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法门与大势至圆通章
道源法师讲述
目录:
一、常随佛学发心念佛
二、二力相应定生极乐
三、忆佛念佛必定见佛
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五、以念佛心入无生忍
六、摄念佛人归于净土
七、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一、常随佛学发心念佛
诸上善人慈悲:道源讲几句话打打闲岔。我们打念佛七应当一心念佛,不应当讲话。但我们都是凡夫,平日被事务纠缠,免不了发生懈怠不能精通。现在听听开示,就能振奋精神变懈怠为精进了!所以要讲讲说说。还有初发心的人,不明白佛教的教义和念佛的道理;跟随著念几天,白白的消耗时间,得不到念佛的利益;更要讲讲说说,使之明白佛理,然后打起精神念佛,庶可事半功倍。学佛要行解并重,就是这个道理。有这两种原因,还是要把应机的话,简要的讲讲。
本寺自从落成那年(四十一年)起,每年打一个念佛七。我们学净土的人本来天天念佛,为什么还要打念佛七呢?这有两个意义:一为纪念阿弥陀佛诞辰。一为加行精进,要在这七天里克期取证。所以定在农历十一月十一日起七,至十七日——弥陀诞辰圆满。去年因我到屏东讲经去了,将念佛七停止一次,今年仍照旧规按期举行。
谈到阿弥陀佛诞辰,大家不免要发生疑问:像释迦牟尼佛生在我们娑婆世界,他的生灭日期,是有考据的;阿弥陀佛是在西方极乐世界受生,而且成佛已有十劫了,怎么知道他老人家十一月十七日诞生的呢?这是有段公案的,十一月十七日原是永明延寿禅师的生日,为什么把寿禅师的生日当作弥陀的生日呢?现在把这段公案讲给大家听听:
寿禅师生当五代末叶,深受吴越王钱俶的礼敬。一日,王欲设斋供僧,问师现代有无高僧?师答:‘高僧太多了,惜无人识得,长耳和尚即是定光佛再来,你若能供养他,必得大福报’。——原来长耳和尚不修篇幅,韬光同尘,衲衣敝垢,踯躅街头;因两耳甚长,大家都叫他长耳和尚。王闻言,生大欢喜,即备盛筵延长耳和尚居最上座,长耳和尚询悉原委,即说:‘弥陀饶舌\’,就座后即圆寂了!钱王忆长耳和尚言,悟知寿师是弥陀再来,迅即赶往寿师道场—永明寺,比至,寿师亦已坐化去了!佛教规矩,必至化缘届满,方可说出来历,说明后应即离去。因此,确知寿师即弥陀化身。所以后人就以寿禅师的生日当作弥陀诞辰了!
以上讲的是打佛七的因缘和弥陀诞辰的公案。
前年念佛七的开示,是依照普贤菩萨行愿品讲的。今年要按照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来讲。我们念佛法门有五部经,即:观无量寿佛经、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华严经的普贤行愿品和楞严经的大势至圆通章。本章既为五经之一,应当讲讲。又本章文字简短,容易念诵记忆。文字虽短而意思周详,教、行、理具备。大家能把它背熟了,再了解它的意思;然后行解相应,必能获得大利益。今天讲题是:常随佛学发心念佛。经文:
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
再分三段来讲:
1、既为佛子即应学佛
大势至菩萨,最初也是薄地凡夫,因发心学佛,才能与佛—无量光乃至超日月光—相遇,得到念佛三昧。我们也是佛弟子呀!要以同学伴侣—菩萨作榜样,学佛念佛;发心要得到念佛三昧,才不愧作一个佛弟子。
前年讲十大行愿的第八愿:‘常随佛学\’,就是说常跟著佛走,使怎么走我们怎么走,走到尽头,就到了佛地了。要知道佛也是修习成功的,古人云:‘无天生的释迦,无自然的弥陀。’释尊成就佛果,是经过多少难行苦行才证得来的,并不是什么天哪神哪给他的。
学佛的第一步就是要了生死。了生死的法门很多,八万四千法门,任何一个法门都能了生死。而在这么多的法门中,要以念佛法门为最容易最稳当。其他法门,修起来都很难,且人的寿命有限,还没有修好呢,已到寿尽命终了。来生如何,殊难逆料。所以还是选择最简单最稳当的法门为妙。大势至菩萨给我们作证明人,他生到极乐净土,位居西方三圣之一,就是念佛的成果。
为什么要求生西方?因娑婆世界打闲岔的事情太多,很难达到了生死的目的。你们在家居士们,固然有许许多多的事务纠缠;就是出家人也得为他的衣、食、住等等来打闲岔。西方极乐世界,是依弥陀的愿力成就的,衣食现成,不要我们操心,要了生死容易得很。所以要求生西方。
以上讲的要常随佛学,学念佛求生西方。大势至菩萨就是遵照超日月光佛教他的念佛法门,由念佛而生西方的。有人说:念佛法门是接引下根的!好啦!算你根基高,还高过大势至菩萨吗?菩萨还遵从佛的教诲念佛咧!我们怎可不遵佛的教训呢?!
我们随著佛学,不是死后才得到利益,只要你学佛,马上就得到利益。那些不学佛的人,终日忙碌,请问他们忙些什么?为谁忙?都是为别人忙啊!并靡有忙到自己的事情。几十年辛苦为别人,到头是凄凉而死,死后还是茫茫无所。像你们来参加佛七,坐下来静心念佛,这才是为自己呢!将来念佛功成,生到西方,那是你的真正收获,真正归宿,也是真正为你自己。
你们有几位年轻的居士,都是有大善根的人。应当珍重你的善根,好好学佛,勿以年华可待因循犹豫。你们问问他们年长的,忙碌了几十年,结果是什么?千万不要等到老年再修。要发道心念佛,念一声佛,功德无量,法乐无量。
2、不修净土莫谤净土
上节讲的大势至菩萨遵奉超日月光佛的教诲,一心一意的念佛,就成功了。我们应当照样学,听了就信,信了就念。
不知道念佛的人不念佛,不能怪他。有些学佛的人,对于理论好像他很明白,但不信念佛法门,不念佛还毁谤念佛。因念佛在各种法中是最简最易的法门,会念‘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即得。唉!就因太简易的缘故,反而招人怀疑。至于繁难的法门固然很多,可是你修好修不好呢?中国佛教都是大乘佛法,所谓大乘者,以利他为主。凡是一个修行法门,不但自己修,还要教他人修。倘若自己尚修不好,怎能教好他人?结果糊涂一世,辜负自己,辜负众生,亦辜负佛恩。念佛法门即无此种顾虑。
前面讲过,八万四千法门,门门皆能入道,皆能了生死。但能应乎根机才是妙法,所以说:‘法无高下,应机者妙’。譬如医师用药治病,药有贵有贱,不对症者,虽珍品不能愈疾,甚且有害。古人云:‘药无贵贱,对症者良’。学佛选择法门,亦复如是。
释尊预言,一万二千年后,经典被魔毁尽,那时无人信佛,亦无人印经了,独有无量寿经多存一百年。可知到了末法时代,唯有念佛法门尚能应机。佛预计如此,再看看我国佛教兴衰情形如何?当盛唐时代,乃佛教鼎盛时期,大乘八宗次第兴起。这八宗修行的方法各有不同,而其目的则无二致。譬如我们要到台北总统府去,四面八方道路很多,任走那条路,都能到达总统府,路尽管多,而总统府只有一个。所谓‘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即是此意。任何宗派,都有了生死的方法,但佛教不是光谈理论,最贵实践。晚唐以后,名义虽有八宗,而除禅净两宗尚能勉维门庭外,其余各宗,皆已逐渐销沉了!到了今日,禅宗亦仅存名义,且在继续衰落中;实际只有净土一宗了。这是什么缘故呢?就是因为那些宗派,理论高深,修法繁难,一般根器不易领纳的缘故。
有人批评:中国佛教只有戒杀、放生、吃素、念佛八个字而已,此外已无佛法了。这个批评,是慨叹中国佛教没落的现象,想把各宗都宏扬起来才好。是的!我们虽学净土,绝不反对而且希望其他各宗都兴盛起来。人的根机不同,如八宗能同时宏扬,而同时摄受多种根机的人,那多好呢!但是我们不同意先来毁灭净土宗。
现在我们来研究研究‘戒杀、放生、吃素、念佛\’这八个字的价值。这八个字的确是佛法,而且是佛教的成绩,也是佛教的精华。大家都知道,佛法最重修行,什么叫修行?就是修正罪恶的行为。杀生即是最大的罪恶行为!众生皆有求生欲,被杀是何等痛苦!而竟忍心杀之,是身、口、意三业俱恶,与佛的慈悲本怀恰好相反。造此恶业,必堕地狱,焉能成佛!我们奉劝佛弟子,第一步便要消极的‘戒杀\’。进一步就要积极的‘放生\’。自己既能不杀,则见众生被杀而起悲心,用种种方便免其被杀之苦。再进一步讲到‘吃素\’,家庭状况不同,吃素或不易普遍做到,自己不杀生,到市场去买——所谓三净肉,固然可以,但是不究竟。自己不造杀业,叫别人造杀业而自己吃肉,合理吗?所以不吃众生肉才是彻底的戒杀咧!戒杀、放生、吃素三善业是前方便,还不能了生死,断业才能了生死呢!末法时代,众生业重难断,唯有‘念佛\’一法,不待断业,可以带业往生。前三善都是助行,念佛才是正行。或问:只是念佛即可了生死,又何必戒杀放生吃素呢?须知带业往生,只许带旧业,而不准带新业。你一面念佛,一面造恶业,那你一定不能生西,这要请大家特别警惕!怎么说这八个字是佛教的成绩呢?佛教传入中国历时近两千年,经若干祖师大善知识宏扬的结果,就是这八个字普遍社会深入人心,而且现在佛教也就剩了这八个字,不是佛教的成绩吗!不是很值得庆幸的吗!怎么说是佛教的精华呢?中国的大乘佛教,无论那宗那派,所持的法门尽管不同,但绝没有劝人杀生吃肉的,这是各宗的共同点,传承至今,而且还要继续维持下去,不是佛教的精华吗?!再谈各宗繁难的法门,高深是够了,但不是每个人都能修证的。唯有念佛法门,自己能修,也能教人修,人人都能修。许多法门都已销沉下去了,独有这个法门尚能普遍宏扬。不也是佛教的成绩和精华吗?!
