正相应于观受是苦也。故如希望因禅坐,而使身心安乐,而得禅悦为食、法喜充满,却与观受是苦的法印不相应也。
除非业障尽消除,否则喜乐的觉受;却如刀上的蜜,徒诳于无知的小儿也:以禅坐调脉而言,正脉障显现时,当身心是苦的;而待熬过了,这脉障已消除了,则身心会觉得比较宽泰轻安。但若继续用功,它会很快找到下一个问题去对治。
故时时能「重温旧梦」,却唯表示你没有进步也。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一般人于禅坐时,厌苦而求乐,反将退失道心。以苦,才是正常的。因为既心不断内摄,即不断会将问题逼出来。除非到最后,业障全消除了,这才能得到真正的宁静。而宁静者,乃既不苦,也不乐也。
故如于身心业障还未全消除前,却有喜乐的觉受。故这觉受,却像《四十二章经》上所说的: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儿舔之,则有割舌之患。
所以不管是心理的烦恼,还是生理的痛苦,皆是我们的善知识,因其能鞭策我们更激发道心而精进修行;可是一般人却畏之唯恐不及。
观心无常
从妄想的交炽不已,即能体会妄心之无常:于禅坐时,既妄想不断地出现,且未必有一个主题,经常一下子想东,一下子想西,没有主题,没有次第和架构,总而言之,乃无常尔。
既无常,心云何能定呢?从缘起的道理来论,心境既是互动的,于是心动,境随动;境动,心亦动,这才是正常的。而我们却一直希望心能够定,这却与「三法印」不相应也。
因此修定,却非希望我们的心能够安定下来,而要能清楚地认知其无常的本质,这才是最重要的。如果还一直执着希望自己的心是安定的,这却是外道见而不是佛法。
观法无我
脉之通塞,是谁造作的:在脉障显现时,乃更能体会到诸法无我。为什么呢?脉为什么会塞?脉为什么能通?皆非我作意主导的,而是因为有诸般的因缘,而使之有通塞的变化。
心识之起伏,是谁主导的:同样,妄念的起伏是谁主导的呢?也没有人能主导。前虽说有「内在的修行进度」,而这进度也不是谁来订的;而是在它当下的因缘中,自能调整出来。故如这些因缘,有重大变化时,这进度也会调整的。
无我无主,缘起如幻尔:所以愈是在逆障中,乃更容易体会到诸法的无我,内本无我,外何为主?既没一个人,也没一个神,能主导这些身心的变化。而是一切缘起,如梦如幻的示现。
因此于脉障显现的当下,其反跟四念处的心法最相应。可是为我们一向都执着于:身要能安乐,心要无妄想,才代表着你修行的进步。因此对于脉障的显现,都持着负面的看法。其实若能从内观法门,而相应于四念处;则智慧的成就,却在转念之间而已。故我还得再提起这句话:不以觉受论功夫。
逆增上缘
数息修定,即使得力了;往往更加深众生的我执与慢心:于是禅坐时,何为真功夫呢?若以妄想越来越少,心很定了;故觉得我进步了、我突破了。这就是得力了吗?如以佛法来论,却刚好相反,因这唯增加众生的执着和慢心尔!
而当逆障显现时,却正是回向观慧的最好时机:反之,以身心受苦迫故,而能体验与四念处更相应。其实本来就是相应的,但若不到这个时刻,我们对之印象还不可能这么鲜明。既逆障,反是观慧的转机处,何以众生中能转得过的人却非常少?以众生「只顾向前冲」的习性,故不在此用心也。
所以就解脱道而言,修定其实不可能有真正的成就;而要观慧,才能有成就。何谓观慧的成就呢?乃放下「常、乐、我、净」之颠倒执着也。
从修定到观慧,自然转辙不着痕迹:这也就说,先从数息而修定,当脉障显现时,便转为内观而得到四念处的结论。而这过程是非常自然的,并不需要刻意去划分次第:当修到什么境界时,即得改成另个方法。
因此虽方法会转变,但我们不必操心,更不会自我暗示。难道会有人以「自我暗示」而逼迫脉障现行吗?当不可能!
