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当一个人开始懂得过心灵的生活,这个人离道很近了;当一个人还是贪著于物质生活沉醉于其中的时候呢?这个人离道尚远。所以我们要从纷扰的世界之中转过身来觉照自己的心。我们看觉悟两个字:觉就是学习的学,下面是看见的见;悟就是竖心边和吾,我的心,学习看见我的心就是觉悟。《大日经》上说:唐密的一切理论基础就是如实知自心。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成为内心的量子物理学家,把自己内心这颗包容宇宙实相的、无限的心打开来,这样就是开悟。所以处理好人与自心的关系就是要能够时时保持觉照、醒悟,并且任何时候要用一种觉醒的观点我们就能够真正醒悟。
不是生活的苦难使我们不快乐,不是生活的压力使我们不快乐,不是配偶使我们不快乐,不是老板使我们不快乐,不是儿女使我们不快乐,而是我们自己的成见、恐惧和对生活的贪瞋习性反应使我们不快乐。
我们总是落入到那些惯性运动之中,总是落入到我们所习惯的那种固有的、狭窄的、有局限的思惟模式之中,所以就产生障碍了,所以就不快乐了,就生烦恼了。因此并不是外在的东西使我们不快乐,而是我们的凡夫心,我们的成见使我们不快乐。所以不用求真,惟须息见。
而快乐一生的三步法就很简单:第一个就是接受现实。第二个就是观照自身。第三个就是作出与以往不同的反应,心怀慈悲。
作出与以往不同的反应,那怎么做呀?比方说人家骂我,我心里面有怒气,那我怎么作出与以往不同的反应呢?比方说这种食物很好吃,我生起贪念了,那怎么作出不同的反应呢?怎样来心怀慈悲呢?实践的方法就是四个字,我们有一些同修可能知道茶道,茶道里千家是日本最有影响力的茶道流派之一,他们的茶道其实就四个字:和、敬、清、寂。
事实上我们也可以用和、敬、清、寂来作为我们实践禅的智慧的方法。
“和”是什么呢?和就是柔和的心、柔软的心,平常心,对一切都有一种平等的观点。保持平等心,保持平常心,平常心是道,不要起分别,不要说这个最重要,那个不重要;这个高,那个低。
我们使烦恼通过实践变成智慧的第一个方法就是和,就是对烦恼我们要有一个好的观察,再加上一个全新的见解,在我们内心之中点灯,那它就转变成一个全新的智慧,智慧就生起来了,这是和。
“敬”是心存敬意。几乎所有的文明都会说我们要心存敬畏,心存敬意,一切法平等,一切众生平等。烦恼现起就叫业障现前,我们能够超越,这个业障就变为境界,不能超越,境界就变为业障。所以事实上来说,任何境界现起来,我们都要有平等心,都要心存敬意。
我们知道禅门有公案说禅师们互相来斗机锋,一个说:“我将来要做一头牛。”
另一个说:“那我要做牛粪。”
还有一个说:“我要做牛粪里面的那条蛆。”
那其实是什么?也就是说禅师的心中是平等的,他没有认为牛粪就很污浊,而黄金就很高贵,“变大地为黄金,搅长河为酥酪。”因为禅师是绝对平等的状态之下心存敬意。
“清”是清净心,如实看见自己的心。
“寂”是止息外在的企图和追寻,随时随地保持心的平静。用觉醒的态度来面对这个世界,在这个相对的世界之中保持绝对的欢喜心,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喜无量心就是如此,世界虽然有种种的不平等,在这个极不平等之中保持我们心的绝对平等,在极不自由之中成就我们心的绝对的自由。
为什么?因为何期自性,本自具足。这样能够止息外在的企图和追寻,所以和、敬、清、寂其实就是佛法里所谓的四智菩提。
“和”是妙观察智,我们用一种全新的观点来看待烦恼,烦恼当下就转为智慧,这是妙观察智;“敬”是平等性智;“清”就是成所作智;“寂”是大圆镜智。四智菩提就在其中了。
这是处理好人与自心的关系,懂得用和、敬、清、寂,任何时候我们心中都不会生烦恼心。
——大愿法师《禅与身心灵健康》
版权所有:互动金刚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