又有人认为念佛法门太浅,是老太婆的佛法,应该打倒。这更是造口业!普贤、大势至那样等觉大菩萨,也是老太婆吗?也应该打倒吗?再说老太婆也是众生啊!怎么就应该打倒呢?大乘八宗,现只剩这一宗还能维持佛法于不坠。犹如暗夜只此一盏灯了,你还嫌它不亮要打倒它;若果真把它打倒了!那么佛法不就整个完了吗?!前面讲过,‘法无高下,应机者妙。’学佛是要了生死的,能了生死即是妙法。老太婆能修老太婆了生死,你不修还在那里造口业,无论你有多大学问,一样掉到苦海里边去。
法门很多,都能了生死,你尽可任意选择,不一定要你念佛。你念佛不念佛是你自己的事,但是不要讥谤念佛法门,免造口业。
3、承佛慈教应当念佛
现在讲我们应当念佛的道理。大势至菩萨就是从一个念佛法门证入无生法忍。我们虽然生在末法时代,但是也闻知念佛法门了,比大势至菩萨略无逊色。你如果深信念佛能了生死,专心一志的念去,到了报尽命终时,则屈伸臂顷弹指之间,即生到西方去了。
念佛须有善根,善根植在前世。我们都是有善根的人,否则不能出家。居士们也有善根,但为家事纠缠,不能专心念佛,可以原谅;不知道佛法的人不念佛,更可以原谅。我们既已闻知佛法而又出了家的人,再不能认真修行念佛,怎能了生死?怎能度众生?怎能对得起释迦弥陀呢?
上节讲过有人批评中国佛教只剩戒杀放生吃素念佛八个字,是慨叹中国佛教衰落的现象,中国佛教衰落是事实,但不是这八个字的罪过,是重行不重解无人讲说的缘故。禅净两宗都是如此。例如戒杀放生吃素,乃世间善法,并非佛教特有的戒条。外道亦多有持此戒者,即邪教如一贯道亦持此戒。许多老佛教徒甚至还有出家人,都迷信一贯道去了!说起来真是佛教的耻辱!这就是少人讲说,那些人不懂佛教的义理,所以不辨邪正,而朝秦暮楚了。念佛亦复如是,先前还有半通半不通的,后来简直不懂念佛的道理了。类如‘不修今生修来世\’这那是念佛的本意!不是颠倒吗?还有些老太婆预烧纸钱,储备冥用,你看这颠到那里去了!可是,这怪不得他们,因为他们不懂啊!其他宗派倒是有人在那儿讲讲说说的,但又陈义过高,像八不中道,圆顿止观等等,也只是讲讲说说而已。一般知识的人,听就听不懂,那还谈得上修!不能修,不还是等于零。净土宗是万修万人去的法门,为什么被人讥为老太婆的佛法呢?就是因为没有人讲说,只有老太婆们在那里念嘛!若果有人讲说,一样的摄受知识份子,以他原有的聪明智慧,学问经验,再加念佛的工力,岂不事半而功倍?!
我们发心宏扬净土,要行解并重。光说不行,大法师也不如老太婆。要自信我们有大善根,接受了释尊大慈大悲教我们的念佛法门,就应当向大势至菩萨看齐,认真的修,认真的念,自利利他。
话说多了打闲岔,好好的念佛吧!
二、二力相应定生极乐
诸上善人慈悲:道源讲几句话打打闲岔。昨天讲到大势至菩萨从超日月光佛,学念佛三昧。今天讲题是:二力相应定生极乐。分三段讲:
1、专凭自力悟修甚难
念佛法门,顾名思义,是教我们念佛。佛本来无时不念众生,佛念众生,众生念佛,两方互念,才能成叻。念佛的好处,是能得到佛力加被。专靠自力来了生死,是可以的。其他宗派如禅宗即是全靠自力,不过很难如愿。这有三种原因:(一)我们薄地凡夫,烦恼深厚,不易超出。不能超出烦恼,即不能明心见性。(二)无佛力加被,魔多来扰。(三)陈义过高,普通根器不易理解。有此三因,所以禅宗只能接引上根利器,中下根人不易领受。分别说明如左:
(一)烦恼深厚,不易超出:三界内的见思惑,以贪嗔痴为根本。贪嗔痴造出甚多业障,乃无始以来的习气,很难破除。再分别解说如下:
贪——贪是对顺境现前所起的烦恼,约分财、色、名、食、睡五类,即所谓世间‘五欲\’。不学佛的人,固然免不了‘贪\’,学佛的人仍然不易摆脱这个‘贪\’字。拿‘财\’字来讲,衣、食、住、行非财莫办。一到财境现前,即心迷智暗,而随财转了!义中求财,还是好的,超出范围,即是贪图非义之财,犯佛法也犯世法。请看多少才智之士,事功烜赫,因财而身败名裂者,比比皆是。说起话来人人都以清高自许,但一临财境现前,就迷惑了!一方面是因为钱好用;一方面是无始以来的习气使然。其二是‘色\’,男女之色为生死根本,是人所共知的,但这一关最难打破。因为作众生以来,就有此烦恼。不仅上等动物如此,下至蜎飞软动之伦,莫不皆然。其三是‘名\’,我国三代以上,已以好名为病,而三代以下,则惟恐不好名了!欧美有‘名誉为第二生命\’之谚,现代世界各国,无论国家社会乃至各个人,无不以‘荣誉\’相争逐。即有道德有修养的大法师,亦多不免这种习气,听见人家恭维,看见报章颂扬,便生欢喜心。讲起道理来谁都知道,但是一到名境现前就迷惑了!其四是‘食\’,不学佛的人贪图口腹之欲,姑且不谈。即学佛人懂得不吃众生肉的道理——众生即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这种诚恳痛切的教谕,深足警世了!但业障重者,仍不能屏除多生习气。我曾亲见有人一餐不能适口合意,就伤心到流泪。佛教徒虽不食肉,而对适口的素菜,也要多吃一点儿;修行多年的人,也还免不掉这种习气。这就叫做:‘贪食忘道,欢喜放逸’。最后讲到\‘睡’,恶劳好逸,是世人常情。按佛法昼夜六时都得用功,不应贪睡。但为习气所使,不能不睡,睡眠以后,即入黑暗糊涂状态,几与尸体无异。而在‘我知\’‘我见\’未破除以前,没有不贪睡的。
以上说的都属于‘贪\’,即财、色、名、食、睡五境现前,所引起的烦恼。
嗔——嗔是对逆境现前所起的烦恼。不论在家人出家人,对逆境现前时,都要发生烦恼。烦恼有八万四千,惟‘嗔\’最烈;佛喻为‘嗔恚如大火,能烧功德林。’又说:‘一念嗔心起,八万障门开’。人到忿怒的时候,不听人劝,不怕人耻笑,不怕堕地狱,也不要成佛了!种种颠倒,无法形容。事后虽知后悔,但当嗔境现前时,心却被境迷转不可喻了!
愚痴——愚痴即不正知见。念佛了生死,才是正知见。而自无始以来,无明缠缚已深,不正知见任运生起,解脱很难。所以古人有:‘人生百年如白驹过隙\’‘生死在呼吸之间\’等警策语句,都是想唤醒世人愚痴的迷梦。
以上说明贪嗔痴三根烦恼深厚,超出甚难。
(二)无佛力加被,魔多来扰:魔,自无始以来,即与众生结怨,如无佛力加被,自力驱除甚难。现讲一段公案:
悟达国师者,唐懿宗咸通年间,封为国师,称总教沙门;住安国寺,帝亲临法席,时有远人贡进沉香宝座,帝以其珍贵不御,以赐国师;师竟受之,且甚为得意。讵知其怨家即乘此隙而入,致生人面疮,几濒于死;后遇异僧以三昧水洗之方愈。异僧并为说明因果始末,谓汝前身即汉之袁盎,曾劝景帝斩□错;盎后身十世为高僧,错衔怨不得报复;汝今受沉香宝座而心起憍慢,故彼得乘机而入。师因此作三昧水忏三卷,流通至今。
又民国三十七年,我在普陀山发心于头顶‘燃灯\’时,有一位老修行,发心一同燃灯供佛。据云:他在普陀山住茅蓬,此时真发菩提心,愿断尽烦恼,度尽众生。一日静坐中,忽闻空中有言:‘你也发菩提心?你也想了生死吗?’言讫,即觉有人入于脑中,从此不能打坐,一想用功,即感觉有人在脑中扰乱。
以上述两则故事观之,自力驱除魔障,实非易事。
(三)陈义过高,普通根器不易理解:所谓开悟者,即是明自心、见自性。而心性被烦恼遮盖缠缚,不明难见。须把一切执见,层层透过,即最后一个‘佛见\’,亦须扫空,才能明心见性。如禅宗四祖道信大师,去度牛头山法融禅师;当时法融禅师尚未开悟,住在茅蓬,观心办道。四祖到后,趁融师取茶之时,在他座上写一‘佛\’字。融师奉茶后,将欲就座,忽见‘佛\’字。竦然一惊!四祖喝道:‘你还有这个在?!’可见\‘佛’也是障碍。金刚经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就是说明这种道理的。但是这种道理,甚高甚深,平常人实在不易了解。
依上来所讲的道理,虽然佛性人人本有,个个现成;但因烦恼深厚,魔障重多,义理高深;若全靠自力悟修,实在甚难!