故也不需要去问善知识「我下面要改用什么方法?」这从不作意而自然转辙者,对我们而言,反是有更大的保障。
而脉虽不用心调,而自调矣:所以从前面讲到现在,我虽认定气脉要通调,可是却不主张用任何意识导引去调脉。因为既修定,即能调脉;更如将执着勘破.放下,脉即畅通矣!用调心的方法而来调脉,这才是更高明的。反之,用调脉的方法来调心,却是比较迂回的。
相信各位对马祖大师的公案,一定已有深刻的了解:「如牛驾车,车若不行,打车即是?打牛即是?」用调心的方法,而来调脉,即打牛而非打车。反之,用调脉的方法而来调心,却是打车而非打牛也。
修行无逆障
以逆障处,即是智慧出离之机:所以讲到目前,我们会觉得很安慰:修行,其实没有逆障。以脉障虽显现,却反是修四念处、发出离心的最好时机。这也就说,任何境界是顺,是逆?唯在转念之间尔!且世间人通谓的顺,往往是修行的陷阱;而世间人所谓的逆,却可能是修行的转折点。而转得过、转不过,就看我们当下的抉择也。
逆向思考的转折点:故我以前曾定义,所谓「棒喝」,乃逼使转成逆向思想也。一般人即使碰到障碍处,都还会继续拼命向前冲,直冲到头破血流,还不能罢休。而其实于逆障处,正方便转成逆向思考也。而逆向思考者,才能帮助我们去看破.放下也;于是也才能消除那个层次的业障。
故凡圣间,乃用心不同尔:所以顺境或逆境,不是看境界,而是看我们的心态、看我们的知见。有正知见者,能善调心者,任何境界都是顺境。而无正知见者,不善调心者,却是任何境界,都将更增加其执着,系缚其生死也。
莲心的启示
因此我就想到莲心这比喻。在佛教里常以莲花作表征,而说是「莲宗」。但「莲宗」,其实不是指愿求生于西方极乐世界的净土宗,而是当指禅宗也。为什么呢?因为莲花,最重要的表征意义,为「出淤泥而不染」,如《维摩诘经》中有谓:譬如高原陆地,不生莲华;卑湿淤泥,乃生此华。能在一般人所谓的逆境里,而悠游自在,这才称为出淤泥而不染。
莲心苦故,清凉退火:前年我到白河小住了一段时间,故对莲花有更深的了解。各位当已看过莲花,也吃过莲子;可是未必知道「莲子,原来是什么样子?」在市面上,我们所买到的莲子,其实已剥好了:已剥了一层壳.一层膜,还把莲心挑掉了。为什么要把莲心挑掉呢?
但凡俗之人,以畏苦故;都将之挑弃也:因为那心,却是苦的。夏天大家要吃莲子,因为莲子能够退火也。可是要退火,却把最退火的莲心先剔掉了,怕退得太多吗?不是,怕吃苦!但是,就因为苦,才能清凉退火呀!所以这不是很矛盾吗?其实,世间本来就是这个样子的。
从逆障而发出离心故,能退贪火.瞋火.痴火:因为苦,所以能清凉退火,这却是一个很好的借镜:苦乃代表业障现前,于是能从逆境而转成逆向思考,即能退贪火、瞋火、痴火也。如能确实体认到这一点,就不用远求阿弥陀佛来慈悲接引了,当下即是清凉池也。
对妄想的态度
虽不打妄想,也不压抑妄想:当然就禅坐而言,乃不要打妄想;但是就内观的原则来论,却也不应压抑妄想。这我们可作一个比喻:若妄想就像贼子一般,但刚开始来的乃只是一些小喽啰,而不是贼王。故如于贼子出现时,我们就把他吓跑了或杀死了,你就永远不知道贼窝究竟在何处?