2、但靠佛力往生不易
上节讲不仗佛力全靠自力开悟不易,是由于烦恼厚、魔障重、义理高三个原因。那么,单靠佛力怎样呢?也不能生西。超日月光佛教大势至菩萨念佛,就因为单靠‘佛念\’不成,所以才要‘念佛\’。‘念佛\’‘佛念\’,二念相交,那就一定生西方了。经文:
‘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
先就经文来讲:‘忆\’约佛说——现在讲就是阿弥陀佛,‘专忘\’指众生说。佛是专以济度众生为怀,无奈众生把佛忘了!若逢或见的‘若、或\’是不定词,约佛边说;‘不逢、非见\’约众生边说。佛时时逢到众生,看见众生;而众生有念佛者,则必逢必见;倘若不知念佛,不肯念佛者,则不逢不见了。又一义:‘若、或\’皆作‘虽\’字解,都约众生边说,你既不念佛,佛‘虽\’现在你面前,你也是不逢不见。此二义皆可通。
昨天讲过弥陀饶舌的公案——长耳和尚是定光佛的化身,永明寿禅师是弥陀佛的化身,寿禅师是‘顺现\’,长耳和尚是‘逆现\’。都是当时杭州人们所常逢常见的呀!谁又认识他们是佛呢?这就是虽逢不逢,虽见不见了。
今天再讲一段丰干饶舌的公案——丰干是唐朝天台山国清寺的和尚,当时有候补官闾丘胤者,在贫困潦倒之际,忽奉命牧台州。而正在拼当赴任时,猝患剧烈头痛,命在呼吸,可算命途偃蹇了!但是他对佛法颇有因缘,幸得丰干大师往为治愈。胤在感恩之下,因问台州尚有高僧何人?丰师告以国清寺寒山、拾得二僧,即文殊、普贤化身。胤到任后即往国清寺参谒寒山拾得二大士。知客僧告以他们俩是疯颠僧,大人如有吩咐,唤他们来就是了。胤以为不可。于是知客僧引胤至大寮——厨房。即呼寒山拾得!胤见了两师,立即伏地顶礼。寒拾二人,即笑敖著奔往寒岩,胤亦追至寒岩。寒山回首说:‘丰干饶舌!弥陀不事,礼我为何?’遂缩身入岩穴,其穴自合。
丰干是弥陀化身,寒山拾得是文殊普贤化身,一佛二菩萨同时现身于国清寺。而该寺僧众及一般信徒,那个认识他们是佛菩萨呢?这不也是虽逢不逢虽见不见的例证吗?!
佛教化度,不显神通。不信佛者自不必说,信者亦尚有以为佛菩萨不够慈悲,众生这样苦恼,还不来济度!殊不知佛菩萨都是在因地即发大菩提心,以度生为怀,无时不在‘念众生\’‘行度化\’,不过众生‘不念\’不识罢了。不念佛专等佛来接引,那是等不来的!你不念佛,即使佛现在你的面前,你也不会认识,还是等于不见。就是佛来接你,你也绝不会跟著去的呀。
以上说明佛无时不在忆念众生,我们不念佛而专仗佛力,仍不能生西。
3、因缘和合方生净土
上两节说明全靠自力或专仗佛力,都不易成功——开悟或生西。现在讲念佛佛念,因缘和合,必能生西。经文:
‘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
这段经文是说:假使二人互相忆念,而且忆念甚深,则此二人从今生到来生,都不会分离,如影随形一样。这里应注重两点:(一)必须二人互相忆念,且不是泛泛的浅念,而是甚深的忆念。前面讲过,自力难断烦恼;仗佛力则能带业往生。又自力魔多来扰;佛力能以却魔。自力法门义理高深,普通根器不易理解;念佛法门平实浅易,且不致错误。这是说靠佛力比自力稳当容易。(二)专靠佛力而不自修,也不能成功。前面曾说,我们不念佛,纵然佛时时在念我们,也决不能生西的。
要生西方,须‘念\’且‘深念\’,这是众生的事。佛没有不念众生的;众生则有念佛的,有不念佛的。因佛无时不念众生,且忆念甚深;生西不生西,端在众生自己;佛是一味平等的。佛心如雨,三草二木,同得滋润,无有差别。三草二木,配五乘法。佛说法一味平等,原无大小三五之别;因众生根器不同,领纳不同,才有五乘之分。如同大木所得雨量多,小草所得雨量少,是一样的。再进一步研究三草二木:净土法门三根普被,和雨一样。但被泽者第一须有根,如草木然;若无根,虽蒙雨泽亦不能生长。第二根要深,草木无根固然得不到雨的利益,如根太浅,亦擎不住风吹日晒。根,即善根,净土法门以念佛为善根。但念佛必须至诚恳切,把这一句佛号,一定要念到极乐世界去,才算功夫。所以大势至菩萨说念、深念,‘念\’即是植善根,‘深念\’即是深植善根。弥陀经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这是说多善根福德因缘,才能生到西方。念、甚深念,则善根福德俱多,即能与弥陀念众生之念碰到一起,而生西方了。
有人说:弥陀大慈大悲,十念即可往生,平日又何必念?更何必深念呢?不错,十念即能往生,是不错的!但不十分可靠。你现在念上十口气的佛,永不再念,等著死了生西吧!那你一定生不去。因为带业往生不带新业,昨天已讲过。你时时在造作三业,十念功德,敌不过你不断新造的三业,怎能生西呢?所以必须多念深念。只顾念佛,自然不致造业了。念佛不但要多念,而且要深念!怎么叫深念呢?就是一句佛号在‘事念\’上念到西方,在‘理念\’上念到自心深处。若只多而不深,则虽多到一日三千乃至十万,一面念佛一面妄想,口念而心不念,则善根太浅,仍不能保证生西。必须每句念到自心念到西方,才能与佛念相应,必然生西无疑。
难得大家发心念佛,既已念佛,还应进一步求深念。怎么才能‘深念\’?要作三种观想:(一)观众生苦;(二)勿负善根;(三)勿负佛恩。我们观察众生,受苦无穷,而欲度无力;所以念佛求生西方,证得无生法忍,还度苦难众生;思念及此,即应深心念佛。勿负善根:须知人身难得,前生不犯杀盗淫妄,始得现生人身。前生种了念佛的善根,今生方知念佛。而失却人身则极容易,不念佛造作三业,转眼之间,即失掉人身,亦同时辜负了自己的善根,思念及此,应即深心念佛。观想佛在甚深忆念我们,我不念佛,岂不大负佛恩!思念及此,即应深心念佛。
现有一分学佛者,不明净土宗旨及其修法,谤为‘他力教,决不能成佛!’这是错误的。古代大德们,赞叹‘佛力\’,原为赞叹‘净土法门\’的‘殊胜\’,非谓全靠佛力。这种外行的批评,不要盲从。再说净土宗标旨为念佛法门,‘念\’不是‘自力\’是什么?一面凭‘自力\’‘念\’,一面仗‘佛力\’加被。前面讲过专靠自力专靠他力都难满愿,必须二力——因缘和合,方生净土。佛是随时等著迎接我们哩!能生西不能生西?只看我们这点‘深念\’的力量了!
话说多了打闲岔,大家提起精神,好好念佛吧!
三、忆佛念佛必定见佛
诸上善人慈悲:道源讲几句话,打打闲岔。昨天讲的二力相应定生极乐。经文讲到二忆念深……从生至生……不相乖异。今天讲:忆佛念佛,必定见佛。分三段来讲,请看经文:
1、暂忆力弱难敌散乱
‘十力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世人最慈悲的,莫过于母亲。父母之恩虽相提并论,而母亲的慈爱尤超过父亲。何以言之?譬如子女不肖,犯了偷盗邪淫,做父亲的往往一怒而舍弃之,驱逐于门庭之外。母亲则不然,她对于不肖的子女,气恨固然是气恨,而在气恨之中,更深寓怜愍之情,绝不忍舍弃逐出。诸佛对于众生,犹慈母之爱子。众生虽不念佛,而且造作杀盗淫妄诸恶业,但佛绝不舍弃,认为是可怜愍者,和慈母不舍弃不肖子女一样。然而子若背母而逃,母亲虽想念,又有甚么用处呢?佛虽念众生,而众生背觉合尘,与佛乖违,佛念亦是无用。倘若儿子忙念母亲,像他母亲念他一样,母子必得团聚,而且生生世世不相背离。众生念佛,如能和佛念众生一样的恳切深挚,则现前即能见佛,当来永不离佛。
本章从开始至此,都是讲念佛三昧的道理。以下讲念佛的方法:
‘若众生心,忆佛念佛;’众生心是甚么心?就是现在你我的心。忆念二字,以上都笼统的讲,就是思想。此节则说‘忆佛\’‘念佛\’,已把忆念二字分开了!可释为:暂念曰忆,久忆曰念。为甚么要把此二字分开呢?就是要教我们脚踏实地的修行。我们要知道暂念力弱。敌不过散乱心,现前当来都不易见佛。
凡夫必须要学佛。不学佛,不但不能认识真心,连妄心也不会认识。甚么是妄心?即是妄想心。也就是天天乃至瞬息不停的东想西想的心。我们作凡夫,不自今生始,从无始以来就是凡夫,妄想成了习气,不由自主的就要妄想。(注:此时适有一人从外面进来)例如我在这里讲开示,从外面进来一个人,大家不知不觉就要抬头看看,即是明证。天天在妄想,都想些甚么?不外贪—想五欲顺境;嗔—想逆境;痴—糊糊涂涂自己也不知道想些甚么。不但白天在想,睡梦中还在想!这样无休止的乱想,究竟有甚么益处呢?除去累得头昏脑涨,使心更加散乱外,可说毫无所得。所以也叫做‘散乱心\’,这就是妄想心的说明。学了佛法,就知道有个‘真心\’存在,同时也就认识了‘妄想心\’—散乱心,认识以后才能去制伏它。但是想把散乱心制伏,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自无始以来,它—妄想心就随我们来了,积习已深,力量强大!我们念佛,就是为了对治妄想心;但是暂念少念,是敌不过它的!所以说:现前当来都不易见佛。昨天已经讲过,‘十念往生\’是靠不住的。但是话得说回来,不但十念可以往生,即使一念亦可以往生。要知道那是约临命终时讲的。到了报尽生西的时候,心不贪恋,意不颠倒,十念一念才能往生。但是想在临终时管制住心意,使不贪恋颠倒,恐怕不太容易!平时充满爱欲的妄心,到临终时即爱境现前,常见老人临命终时,召集家亲眷属,留下许多遗嘱,如财务帐目人事等等,倘若心爱的儿女不在面前,还要挣扎等待,等待不及则气虽断而目不瞑。这就是心在贪恋,意在颠倒。不应贪恋红尘的道理谁都知道,但是事实很难作到。若能提起‘念佛心\’一心念佛,舍一切贪恋,即与佛相应。所以临终一念非常要紧。又若人到临命终时,恰遇善知识开示,闻者信受,念至十念其命已绝,必生西方无疑。因临命终时,生死心切,畏布心重,愿力强,念力大,故能十念乃至一念往生西方。这是约临命终时说的。
我们在佛堂念佛,比较容易专心。因有庄严的佛像和道场,接触的人都是清净伴侣。但仍免不了要打妄想。在一般社会中,岂不妄想更甚!这是无始以来的习气使然。必须平时常念多念,才能对治这种根深蒂固的习气。千万不可贪便宜,存偷心。
2、久念功深便得一心
‘忆佛\’的道理,前面已讲过。现在讲‘念佛\’的道理;方才讲暂念为忆,念力微弱,不易生西。念佛要发了生死心,若是随喜念念,只能种善根,而不能了生死。若要了生死,一定要把念佛当作功夫用。或问:佛性人人本具,何必念佛?可是,人有佛性,是佛说出来大家才知道的呀!实际谁看见佛性了呢?凡夫从无始以来,烦恼深厚,把佛性锢蔽了,必须断除烦恼,佛性方得显现。而欲断除烦恼,太不容易了!要生到西方去,才容易断除,所以带业往生,是念佛法门的殊胜。但业力—烦恼的力量太大;如地藏经云:‘业力甚大,能敌须弥,能深巨海,能障佛道’。你看这个力量有多大呀!断除固然甚难,带去亦不太容易。要想把业力带去,必须多念佛,加强佛的力量才行。古人有固定一天念十万佛的,即是要增强佛力以便带业往生。念佛固然越多越好,惟专修方见功夫,兼修恐难如愿,例如一天念十万声佛,一般出家人已难办到。何况在家人事务繁多,更难办到。不念吧!怎能了生死?这要定个功课,早念若干,晚念若干,拈珠记数,不可缺少;天天如此,不可间断。此外随时随地加念。忙亦不碍,如做饭、洗衣、坐车、行路……无时无地不是念佛的道场。如此,念的就多了,这是念佛法门特有的方便。我们凡夫,任何人都忙,总要忙里偷闲,不要藉忙偷懒。你忙,他忙,忙到何时为止?不是到死方休吗?我们不打算了生死,就不必谈了!若打算了生死,一定要认真的念。家务事不能不办,佛不能不念;各人要把时间善为分配,务把念佛看作重点。世人多把家事看得比念佛重要,其实这是颠倒,也就是‘迷\’,一定要把这个观念转变过来。在这念佛堂中,年轻的人较少,多半都是几十岁了,忙了几十年,究竟忙的是甚么?也有有子有孙的,等著他们将来行孝呀!那才是‘迷\’呢!女儿养到二十岁嫁出去了,还是你的人哪?她有饭吃,你也有饭吃,她来了你招待招待,那你们的感情还好。倘若你没有饭吃,指望女儿养活你的时候,她不但不把你当做妈妈孝敬,甚至还不如一般亲友呢!这虽不能一概而论,但大多数是这样的。男孩子呢?娶了媳妇忘了娘,是一句古话。生了孙子,你还得照应他,倘或照应不周,还得落儿子媳妇的埋怨哩。你想想看,儿女都不能孝养你,还能指望孙子孝养你吗?岂非迷上加迷。你说你忙,你忙的是甚么?还不是为儿孙吗?忙到你死的时候,谁也替不了你!要明白儿孙都是前生债主,你把债还还就是了,千万不要迷。念佛才是自己了生死的大事呢?假使不能生西,一失人身,万劫难复,想修亦不能修了!务须珍重现生人身,好好修行。多念佛加强佛力胜过业力。才能把业带往西方,而不致被业牵入恶道。这像小学生‘拔河\’游戏一样,力强者胜。有人说:佛力不可思议,如‘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又何必多念呢?这是说佛号对治散乱的力量,须知这是赞扬净土殊胜的话。更须知水浊有轻有重。浊甚者必待久而后清。乱心有轻有重,乱轻者一句佛号即能使心不乱。像我们散乱心太重的人,一句两句佛号,是不能转散乱心为佛心的。必须多念始能有济。譬如卖肥皂的广告说:‘用少许肥皂一洗就净\’,这话并不骗人,垢腻少当然不需要很多肥皂就能洗净。若垢腻太多,像厨房里连用多日没洗的抹布,就得多用肥皂,而且久久浸洗,方能洗净。念佛对治散乱,胜过业力,也是这个道理。经上把忆念二字分开,用意亦即在此。
3、感应道交必定见佛
上面讲的忆佛念佛,现在讲‘现前当来,必定见佛。’按净土本旨讲,现在念佛,到报尽命终往生西方时,才能见佛。有人怀疑是否可靠?现在就讲不待死后,现前即能见佛的道理及其例证。一是梦中见佛,念想,想念,浸积日久,忆念渐净,即能于梦中得见阿弥陀佛。梦中见佛其理易明,即昼有所思夜有所梦的科学道理。但凡夫所念的是凡夫事,梦境也离不开贪嗔痴。梦见顺境是贪;梦见逆境是嗔;还有一些糊涂梦,梦中就是糊糊涂涂,醒来还是糊糊涂涂,那就是痴。凡夫的梦,大多是这样的。梦见佛的很少。又母亲梦见远游的儿子很容易,如爱子远游,逾期未归,则其倚闾盼望之情,结念成梦。而其子则游兴正浓,早把母亲忘了,绝不会梦见他的母亲。假使有人告知他母亲思念他的情形,他也能一动思亲之念,但还是不曾梦见他的母亲,因为念不切故。倘若游子欲归不得,思亲心切,即能梦寐见之了。这是说梦中见母,尚须深思切念,何况见佛?我们念佛的功力大,能克制三毒,才能不梦三毒境界,而梦见佛的境界。俏若仍作乱梦糊涂梦,应生惭愧心,如功念佛。这是说梦见佛也须要相当的工夫。如欲白天见佛,则需要更大的功力。过去净土宗大祖师们,见佛的很多。不但祖师,谁用工夫,谁能见佛。往生集有一则公案:
‘昔有葛济之者,信道教,学仙术,而其妻信佛。夫劝其妻学仙,妻劝其夫学佛。意见不能一致,于是各修其道。我国古代妇女都织布,葛妇亦日以织布为事,投掷一梭,念佛一声。日久功深,阿弥陀佛显现全身于空际,葛夫人一面礼拜,一面呼夫一同瞻仰。而济之仅见佛之上半身,于是生信,亦随妻学佛,同归净土矣。’
又我亲自听见念佛人讲述他们亲眼见佛的故事,玆举两则:
(一)民国十七年,我住苏州灵岩山寺。有一老居士,面壁念佛多年。一日,忽见眼前一亮,开目看时,墙壁不见了,惟见西方三圣像,像高数丈,经过数分钟,才渐渐隐没。’
(二)三十三年我朝五台山,到了南台,听说不久之前,有喇嘛朝五台,在南台寺外念佛时,忽在空中现出弥陀佛像,其大无比,高约数十丈。喇嘛呼寺僧一同瞻拜,佛像停留约一小时以上,此次同见者有寺僧二十五人。
以上讲的现前见佛例证。远如葛氏夫妇;近如灵岩山居士及五台山喇嘛与寺僧二十五人,都是铁的事实,无可怀疑。那么,我们为何不能见佛呢?因为我们念的都是凡夫境,所以只能看见凡夫,而不能见佛,如同社会上的下流人,念的是下流事,他见的也是下流人。惟有能念圣人者,才能见到圣人,是一样的道理。念佛念的多而切,自能感应道交。现在念佛才念三、五句,就想求感应,看不见佛,就怨佛不灵,这是天大的错误。你不想想,你念的既少而又不切,可说根本没有‘感\’的力量,佛怎能‘应\’呢?佛,如‘洪钟在架,有叩则鸣。’大叩则大鸣,小叩则小鸣,不叩则不鸣。钟不是为谁鸣为谁不鸣。钟具音声遍一切处,时时等著你去叩。佛具慈悲遍一切处,时时等著你去感。
净土目的,在报尽佛迎,了脱生死。莲华一开,即出生见佛,而且常常见佛,永不退堕。八万四千法门,没有比这个法门再容易的。但是我们念佛人也不可把它看的太容易了;要知道谁能念到感应道交,佛来接谁生西。怎样才能念到感应道交呢?即要用昨天讲的三种观想:(一)观众生苦,愿求生西。成就神通、相好、智慧和辩才,还度众生。(二)勿负自己善根。(三)观佛念众生的恩德。作此三种观想,自然就能多念切念。今天再加一种观想,即观自身生死苦,而求解脱。我们生在三善道,已是烦恼无尽,倘若将来堕入三恶道,更是苦不可言。现在念佛不能与佛念成一片,乃因妄想太多之故。若观照自身生死苦,则念佛自能恳切,妄想自然逐渐减少。念佛心切,妄念心少,自能感应道交,必定见佛了。
话说多了打闲岔,好好念佛吧!