故如有小喽啰出现了,我们就只盯着他,而不要去吓他,不要去干扰他。这久而久之,我们就能知道那贼窝究竟在何处?而能知道贼窝究竟在何处后,也才方便挥动大军,直捣贼穴,而得究竟地对治消除。
妄想起时,觉照留为标志后,即自消除:前既说,若妄想起时,应觉照后而留为标志。但既觉照后,如已稍有功夫者,妄想即不会持续下去,而会立即消失的。
若妄想盘旋不去,或经常反复者,即是心结之所在:但有时候,妄想虽立即消失;但过一段时间后,它又重现了。于是这盘旋不去,经常反复的妄想,就是我们心结所在处也。
这也就说,为何妄想出现时,当留为标志?因为必加以对照.归纳,我们才能得知心结的所在处。
这时再用对治禅观,或竟成参疑情也:于是既知贼窝在何处,亦即知自己心结的所在,这时再用对治禅观,则成为修观法门。甚至如再去追究这个结,从那里来?即变成参话头的法门矣!
对治禅观
贪用不净观
广义的不净观,即观察思惟其恶劣缺失处,而平衡贪爱的心里:如果发觉我们的妄念,乃多是与贪欲有关的,如贪财、贪名、贪色、贪懒等。则经典谓:贪用不净观对治。
然广义的不净观,乃应去思惟观察,我所贪爱的对象,其实还有很多缺失的。以一般人为什么会贪呢?为只看到它的好处,而未看到它的缺失,所以才觉得:它值得贪。而既从更广泛的角度,去看到许多最初未留意的缺失;则缺失看得愈多,那贪爱的心里当就愈来愈减却了。
到最后,优、劣,得、失,算来算去,偏贪的心理便被矫正而平衡了。然要能真去深入了解它的利弊得失,还是得有更渊博的知识,更广泛的经验,才做得到的。
瞋用慈悲观
不是作意而起慈悲之心,而是尽可能设身处地,从他人的观点而着想也:如经典谓,瞋用慈悲观。但是这慈悲,却非用先入为主的观念,认为我要做菩萨,我要起慈悲。这从作意心而起的慈悲,却是大我而非无我也。
而真慈悲者,当超越「自我中心」的思考模式,而尽可能用更广泛的角度去设身处地,去为他人着想,这才与无我能更相应也。而这时,再做的处理方式,便必然会更宽容、更圆满。
卑用佛想
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有为者亦若是:如妄想很多,却与自卑的心结有关呢?这时就找一个伟大的目标,当做我们的借镜;而这伟大的目标是什么呢?就是佛也。
如经典上说:众生皆有佛性。然何以有些人,天生具善根;而有些人,天生不具善根呢?其实无所谓「天生」,唯是多生多劫累修出来的。故有谓「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即使我这辈子不具善根,但只要有耐心、有毅力,一步一步地走下去,终会慢慢趋向目标的。
慢则回想无明业障:反之,如慢心的妄念很多,又如何对治?其实,既生在娑婆世界,无明横梗如山,业障旷渺似海,还能从何起慢心呢?
如果我们只能拣些笨拙的人、业障重的人来比,而自觉得趾高气扬,乃正代表你没有真正的信心。如果真有信心,何不跟佛比?跟菩萨比呢?既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则何慢之有也?
禅修与正知见
问:正修禅时,乃不可思议,则正知见有何用?前既再三说到,正修行时,不能用任何先入为主的观念去主导,去自我暗示。则听经、闻法,对禅修有什么用呢?
调脉的说法,何类于外道?尤其有些人也许会迷惑,法师再三强调要调脉!以在不断调脉的过程里,即能消除业障,而成就定慧。这说法岂非与外道相似呢?
脉非定相
譬如世间道路,不是为先有既定道路,而后人去走它,去修筑它:对这些问题?我首先回答:脉非定相。我们从过去所听到的一些名相,如打通气脉、打通奇经八脉等,乃会使我们产生一种错觉:脉乃是定相.定数的。故如能一条条地去打通,而到最后每一条都打通了,那你就成就了,就所作已办了!