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诸上善人慈悲:道源讲几句话,打打闲岔,昨天讲忆佛念佛必定见佛。今天接讲经文:
‘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先讲‘去佛不远\’,这一句经文,有两种解释;一、据阿弥陀经说:‘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亦即过十万亿三千大千世界,方能见到阿弥陀佛,怎么说不远呢?这是就事相讲的。若就心力来讲。则心力不可思议,若念佛念到‘心开\’,虽远隔十万亿佛土,屈伸臂顷即到。再就佛力来讲,佛力之不可思议,是大家容易了解的。我们生西方,是阿弥陀佛亲来接引的。既然蒙佛亲自相接,自然‘去佛不远\’了。而况忆佛念佛,佛即在面前,固不远啊。犹如孔子所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二、生到西方,寿命无量,永不退转,距成佛之期,也就不远了。
再讲‘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分三段来讲:
1、其他法门皆须方便
本章所说‘方便\’,指‘观想\’而言。
我们是否要修行?修行是否要了生死?若不修行、不要了生死,那就不必谈了。若要修行,了生死;那可不是儿戏的事情!一气不来,便成隔世;一失人身,万劫难复!因此,对所修法门,必须慎重选择,以免行与愿违。谚云:十八般兵器,都能防身制敌。究竟用那一种好?必须遂心应手的,方能克敌致果。修行人选择法门,也是如此。八万四千法门,任何一门都能入道了生死,究竟如何取舍?这要依我们的根机而定。我国大乘佛教,共有八宗,各宗有各宗了生死的法门。宗旨都是‘了生死\’,修行的方法叫做‘法门\’。依其所指示的法门修行,即能了生死。但除净土宗持名念佛法门外,其余各宗,都须经过一种‘方便\’,才能成功。现在略举几种方便法门,看看是否契合我们的根机?
法相宗—以五重唯识观,亦名唯识三性观,为其主要方便。他将一切法分为三种性:(一)‘遍计所执性\’,指执在心外之我法性。(二)‘依他起性\’,指种子所生之因缘法。(三)‘圆成实性\’,指依他起性所依之实体真如。而以心外诸法虚妄非实,应予遮遣。故简去‘遍计\’,持取‘依\’‘圆\’。修此三性观,自浅而深,有五个层次,称为五重唯识观:(一)遣虚存实观。(二)舍滥留纯观。(三)摄末归本观。(四)隐劣存胜观。(五)遣相证性观。我们只看看这五种观想的名字,就可知其修行之不易了。
天台宗—‘三止三观\’为其主要方便。将释尊一代说法之次第与教相,分为五时八教。八教是:化仪四教—顿、渐、秘密、不定;化法四教—藏、通、别、圆。专修别圆,而以三止三观为方便。三止是:(一)体真止—体念真如之理,止息一切矾缘之妄想(偏真)。(二)方便随缘止,又名系缘守境止—知空非空,止于诸法幻化之理;分别药病化益者。知空非空为方便,分别药病随缘历境为随缘,安住假谛之理而不动谓之止(偏假)。(三)息二边分别止,又名制心止—知第一止偏于真,第二止偏于假,息真假二边而止于中谛。三观是:(一)空观—观一切法之空(真)谛。(二)假观—观一切法之假(俗)谛。(三)中观—此观有二,观一切法非空非假即是中,谓之双非中观。观一切法亦空亦假即是中,谓之双照中观。又就性德之理称为三谛,就修德之智称为三观。以吾人凡常之心,为所观之境而观之,谓之一心三观。而三谛三观。别教与圆教,又有不同之观法。
即以右举两宗而言,要把它的名相弄清楚,已属不易。且义理微奥,能讲那些经论的法师,已不可多得。复以世乱时艰,国家教育不能普及,国民文学水准日渐低落,即便有法师讲演,一般人亦不易听懂。即使有能听懂的,也不过是文字相,依文解义而已。至其奥义玄理方面,恐怕费上几十年功夫,也不易弄明白,还能谈到修行用功吗?
禅宗虽亦不假方便,但只接引上根利智之人。如云门宗文偃祖以顾鉴咦著称,他逢僧必加‘顾\’视曰‘鉴\’,僧有拟议,则曰‘咦!’学人有问,每以一字答之,即所谓‘一字关\’,能明其旨趣者,实在太少了。临济宗则著重棒喝,乃黄檗、义玄两祖师授受之心传。故该宗接人,棒喝交驰。契机者一棒一喝即能开悟;不契机者打死也开悟不了!试问今天还有几人参这两种禅?原因:第一学者根器不够。第二善知识不可多得。即如义玄禅师以受棒喝而开悟,亦以棒喝接引后学。及其入灭之前,召集弟子问‘如何接引后人\’?其中一人大喝一声!义玄叹曰:‘想不到临济宗风,毁在你这瞎驴子手里!’这充分说明难学难修,故善知识实不易遇到。道源虽习净土,但愿各宗普皆兴盛,绝不自誉毁他。不过说明其他法门—方便难学难修,作大家选择之参考而已。
2、念佛法门不假方便
刚才讲过,其他法门皆须‘方便\’。现在讲净土—念佛法门不假‘方便\’。弘扬净土有五部经:观无量寿佛经,无量寿经和阿弥陀经,这三部经是净土专经;另外是华严经的普贤行愿品与楞严经的大势至念佛圆通章。观无量寿佛经以十六种观想念佛为法门。无量寿经以实相念佛为法门。阿弥陀经以持名念佛为法门。本章既称‘不假方便\’,当然不是观想念佛,和实相念佛,乃专指持名念佛而言。
净土宗是我国远公祖师创立,历代祖师都是专讲‘持名\’的。所以各寺院都把‘阿弥陀经\’定为每晚必诵之课,诵经后即绕念阿弥陀佛圣号。阿弥陀经有三要义,即‘信、愿、行\’,亦称三资粮,就是为生西而准备的盘缠。其中‘行\’即是持名,但说‘行\’、即含‘信\’‘愿\’二义,盖无信愿者即不能行。经上说:‘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接著说\‘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现在其前……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这很明白的说是持名念佛,念到一心不乱,即可往生,并未说到其他方便。与本章所说‘不假方便\’正相符合。打念佛七,以七天为期,即本于此。若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乱。蕅益大师释为:上根人一日即能得到一心不乱,中根人需二日乃至六日,下根人则需七日方能得到一心不乱。有人说:我打念佛七不止一次了,多少个七天都过去,了,何以还未得到一心不乱呢?是不是我们连下根也够不上呢?还是佛说话不兑现—妄语—呢?不是的,都不是的,这是我们‘行\’不恳切的缘故。请大家反省一下:我们来参加‘佛七\’的时候,有没有克期求证的切愿?有没有俗事来打闲岔?有没有把万缘放下而精诚专一的念佛?如果没有克期求证的切愿,又有俗事打岔,且不能精一念佛,那只是以随喜心来参加‘佛七\’。‘行\’—念佛当然不能恳切,怎能得到一心不乱呢?所以说不是我们根机不够,更不是佛打妄语。经上既无其他方便,只是一句阿弥陀佛,我们一定要奉行经旨,恳切的念,把念佛的力量送到西方去,时至机熟,自能得到一心不乱。若果只是随喜念念,一面念一面打妄想,既不恳切又不精一,恐怕成功的希望很少。念字从心不从口,口念心不念,像小孩子唱童谣一样,就等于没念。怎样才能恳切精一呢?就要以本章所开示的,像母亲忆念逃逝的儿子那样念法,子若忆母,如母忆时,一定能念到西方去。昨天讲要多念,今天讲不仅要多念还得求精,古德云:‘念佛切莫贪多念,先念一百心不乱;九十九声一念差,勒转数珠从头念。’如此,方能念到精纯不杂。多念要求精念,精念还得多念。所谓‘执持\’者,即固执坚持,丝毫不能放松,如此,才能得到一心不乱。
不假方便,是念佛法门的殊胜处,大家亦不可因其容易而轻忽,务必认真的念,念的多而且精才行。
3、老实念佛自得心开
前两节讲其他法门皆须方便,唯念佛法门不假方便,即十六观经与无量寿经之观想,实相等方便,亦不需要,仅持名一法,即能成功。有人说阿弥陀经之一心不乱,即是入定。所以持名一法,只能得定而不能开悟;须生到西方,华开见佛才能开悟云云。此说固有部份理由,实则以偏概全未为的论。本章所讲的‘不假方便\’即专指持名;‘自得心开\’就是开悟呀!弥陀经上一心不乱,亦非限于‘定\’一方面啊!一心不乱,有‘事一心\’‘理一心\’之分;执持名号,亦有‘事持\’‘理持\’之别。确信西方依正庄严是有,阿弥陀佛正在说法;并深信念佛法门,可以横越三界,带业往生。于是决心念佛,求愿往生,如子忆母,归心似箭;一心系念于佛,无或暂忘。但未达自性惟心之旨,是名‘事持\’。持至了达心即是佛,佛即是心;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之理;即名‘理持\’。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者,一心具足一真法界,本具佛性,谓之是心是佛,乃理具之佛。了达他佛全是自心,自心全是他佛,依‘理具\’显‘事造\’,谓之是心作佛,乃事造之佛。既然是心是佛,为甚么我们还是众生呢?要知理体须依事显,所以我们还得修行,依‘事造\’以成之。
念佛念到三界内见思惑断,名‘事一心\’。我执已空,法执未除。念到藏心开显,自性佛现前,名‘理一心\’。此时已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持至事一心,我执已尽,不为见思二惑所乱;及至理一心,法执已尽,无明分破,不为空有二边所乱;全归中道了。
依以上事持,理持、事一心和理一心各种解释,我们可以了解念佛能以开悟。其不能开悟之说,如非浅学无知,即是有意诽谤。
本章所讲的念佛,属事持,如子忆母。并未涉及玄奥高深的道理。用最浅显简易的方法,而达到‘心开\’的妙境。诚所谓妙法不可思议!依理论讲,在十法界中,念佛念的是佛法界。一念佛,一念现佛法界;念念佛,念念现佛法界。久而久之,心佛一如,其余九法界统不现前,还有不见佛、不生西、不成佛的道理吗?!
念佛要老实念,从最低浅处入手,而得最高深的功效。千万不可好高骛远,见异思迁。古德云:‘切忌今日张三,明日李四。遇教下人,又思寻章摘句;遇宗门人,又思参究问答;此则头头不了,帐帐不清……’结果一无所成。
或问:悟西方净土是惟心,弥陀是自性,还要念佛生西否?答:悟后仍须念佛求生西方。盖悟的是理,若不把事相转过来,虽悟仍是凡夫。经云:‘理则顿悟,事须渐修。’即不可执理以废事。不过悟后生西,能遂心所愿;未悟者须待弥陀来迎;是其不同处。
或问:悟到理一心,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已相当于圆初住位,何必再生西方呢?答:等觉位已豁破四十一分无明,还要生西咧!如观音、势至皆是等觉菩萨,尚须生西,亲近弥陀,就可证明了。我们距离远得很呢!切勿好高骛远,还是从最简易的‘持名\’入手,老实念佛,日久功深,自然一心不乱自得心开。这个法门,看著很浅,其实‘一句阿弥陀,无上深妙禅’只要老实念佛;自有彻悟心开之日,大众其勉之!
话说多了打闲岔,老实念佛吧!
五、以念佛心入无生忍
诸上善人慈悲:道源讲几句话,打打闲岔。昨天讲一心念佛就能‘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不像其他法门,须要方便;念佛法门,只是一句佛号即成。今天接讲经文:
‘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
先讲前四句,‘如染香人,身有香气’,这两句很容易了解。人身上本无香气,一经用香水、香油、香粉、香花等料熏染,就有了香气;喻凡夫没有佛的气味,一经念佛就有了佛的气味。香喻法身,光喻智慧;香光庄严,是法门的名称—即念佛法门。法身即本觉理体,人人本具,惟凡夫被烦恼障缚,不得显现。佛是断尽烦恼,超九界的清净法身。念佛,念的不是九法界,而是念的佛法界的法身。在这一念佛号之中,即是全体法身现前之时,其中绝对不容烦恼存在。所以念佛即染佛的法身香;以法身香来启发智慧光;同时以香光来熏染自己的本觉理体,就叫做香光庄严。
其次讲后三句‘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分三段来讲:
1、观众生苦发菩提心
‘我本因地\’,‘我\’是大势至菩萨自称。‘因地\’,佛菩萨最初发心叫做‘因心\’,在因心之地简称‘因地\’,包括从最初发心乃至证果中间修行的历程而言。再讲‘念佛心\’依经文解释,念佛心即指因心而言,是由凡夫心转化的。我们在未证入无生法忍以前,应在因地范畴中;那么我们现在的心—因心,究竟还是凡夫心呢?抑已转成念佛心了呢?这要认真的检讨检讨。念佛心是甚么心呢?它包括(一)菩提心,(二)开悟心。这两种心,有先后的次第。先讲菩提心,梵语‘菩提\’,译为‘觉\’或‘道\’,觉道即是佛道。菩提心即是佛道心,简称道心。我们平常恭维人说:发心!发心!即指发道心发菩提心说的。这个道心的本质,是大慈大悲,与众生乐,拔众生苦;依此旨趣而修行,即是菩提心。我们‘发心\’念佛,即是发菩提心念佛。这一层道理,最为要紧。否则,净土法门便成了小乘法了!但净土是大乘法门,所以最初即应发菩提心。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菩提心是甚么了,也知道应当发菩提心了!可是,光说而不发心仍然是空的,等于不知道。现在讲讲怎样才能发起菩提心?欲发菩提心,应观众生苦。若不了知众生苦,菩提心是发不起来的。要知众生苦,须先观自身苦。人间八苦,还是小苦;六道轮回,头出头没,那才是大苦哩!观自身如此,观众生亦皆如此。了达此种道理,即能发起菩提心了。前两天劝诸位用四种观想,发真实心恳切心念佛,今天再把它融会贯通一下。这里边既说为自己,又说为众生,似乎矛盾!请诸位谛听谛听:学佛,最要紧的要学到圆融无碍。佛教本来是圆融无碍的,但以我们学的不得要领,或学的不到家,往往自己造出许多矛盾抵触,滞塞障碍。佛说法不是随便说的,各经各法,都是圆融互摄,且组织严密,如帝网千珠交相辉映。今以四谛法与四弘誓愿的交织关系,来说明这个道理。四谛法本是了生死的小乘法,及其扩展到四宏誓愿,即是度众生的大乘法了。四谛法是:先观八苦交煎的现象,叫做苦谛;次观苦从何来,了知苦的过去因,叫做集谛;再观这种苦因可以消灭,而证入清净的涅槃,叫做灭谛;仰慕涅槃的清净法乐而修道,叫做道谛。这就是‘知苦断集慕灭修道\’的四谛法门。依此修行,能证阿罗汉果而不能成佛,所以说是小乘法。而四宏誓愿,即依四谛法发展引伸出来的!第一‘众生无边誓愿度\’:由于苦谛扩展而观无边众生皆在苦迫中,我需要了生死,众生都需要了生死;并且需要我去度他们了生死。这即是发菩提心了,释尊最初就是这样发心的。这说明第一愿是由苦谛来的。第二‘烦恼无尽誓愿断\’:为的要度众生,必须把众生烦恼断尽,他们才能得度。而欲断众生的烦恼,必须先把自己无尽的烦恼断尽才行。这说明第二愿是从集谛来的。第三‘法门无量誓愿学\’:烦恼是无量无边的,众生的根机也是无量无边的,对治无量无边的烦恼,适应无量无边的根机,必须广用无量无边的法门。这第三愿是为度众生而修道,也就是从道谛来的。第四‘佛道无上誓愿成\’:要度众生,必须具有无上智慧、神通、辩才和相好庄严诸种条件,才能达到目的。但是这些条件,惟有佛才能具备,所以愿成佛道,这是从灭谛来的。但我们誓愿成佛,是为要度众生,非为自享法乐。从以上说明,可知后三愿—断烦恼、学法门、成佛道—都是为度众生,也可说是度众生的因;第一愿—度众生—才是四宏誓愿的目的哩!即此亦可了解四谛与四宏誓愿是不一不异的;更可证明佛所说的圆融无碍的;至于说大说小,那是看行者的发心罢了!
由于观自身苦扩展到观众生苦,愍众生苦而欲度众生,即能发起菩提心来念佛;这个道理已经明白了。但只是这样说说,仍不恳切,应当从实际去观察众生。我们看看愚痴的畜生,互相残杀,互相吞噬;不但不能修行,且天天在那里造作恶业;来生还不是在三恶道里打转!人比畜生是高明多了,而不知学佛的人,还不是终日造业而不自知。我们学佛的人,用冷眼去看那些名利之徒,实在是可怜愍者。再看看过去的历史,古代多少大国,现在都那里去了?第一二两次世界大战,就是确切的证明。现在,破坏力相当于五千万吨黄色炸弹的核子武器,业已出现了,将来必有比这更凶的武器出现。是毫无疑义的。大家都在比赛著杀人,却没有比赛著救人的;而杀人的人,亦必被人杀。这种恶性的因果循环,愈演愈烈,你想芸芸众生,是不是可怜愍者?我们观察众生是这样的苦,这样的可怜,不应该发心度他们吗?然而发心要去度他们,又谈何容易?请问一个凡夫,人微言轻,谁相信你?谁听你的?再说我们有甚么本领?凭甚么去度他们?这就不能怪人家不听不信了!所以说既发心度众生,必须学佛,具备智慧、神通、辩才、相好庄严诸条件,才能满愿。这就是观众生苦发菩提心的道理和方法。
若念佛只为自己求生西方,而不发菩提心,也能生到西方;可是生在铁莲华里,经过十二大劫,莲华才开哩!莲华开后还不能立即见佛,仍须发菩提心才能见佛。所以我们念佛必须发菩提心,最为要紧。以上将‘念佛心\’讲好。
2、悟后起修精进念佛
上节讲大势至菩萨自述他在因地以念佛心证入无生法忍。我们研究,‘念佛心\’是从念佛时发菩提心来的。现在要进一步研究念佛心是甚么形态?依本章所说的念佛心,顺著文义来讲,就是‘开悟心\’,亦即念佛念到开悟以后的心。因本章有‘不假方便自得心开\’的开示,其他经典皆无此明文,弥陀经说‘一心不乱\’,含有开悟的一面,但隐而不显。本章‘心开\’一语,于念佛法门理论上帮助很大。有谓念佛法门只能生西不能开悟,这种浅见,不攻自破了。这证明学净土的人,只要一心念佛,不假方便即能开悟,以开悟心再加修行,即能证入无生法忍。据此而论,又超过禅宗多了!这不是抑禅扬净,盖禅宗多以开悟为止,所以打了自己的闲岔。净土宗则悟后更加修行,以至证入无生法忍。或谓:悟后即在娑婆世界修行好了!何必生西呢?须知生西的目的,不是求开悟,而是在未证入无生法忍以前求得‘不退转\’!在此娑婆世界,打闲岔的事太多了,所以开悟以后仍不免堕落!西方环境好,都是上善人,没有造恶业的机会,不受轮回,有进无退,故不致堕落。说到这里,有一宗公案:禅宗大德法演禅师,转世为苏东坡,忘却本来面目,不过成就一个慧业文人而已,岂不可惜!参禅既已开悟,何以还致转生堕落?上面已讲过,禅人都以开悟为期,不讲悟后的修行,(当然也有悟后起修的)宗下善知识对学人的开导,亦率皆如此。须知悟的虽是佛理,而人仍是凡夫,所以以悟为止,是很危险的!念佛人不以开悟为期,而以生西为期。所以悟后仍继续修行,以其目的在生西。必不中途停止,今以念佛心配到开悟心上,更能增加念佛的价值。悟后起修,精进念佛,一直生到西方不退转地。
3、以利他愿完成自利
上节讲的念佛心即是菩提心,即是开悟的心,大家要牢记,不要忘了。现在讲‘入无生忍\’这一句,‘入\’,是证入,‘无生忍\’是果,念佛是因。入无生忍,即是证果—证得念佛的果。