而以我禅坐的体验,乃慢慢觉得它不是这么回事。譬如世间的道路,非先有定相.定数,而后人才去行走它,或才去一条一条地修筑它。
而是为应运现实的需要,故才去开通它的。当然在开通之前,也是须有人去规划设计。可是再怎么规划设计,都是为因应现实的需要。
开通者,或将旧路拓宽.打直.整平,或重新规划新路:比如为了交通的迅捷,或为了经济的开发,而有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县道之开通。而开通者,有的乃将旧路拓宽,有的乃将旧路打直。有时候,也会在本来无路处,规划开拓新的道路。
而规划新路者,乃以着眼处不同,而使设计有异也:于是若是规划开拓新的道路者,则会因工程师着眼点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设计。同理,虽人天生下来,就具有一些脉相;所以舒通气脉时,或只是将旧脉拓宽、打直。而当需要规划开拓新的脉路时,就会因为理念.心态的不同,而使脉路有异也。
故不同的知见.不同的心态,将对应有不同的脉相:因此就这观点而言,道家所修出来的脉相,与学密者的脉相不同,便可以接受也。甚至学禅者的脉相,会与学密者的脉相相同吗?我想:应是同中有异也。
身心与脉相
如更就缘起而论,既每个人的理念.体质都不尽相同,则当其脉相也不同也。所以我乃必强调:脉非定相,脉非定数也。而这才与佛法相应也。
是故虽不刻意去调脉,但为知见不同故,脉相乃大异其趣:于是既学佛者的知见、心态,皆与外道不同,则脉相乃大异其趣。而这也是我再三反对用意识来导引气脉之原因。
否则外道既也调脉,也消业障;何不能见性解脱呢?因此外道虽用心调脉,却不可能调成见性的脉。即使能消除粗浅的业障,却不能消更深细的业障。故终得回归到这句话:须以调心而来调脉,非从调脉而来调心。故这便是与外道不同处也。
方法的抉择
在正修行之初,即得抉择用什么方法:其次,在我们修行之初,即得以正知见的基础,来决定用什么方法?总不会你丢我捡,别人教什么我就用什么吧!
对妄想的处理
用压抑的方式以求定,即是外道知见:同样对于妄想的态度,何以「既不打妄想,也不压抑妄想,而让妄想自然呈现?」因为这才与无我的知见相应也。反之,唯用压抑的方式,来制伏妄想;这却是从「自我」的意识而造作的。于是既以「自我」为中心,终究只是外道见,而与见性、解脱不相干也。所以必以「旁观默照,不迎不拒」的知见来调心,才与无我的禅法相应也。
对治禅观
能直接穿透它,还是比较好的:同样讲到对治禅观,如经典谓:贪用不净观,瞋用慈悲观。然所谓「对治」者,是像贴撒隆巴斯一样,只是把问题盖住了?还是已究竟断除了呢?如就学禅的观念而言,还应直接去面对、去参究烦恼的根源,以彻底解决它。
以对治非加法,非以楔出楔;而是减法、灭法:故真正的对治,乃非加法。所谓「加法」者,如长养更大的慈悲心也。然长养了更大的慈悲心,就能完全消除瞋恨心吗?未必!有些标榜为慈善事业者,在关键时刻,你还将觉得他很不慈悲。为什么呢?因为他的慈悲,是作意长养的。
其次,真正的对治,也非「以楔出楔」,因为即使前一种执着消失了,而后一种执着乃又形成矣!故必与出离.断.尽.灭相应者,才是真对治也。
修行的体验
当修行有体验时,乃必用正知见来自我印证;否则凡夫或以「有所得」的愿习,而成为外道门徒:有些觉受,虽然很美妙,很容易让人陶醉沉迷,或自觉得有「成就感」,可是却不与「无我的空慧」相应。故如执着这些觉受,乃不知不觉而变成外道的门徒。
小结
以上所讲从数息来修定,因修定而脉障现行,于是转内观法门而相应于四念处的方法,大致上都还属于渐修法门。其次,在过程中,似乎也有次第,但转辙之间,不必费心拣择。以脉障现行时,即自然转到内观法门;反之,脉障消失,乃再回到数息的修定方法。以下,乃更述顿悟法门。
顿悟法门
在每一层次的脉障消除后,即将有疑情现起:从渐修法门,云何能提升为顿悟法门呢?以参禅方便,而能提升为顿悟法门。至于待何时才转为参禅法门呢?待疑情自现起时,即转为参禅法门。而疑情何时现起呢?大致而言,在每一层次的脉障消除后,即将有疑情的现起。
如前所说,气脉乃有五种层次,而为心、肺、脾、肝、肾也。故于内摄调脉时,能从最外层次,不断内摄,而到第五层次。则待五个层次的脉障全消除后,而欲再提升时,乃有疑情的现起。
这我们且用一种比喻:如把一切的脉相,比喻为一栋楼的话;则每层楼内,其实又有五个房间。所以我们乃从第一个房间开始清扫,然后是第二个房间,一直到第五个房间全清扫完毕,而欲更上层楼。于是当欲往上提升时,便将有疑情的现起。
故每一层楼的脉,又有五个周天的差别:因此就一般人而言,要清扫一个层楼里的脉,时间会蛮久的,所以疑情不会那么快现起的。
而每个层楼内的五个房间,其实就脉相而言,即是一个「周天」也。所谓周天,就是完成一次的循环。而在循行的过程间,会有一些较容易阻塞的部位,这即是中医上通称的穴位也。
于是既生病者,乃为脉障不通;故用针炙来舒通此穴位的脉障,病况即能消除也。
脉的调通,大致有渗透.贯穿.周天之不同:所以真正的通调气脉,乃要完成周天,才算打通也。而在整个打通之前,又有渗透跟贯穿的不同。
所谓「渗透」,乃是有个点,最初将近完全不通;而后气慢慢能渗透过去了。然为障碍还存在故,通得很有限。于是从最初能渗透过去后,如再继续用功,当渗透程度一定会愈来愈强,以至于能把淤塞的部分,全刷掉了,这才称为贯穿。
然即使贯穿了,那只是一个穴位而已!故就算到这个点,已无障碍;而在下个穴位里,可能还是有障碍的。而这障碍,又得经过渗透跟贯穿,才能渐次消除。
所以从一个穴位的舒通,到整个周天的完成,其实要蛮久的。所以很多人于精进禅修一段时间后,觉得脉已打通了,可是回去后却又不通矣!此乃为你顶多是渗透跟贯穿尔,而未将整个周天清通。而未将整个周天清通者,便会很快又阻塞的。当然如更用功,要再打通就比较快了。
唯待连贯成周天后,才能转入下个周天:上次已说过,我们的身体,本有一种自动调节的功能,故现在当通那一条脉,它自己会去规划;而待这个周天,全打通后,它也会自然转入下个脉系里。
所以有时候,乃觉得:手脉以前已打通了,为何现在又不通了呢?其实,也许以前打通的,是上个层次;而现在不通者,是下个层次。以一般人既没办法分辨得这么清楚,故以平常心看待它即可也。
若疑情现起,则自转成参禅法门也:但我们要留意的是,在内摄的过程如碰到障碍,或会现起一些小疑情。这也就说,脉障跟心障其实是互相关连的,既因为心中有结,所以脉障不通。也因为脉障不通,所以心结不开。
所以欲真舒通脉障前,乃必先把心结化除掉;而在化除心结前,即会现行为粗重的烦恼或浓烈的疑情。于是或贪欲很重.瞋心很烈,而不得安坐;或突然对人生、对世间,起了很浓厚的疑情。
于是既疑情现起,即自然转入参禅法门。故很多人于禅修过程中,最初根本未想到要参禅,可是修到某程度后,疑情却自然现起了。