‘无生忍\’即‘无生法忍\’。‘无生法\’是对‘有生法\’而言,有生法即是‘生灭法\’。众生都是被生灭法所转,所以在生灭中轮回受苦。生灭法本是虚幻假相,而众生则认为确切真实。即如梦中人认梦境是真,醒觉人才知是假。学佛的人才能了知生灭法虚幻无实,而把它摆脱掉,证入无生法忍,而后即不生不灭了。我们懂得生灭法的假相,才能知道无生灭的真理。必须证得无生灭真理的人,才能空掉有生灭的假相。灭由生起,无生即无灭,说无生即含无灭。无生的真理,即是佛性。现在无生的真义明白了,再讲‘忍\’字,普通讲忍,都作忍耐解,凡夫用功要忍逆境忍顺境。然而无生忍的‘忍\’字,不作忍耐解,它具有‘安忍\’‘忍可\’二义。安住不动,不被顺逆境所转,名安忍,即是定;于一切法无不了达,名忍可,即是慧。无生法忍,虽含定慧二义,实无二法,及至证入以后,即定慧一如了。譬如电灯,先有电后发光。电喻定,光喻慧。说一电灯,即含电、光二义,证入无生法忍,即含安住不动与于法无不了达二义。‘心开\’即是悟理,相当于三贤菩萨初住位,证入无生法忍,相当于八地菩萨位。按时间讲,从初住到初地,须修一大阿僧祇劫;从初地到八地,须修一大阿僧祇劫;从八地到佛果,又须修一大阿僧祇劫。从凡夫修到无生忍,须两大阿僧祇劫。在娑婆世界修,须修到七住位,才能得到不退转呢!假定我们善根在十信位,修到初住才得到开悟,在此期间,随风东西,进进退退,不知转到何处?转到何时?若在娑婆世界转来转去,真不知要修多少劫才能成功哩啊?!以上是说明在娑婆世界证得无生法忍之难,生到西方,那就很容易了!上品上生,经一日一夜,莲华即开;华开立即见佛;闻佛说法后立即证入无生法忍。所以我们求生西方的目的,在求不退转,在证得无生法忍。七地菩萨虽可以随类变身,而心仍不得自在;进入八地,才能遂心如愿,任运自在,名心自在位。到心自在位,始能任运度生,有人说:在娑婆世界边修边度不好吗?何必到西方打转呢?是的,但要知道在娑婆世界也要证得无生法忍才能度生,何以故?盖以凡夫度生,往往度不了众生,反被众生转了去!因为凡夫多是重感情的,众生顺从者,特加怜爱;违逆者,则生嗔心。爱与嗔,同是烦恼,烦恼刚生,即被众生转了去了!若证得无生法忍,则能度众生而不被众生所转,这才能契合慈悲度生的本怀。我们了解众生苦而且难度,应加功念佛,速生西方,证得无生法忍,再来度他们。
大乘法旨在利他,因要利他,必须精进念佛;实际自己先得其利,大家何乐而不为呢?!
话说多了打闲岔,好好念佛吧!
六、摄念佛人归于净土
诸上善人慈悲,道源讲几句话打打闲岔。昨天讲大势至菩萨在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我们也应念佛求生西方,再回娑婆来度众生。今天接讲经文:
‘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
这三句经文。其意义分三段来讲:
1、此土浊恶不宜办道
这三句经文的意思,是大势至菩萨自述他念佛成功以后,现今在娑婆世界,摄持念佛的人们,归到净土去。然而大势至菩萨,就在此土领导我们念佛修行不好吗?为甚么要摄归净土呢?因为此土有五种浊恶,称为五浊恶世,不宜办道的缘故。五浊的名称是: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分释如下:一、劫浊—劫,是时分,时间,俗语也说年头,年月。浊,是不清。如说:这年头不好,这年月太乱;就是说的劫浊。二、见浊—是知见不清,以五利使为体,见惑炽盛之相。简述如下:1、身见:众生执著四大和合虚妄不实之身为我。为我故,造作一切恶业。我,实为造业之本源。2、边见:众生执有执空,不起‘中道见\’。执有者认为生生世世,永恒不变,是名‘常见\’。执空者认为死了完事,一切空无所有,是名‘断见\’。执有、执空、执常、执断、皆非中道,而偏于一边。故名边见。3、邪见:拨无因果,贻误众生。不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以盲引盲,堕坑落堑。4、见取见:此类人对于道理曾有所见,执其所见之一点道理,认为至高无上,而以偏概全。由其所‘见\’之偏理,而‘取\’著不舍,因之引生一种不正之知‘见\’,故名‘见取见\’。这是‘非果计果\’的不正见。5、戒禁取见:邪魔外道认为他们的戒禁至高无上。如耶教也有十诫,他们禁吃众生血而不禁吃肉;还要编出一套理由,硬说是他们的上帝赐给他们的。又如回教戒吃猪肉,可是拼命的吃牛吃羊。邪教如一贯道,也持不食肉戒,但蛋类在所不忌。这都是‘非因计因\’的不正见。由于以上五种知见不清,造成娑婆世界的见浊。三、烦恼浊—以五钝使为体,烦惑增盛之相。简释如下:1、贪心:于顺境上,起诸贪爱,不能摆脱。2、嗔心:于逆境上,起诸嗔恨,不能含忍。3、痴心:于平常境上,起诸妄想,不能觉察。4、慢心:于诸众生,心起傲慢,不能谦和。5、疑心:于人于法,心起疑惑,不能决断。以上五种妄心,名‘五钝使\’,烦动恼乱,搅扰自性,不得清净,故名烦恼浊。四、众生浊—凡夫以见浊烦恼浊为因,造有漏业为缘;以此因缘,招感五阴和合,盖覆真性。因此这一报的生命,即浑浊不清,以致心钝体弱,苦多福少,而不能自度。五、命浊—众生以见烦二浊为因,以众生浊为果。因果皆浊,故寿命短促,是为命浊。五浊的体相,已简单的说明了。再讲五浊的因果关系:劫,本身无浊,由于见等四浊聚会于此一时间,故构成劫浊。见浊以五利使为体,烦恼浊以五钝使为体,已如上述。众生被此‘十根本烦恼\’驱使,丝毫不得自由;以致苦多福少。寿命短促。古人云:‘人生七十古来稀\’,纵或七十不死,亦为老病纠缠,智暗体衰,不得自在。再讲五浊发生的时节。此世界亦有非浊恶的时期。从人寿促至十岁起,人心向善开始增寿;每百年递增一岁,增至八万四千岁。人们从此舍福不修了,其寿命亦从此递减,每百年减一岁,减至二万岁时,浊恶开始兴起。人寿在二万岁以上时,是不浊不恶的。在五浊初起时,尚属轻微;到了五浊炽盛时期,众生可就苦了!我们看看现在时代,把五浊现象分析一下:劫浊越来越重;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人们还没有得到喘息,第二次大战就接著爆发了。第二次大战结束至今,全世界那里得到一天的清净?第三次大战的恐怖,却一天比一天加重!再讲见浊,邪见、不正见充塞宇宙,那里还有人讲求正知见?你要讲正知见,大家认为你顽固,落伍,还要打倒你咧!再讲烦恼浊,先讲贪心,凡夫在生活上必需的衣食住行之资,固然非有不可。但现时一般人,在物质方面,除生活必需的范围以外,仍是贪求无厌;在精神方面,则放纵无度。有了生活,还要娱乐。正当娱乐,已不能满足其欲望了;还要节外生枝,花样百出,新名词叫做‘找刺激\’。我们来仔细研究一下,这种心理是太危险了!大家都不能满足欲望,都去找刺激,这就是无尽无休的贪心哪!贪心不能满足,必然引起嗔恨心。嗔恨心以此时最为炽盛,大家天天看报,请看社会新闻版,伤害凶杀案件,无日无之。如为报仇雪恨而杀人,虽然犯法,倒还有点原因可说。你看那些拿刀乱砍开枪乱打的,不是他仇恨的对象,甚至素昧生平的人,也不免做他刀枪的祭品。这种嗔恨已到了疯狂的程度,把人性都丧失了,社会怎能不大乱呢?!由于见、烦二浊,引生众生浊。不知佛法的人不肯学佛,见思二惑展转增盛,智慧随之愈益暗钝,苦愈多而福愈少了。寿命本即短促,年轻时未闻佛法,无从修学,老来方知修学,而时不我予,修亦难得成功了!依上述种种理由,皆足说明五浊恶世不宜办道。再就我们自身所处的五浊环境,说明不易修证实况;劫浊如寒暑、兵燹、饥馑、疠疫种种不清净。见浊如家亲眷属的知见不正,社会上邪说的诱惑嫉妒,种种障碍。烦恼浊如家庭、社会、经济、人事诸种煎迫刺激。心神不得清净。众生浊如智钝体弱,事与愿违。命浊如岁月如流,绝不稍待;尚未修好,已届报尽命终了。尤以核子武器之威胁,更不容许常时静修。总而言之,娑婆世界是苦海不宜办道。所以大势至菩萨,大慈大悲,把我们摄归净土去。我们要赶快念佛求生西方,说不定马上来个原子弹,想念也念不成了。
2、西方清净正好用功
上节把大势至菩萨摄持我们归到净土去的原因说明了。西方才是清净世界哩!说明如下:
一、劫清净—劫本无浊,被见等四浊染污才浊的。西方没有见等四浊,且四季温和,无狂风暴雨,无战争,无三恶道,是故劫清净。
二、见清净—众生都是莲华化生,故无身见;佛子们修持的都是中道,故无边见;皆是明因识果的善人,故无邪见;没有邪教外道,故无见取见及戒禁取见;是故见清净。
三、烦恼清净—依报都是七宝合成,物质丰美,故无贪;伴侣都是上善人,以道相尚,故无嗔;有智慧的人才能生西,故无愚痴;风声鸟语,无非法音,众生常念三宝,故无慢;生西者皆净信之土,故无疑;是故烦恼清净。
四、众生清净—心敏体强,‘无有众苦但受诸乐\’,善根福德俱多。是故众生清净。
五、命清净—西方众生的寿命,无量无边,是故命清净。
五浊恶世,以见浊烦恼浊之因,引生众生浊命浊之果;四浊交织,而成劫浊。西方世界,以知见清净烦恼清净之故,而众生而寿命悉皆清净。以上四法,既皆清净,劫即无从染污。恰与此土五浊相反,故名净土,亦称极乐。
见烦二浊,即见思二惑,亦名界内惑。念佛须念到一心不乱,才能生西。一心不乱,即能降伏二惑。功力再深一点,即能断除界内惑了。西方众生,都是伏断二惑的清净身。何况连界外的无明惑尘沙惑都断除了的佛菩萨。所以西方世界是清净世界;清净世界才好用功修行。
阿弥陀佛以广大誓愿,经过无量阿僧祇劫,修聚无量功德,才成就了极乐世界,接引我们念佛人去修行。极乐世界,就是念佛人的大道场,大寺院,并没有甚么神秘。
譬如社会上一般家庭,多不适于修行,如生活的系累,孩子吵闹,亲朋酬酢,狗吠鸡鸣种种烦扰;且亲朋多半拉你吃喝玩乐,使你不能安心修行;这样的家庭社会,就等于娑婆世界。寺院比较宁静,没有家庭里那些烦扰,容易安心办道,就等于西方净土。但是每一座寺院,都是经过很长的时间,很多的功德才能成就的。这是合情合理的,所以没有甚么神秘。
娑婆众生—人,终日被衣食住行四大问题缠缚著,不得自在。极乐世界,乃弥陀大愿成就的,任运自然,衣食随念即至;七宝楼阁,黄金为地;神通具足,任意所至;衣食住行,都无须挂心,多好修行啊!