于是乎,既以疑情现起,而转入参禅法门。则小疑而小悟,大疑而大悟,这即成为顿悟法门已。这也就说,我认为:心智唯通过顿悟法门,才能得到真正的统一与圆满。
上升与下化
从内摄而上升:现在我们再把调脉跟疑情的关系,讲得更明确一点。于上次所讲的《禅悟密法》中,乃谓气脉的变化,大致上有几个轮次的不同。首先是内摄,从皮到肉,从肉到筋,从筋到骨,以修定方法不断内摄,而内摄到最后,即能摄入中脉。
而从摄入中脉,再要往上提升时,乃会产生疑情。故往上提升者,即类似于从下个楼层,而爬至上个楼层。于是在参禅的过程,即是把疑情不断地往上提。所以参禅时的身心状态,乃与修定时,全然不同也。
再外延而下化:若向上到最后,而能开通脉顶,即有顿悟的觉受。而经顿悟后,必心眼更高,更宽广也。于是再回照世相,而能作更圆满的统合.更智慧的抉择,这即称为外延与下化。
于是乎,以兼具上升与下化.内摄与外延故,能开展出更宽阔的弹性空间来:如外延跟下化,为与众生的习性较相应,故不用刻意去修就可以展现出来。而内敛跟上升,却必用心.用劲,才能有所成就。于是既能提升,又能下化;故上下间,就能有更宽广的空间。
同样,愈内摄到中脉,上次于《禅悟密法》中已谓:这内摄,不是一条直线,而是一条渐近线,故将不断地趋向于中道。而既愈趋向中道,它能外延的范围,也必愈来愈宽广。于是在内摄与外延间,又能开展出更宽广的空间来。
这也就说:内摄、外延、上升、下化总加起来,就成为一个立体空间;而这立体空间,且名之为「法身」也。法身,其实都是众生本具有的,可是为众生有太多的无明业障,所以根本没办法显现出来。而一个禅修者,经过不断地提升悟境,便能使心境.视野愈来愈宽阔。所以理体的法身,虽是一切现成的;但体证的法身,却必从觉悟后,才能展现出来的。
中脉与无分别智:如以修定而内摄,而完成前述之五种周天。如更内摄,则能进入中脉,于是以入中脉故,有类似于无分别智的现起。
所谓「类似于无分别智」者,非真证得无心境界,而只是懒得再造作分别。这也就是当气愈趋于中脉时,向外攀缘的习性,就自然减少了,甚至会有厌离的心境。就是懒得再分别造作,而只期盼能心安无事。这如人昏睡欲眠,而不想管那么多事也。
若如法禅坐后,以脉欲从中脉而提升故,即将自现起疑情也:这时,其实不是想去睡觉,而是唯愿摆下一切凡俗世事,专心禅坐去也。而若具足因缘,去好好禅坐,当会很快现起疑情的。而疑情一现起,你就会整个人栽进去了。所以在这之前,如果你的因缘好、福报够,即应马上去打禅七,甚至闭关或住山。
以我个人有这种警觉性,所以我处理世务,都不敢沉溺太久,如讲经说法,半年还可以,但避免超过一年。因为在这年期间,可能疑情又将现起了;而疑情既现起,便得把一切摆下,管不了什么弘法利生矣!事实上,这时间将到,自己会有预感的。然很多人修行了半辈子,却根本还修不到此层次,这就不说也罢!
亦有很多人,不是不警觉,而是太无奈,为俗累太多尔。而俗累太多,不只是居士尔,也包括太多的出家众,虽出得了家,却出不了枷。
其实,这疑情的现起,就禅修而言,是非常可贵的。因为这是千载难逢的转机时刻,而转得过,便鱼跃龙门能飞天去也,是故必珍惜保握。我去年会闭关,也就为已逼到这个时刻了,必得一切摆下,专心禅坐去也。
修行生活的规划:这也就说,我得奉劝真有心禅修者,对自己的生活,要好好规划─有随时得抽身的准备。我们不能沉溺在世务上埋头苦干,或挥动着弘法利生的大旗而南征北讨。疑情现起的时刻若错过后,或万劫难复哩!
于是我的生活模式,乃既每天都有打坐的定课,因为不能不配合那内在的进度。而累积一段时间后,更得完全抽身,去住山或闭关。这才能于修行进度上,不断去提升。
而不可如某些人,即使曾有一些体验,然后就忙着弘法度众生去了,因此他就不可能有第二次的提升机会矣!
而此时现起的疑情,乃正对应于当下的身心状况;所以要突破,就不会太难了。这就如同,必痛到极点时,才表示快畅通了;因如非逼到极点,还不会痛得那么厉害。同理,也为业障已逼到极点了,才会现起疑情;故既现起后,要突破,就不会太难了。但是要保握.珍惜这样的因缘时节。
而突破者,即成顿悟的体验也。而顿悟后,疑情消散;脉乃外延而下化,故又回复成渐修的模式:这模式之前,就已用喷水柱作比喻:喷水柱乃因为有马达,所以能把水池的水往内摄,而内摄到极点后,就往上喷去。而待喷到顶点,它的力量消尽了,却再向四面扩散,而掉落下来。故内摄.上升.外延.下化,终而复始。
而禅修者,愈修行故,乃使马达的力量愈来愈强,故能内摄得更深,能喷得愈高,而扩散得愈广。于是生命的立体化,就在这过程中,不断地开展出来。
以上从渐修到顿悟的模式,不是我刻意拼凑的:这个模式是我提出来的,可是,却非我用思惟的方法,去把它拼凑出来的。各位想:也许我书看了一些,故来自创品牌吧!于是这边加加、那边减减,苦思了老久,终于把这个模式拼凑出来了。
而是多年禅修慢慢显现成形,而将之理论化尔:其实,即使我书也看了一些,可是就修行方法而言,我却安心于最单纯.最笨拙的方法。很多书上教了很多奇怪的方法.神秘的方法,我只看而不练。故用来用去,也只是最呆板、最古老的方法而已。
但这呆板古老的方法,也非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当时的身心状况,而作合宜的调整。故调整几年后,这模式便慢慢显现出来。而待显现出来后,我才再把它架构化.合理化。
但这是人人皆同的公理,或仅此一人的个案;我就不敢断言了:因此对于这样的模式,我个人绝对有信心,因为已有多次的经验。可是这乃人人皆能用之的公理,或仅是个人的公案?我就不敢断言了!所以我也不敢大力推销!但你们如有兴趣.有信心,就自去实验.体会吧!
比照
六妙门
大致次第差不多:我们把这个模式,比照古今所说的禅法,看有何同异?首先比照六妙门之数、随、止、观、还、净。最初乃皆从数息而入门也。其次,如数息,数到呼吸很深细时,或可转为随息的方法;而随息者,又有随外息和随内息的差别。
第三的止,乃指截止也。当察觉有妄念时,即把这个妄念截止,而使心定下来─这我们称为剥除。故能从大妄念,慢慢剥除成小妄念,以至于看不到妄念,这称为止。
第四的观,既可以是妄念起时,留为标志的观;也可以是脉障现行时的内观和不净观、慈悲观等的对治禅观。
还者,从明心见性也:第五的还,乃从明心见性而还源也。所谓万法唯心现,故诸法的源头,乃在心尔;是以能明心,才能「还」也。同样,诸法森罗万象,如溺于相,则是迷;若能见性,才是「还」也。而欲明心见性者,乃从参疑情而入也。
第六的净,既能明心见性,那当就能净也。所以前述之模式,乃与六妙门非常相应。
参话头
疑情.话头,不求而自得,且正与身心相应:其次,比对参话头。我觉得很多人对于参话头的最大困难处,乃是根本不知道当参那个话头好,若随便抓一个,其实你对它根本没信心,而装模作样般地参一阵子还参不进去。如有那位善知识,告诉你:你就参这个话头吧!于是最初好象很有信心,但参一段时间后也进不去也,于是你对它的信心又垮了。