有人怀疑:阿弥陀经说的那么多的功德庄严,是真的吗?这不必怀疑,实际上比经上说的还要好些!第一,佛是不说妄语的。第二,阿弥陀佛愿大功深,积劫累行才成就的!并非无因的凭空冒出一个极乐世界来!以海会寺作比喻来讲,今天大家看海会寺是一座庄严道场,到这里来念佛。大家该记得十年前还是一片荒山吧!在这十年间,费了许多人的心力、体力、财力、物力,才有今天的成果。若继续增进,再过十年,一定比今天还要好的多。假使你来这里出家,衣食住不用你自己操心;如遇佛事外出,常住自然供你交通旅杂等费用,衣食住行生活四大要素,都不用你自己烦心筹措,比起在家修行,真有天渊之别!试想我们薄地凡夫,尚能建设一座供大家修行的道场哩,何况阿弥陀佛那么无量无边的福德智慧,又经过无量阿僧祇劫的培养,成就了庄严的极乐世界,是应无疑义的。又如你到寺里来修行,有法师说法开导,有道侣陪伴用功,决没人拉你去吃喝玩乐,道心自然增长;何况极乐世界呢!你若生到极乐世界去,所见的都是‘不退转\’的净侣,或是‘一生补处\’的大菩萨。并且天天见佛闻法,那你还会堕落吗?总之,此土浊恶不易修行,西方清净才好用功。弥陀势至都在那里等著接引我们哩!但是须要我们至心念佛,否则,即使佛菩萨来接你,你也不会去呀!
3、广度众生满菩提愿
前两节就大势至菩萨,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一段经文,说明此土浊恶,难修难证,西方清净,易行易成的道理。现在再讲大势至菩萨为何要来此土摄化众生?弥陀净土是大乘佛法,佛菩萨是以普度众生为怀。大势至因发菩提心念佛,才证等觉菩萨位;来娑婆度生,是他的根本心愿。
念佛人必须发菩提心,才能往生西方速证无生法忍,求得度生的智力。回入娑婆,‘广度众生,满菩提愿’。大势至菩萨也是这样,证入无生法忍以后,正好来娑婆世界,广度众生以满其菩提之愿了。讲到这里,再会归自心:我们念佛,已发菩提心了!即在此土度生如何?可以的,并且是很理想的。本来随时随地随缘随分度化众生,是每一个佛弟子的责任;但是所度不广,这有两种障难:一、身不自在—我们凡夫,既不能分身,又不能变化。比丘是佛弟子中第一众,说法度生,是他的基本任务。但有部分信徒,不敢或不愿亲近比丘,而比丘则不能现居士身或妇女身而度化之。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必须证无生法忍的大菩萨才行。二、心不自在—我们凡夫,智慧辩才都有限,更谈不到神通妙用了。以我道源来讲,学法说法数十年,大体上只能与一般人结结普通法缘。对于福报大而惑障深、才智高而我慢重的众生,即不能应机折摄。这和医师治病一样,大菩萨譬如名医,一望一闻,即知病根所在;一药一方,沈苛立愈,我们是普通医生,如遇疑难大症,即无起死回生的把握。此即能见机不能见机的分别。我在台湾各地讲经,大家还都称说不错,使我更加惭愧。即以台湾为例,现有一千万人口我们究竟才度了几个人呢?我们空有广度之愿,苦无广度之资,真是焦急万分!然而身不能变化,智不能观机,急有甚么用?以上讲的因智慧不够,致使身心不得自在。还有福报不够,亦使身心不得自在。海会寺成立之初,即打算办一所佛学院;但以经费无著,至今不能满愿。这是福报不够,身心不得自在的又一事实。道源个人如此,在座各位还不都是这样吗?所以要赶快念佛,生西,见佛,闻法,证入无生法忍后,再来行化,才能满愿哩!
或问:西方证无生法忍的菩萨,一定很多;何以不见他们在此世界度济众生呢?菩萨天天在此度生,我们障眼看不见罢了!前几天不是讲过:‘若逢不逢,或见非见’吗?就是这个道理。
有人说印光大师是大势至菩萨再来;缘某居士梦中得知大势至菩萨在上海说法。他认为非同常梦,于是急忙赴沪;比至则印师正在主佛七讲开示哩!虽然印师否认他是菩萨再来,但是佛菩萨化身度众之史实,则屡见不鲜,是无容置疑的。又有人说:佛菩萨既然天天在度众生,为甚么众生还是这样多呢?这也不必怀疑,实在佛比众生多,只是我们凡夫的眼,但看见众生,却看不见佛而已。我先前也有这种疑问,某年在北平拜万佛忏时,拜至中间,疑团忽释,深信佛比众生为多。这是我的一点经验,提供大家参考。
大势至菩萨自述从发心、修行、证果以至自利利他的经过,至此已和盘托出了!我们要照他老人家的样子学,发心,念佛,生西,证果;再来广度众生,满菩提愿。
话说多了打闲岔,好好念佛吧!
七、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诸上善人慈悲:道源讲几句话打打闲岔。时光快的很!转眼之间,念佛七今天圆满了!大势至圆通章,今天也就讲完了!现在讲最后一段经文:
‘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入三摩地,斯为第一。’
这段是总结本章全文。本章出楞严经,佛问诸大菩萨各人证得圆通的法门。大势至菩萨答说:我对各种法门,无所选择。惟把六根通统收摄起来,深心念佛,使净念现前,而相继不断。入三摩地(此云正定),以这个法门最为第一。
‘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二句,是全章宗要。前文从学念佛的本源说起,中间修行的过程,乃至因果双圆,以及游化度生,都已说明,惟未及修行的方法。最后这两句—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才是修行的方法。都摄六根是因,净念相继是果。为能都摄六根,才能净念现前,而相继不断。希望大家深深体会,信受奉行。以下分三段来讲:
1、托根缘尘广造诸业
念佛为何要都摄六根呢?因‘根\’与‘尘\’接,即起诸‘识\’,造诸业,自心不得清净,永在生灭道中流转。必须把六根收摄起来,即关闭六根之门,不令向外攀缘,不与外面六尘境界相接触,使六识不生,渐渐降服妄心,才能显露真心而净念现前。凡夫一直在妄法中流转,本具真心被妄法掩盖而不自知,所以念佛亦很难相应。必须了达真心本有,妄心本空的道理,才能把妄心空掉,而显露真心。这是佛教的基本教义,任何宗派,都得明白这种道理。
三界诸法,森罗万象,多如尘沙。释尊把它归纳为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凡夫的一切活动,不出十八界的范围。十八界,即是六根,六尘,六识。六根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和意根(妄想心)。外界虽然千差万别,综合起来,不出六尘;眼之对境为色尘,耳之对境为声尘,鼻之对境为香尘,舌之对境为味尘,身之对境为触尘,意之对境为法尘。‘识\’性本空,在根尘相接时才生‘识\’。‘识\’以分别为义,六根对境,不起分别作用。有了‘识\’才起分别,故‘识\’能广造诸业(在欲界为善业、恶业、在色界无色界为不动业,是谓三业。)既造业—因,必受报—果。受报后再造业,如是循环无端,受永无止休的生死轮回。为甚么说造业由于‘识\’的分别呢?譬如造杀业:杀人为报怨,杀畜生为吃肉。若不起分别,怨亲平等,自然不会杀人了。若不起分别,不觉得肉好吃,自然不会
版权所有:互动金刚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