而前述之参禅法门,疑情乃是不求而自得者。且这种不求而自得的疑情,才与我们当下的身心最相应也。
不必苦参一个没滋味的话头,参个五年十年,还不担保必能开悟:以前禅宗祖师常再三强调,你不必管这个话头是有滋味,还是没滋味;都应用力参呀!就是参不进去也得参。而这样死参个五年、十年,还不担保你一定开悟。所以这实在太辛苦、太漫长了。
而这不求而自得的疑情,既与我们当下的身心最相应,则要参的话,应不必太久的。
虽不容易一悟即彻底,却如倒吃甘蔗,渐入佳境也:或说,它不可能一次就大悟彻底。因为既脉障,是一个层次一个层次去慢慢剥除的。但事实上,禅宗祖师里,能一次就大悟彻底的少之又少,包括六祖慧能大师都不是一次就大悟彻底的。
所以若能从不断地消除业障中现起疑情,这却像倒吃甘蔗一般,路唯愈走愈坦荡,愈走愈安稳,而渐入佳境也。
内观法门
在摄心调脉中内观,乃定慧双修.身心俱进也:下面再来比照南传的内观法门。以内观法门多强调「观身受法」,且观身受的时机,不限于禅坐时。如在日常中观身受,即心既比较粗,且自我主导的成分太浓,而不免于自我暗示也。同理,即使于禅坐时观,以次第分明故,亦难免有自我暗示的成分也。
而这模式,乃是于摄心调脉的过程中,去内观。故既心比较细,同时又能避免于自我暗示的可能也。尤其于摄心调脉的过程中,去内观,乃能身心俱进.定慧兼修也。
从渐修中,自转成顿悟法门也:最后若内观到某种程度,则现起疑情而成为顿悟法门。而在南传的内观法门里,并不奢求顿悟的可能。或即谓有顿悟者,也不出三法印.四念处的范围。故与禅宗的明心见性,还有天渊之别。
在南传的内观法门里,即使用「分析空」分析得很细微,或观无常直观到剎那的变化,而能把一些执着化除。可是对整体生命,却不能从更宏观的视野,而作更圆满的统合。
而如能从参禅而顿悟的话,则心灵层次一下子提高了很多,故既视野更宽广,也就统合得更圆满。所以修行最后,还是要透过顿悟,才能完成更高的心灵境界。
密教法门
无他力附身之虞:最后再比照密教。现在密教虽很流行,但我总觉得学密很不可靠。因为很多修法,都有所谓的本尊.护法,而这些本尊.护法,其实就是天龙八部中的夜叉。我们都会批评外道,乃是鬼神附身;而密教,其实多数的修持方法,都跟鬼神附身有关。
譬如三密相应中,观想本尊初从头顶,下降到心轮,然后遍布全身。这观想方法说白一点,乃是引狼入室,为鬼神的附身,打通脉路也。故修起来虽觉受多、进步快。但这真是你修出来的吗?还是鬼神附身而有的幻觉呢?
其实也没有人真搞得清楚,而这些夜叉,并未得菩萨的证量,所以都还有贪、瞋、痴,故那一天你不听话,他们会修理得,让你走投无路的。
今天利用附身的方法来修行,修到最后会有什么成就呢?下辈子成为他们的眷属尔,也就是天龙八部下的小喽啰也。其实不管从布施、持戒、禅定,而欲升更高层次的天,倒还没什么困难。因此,我们为何要借用他力的加持,而修成他们的眷属呢?多么不值得!可是这种话,没有人会讲得这么明白的。
观念更直截了当,而方法更简单明确:如就修行的方法而言,密教的次第严谨,似一层山又一层山,一重水又一重水;且在这重山时,你绝看不到下一重山,除非你死心塌地的依止于上师座下,否则茫无出路的。而我讲的模式,却是直截了当,从初上路到终结,都没有任何隐瞒地,全告诉你了。
至于认同与否?这就看个人去抉择了。以上从数息、修定、调脉、内观,到参禅顿悟的模式,就讲到这里为止。
版权所有:互动金刚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