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金刚经

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讲记

发布时间:2023-09-11 10:57:04作者:互动金刚

  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讲记

  (二○一一年修订版)

  —道源长老民国六十年讲于台北志莲精舍—

  施旺坤敬记

  悬谈

  这次要讲的这部经是《大佛顶首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在未讲这部经之前,先跟诸位谈谈为什么要讲这部经?志莲精舍是宏扬净土宗的道场,大家发愿要往生莲邦,过去净土宗有三经一论,指《阿弥陀经》、《观无量寿佛经》(亦称《十六观经》)、《无量寿经》和《往生论》(亦称《净土论》)。民国以来,净土宗祖师印光大师提倡,加入《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和《普贤行愿品》,合成净土五经。

  《大佛顶首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是这部经的题目,由经的题目知道《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以下简称《念佛圆通章》),是出自《大佛顶首楞严经》(以下简称《楞严经》)中的一章。难道过去净土宗的祖师,不知净土五经吗?实际上是因为《念佛圆通章》并不是一部经,而是《楞严经》中的一章;《普贤行愿品》也非一部经,而是《大方广佛华严经》中的一品。印光大师认为这两部虽然不是全经,却是讲念佛的道理,故特别提倡,并列为净土五经。这次我们讲的《念佛圆通章》,是印光大师用毛笔写的经文,注明他已经七十九岁,大家公推他为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他老当益壮、精进不懈的功夫,值得我们学习。我们看他写的小字,一笔一画恭恭整整,这是我们的榜样。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有一部最好的注解,即静权法师着的《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讲义》,大家研究此经时可以参考,现在开始讲经题。

  甲、解释经题

  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本经的经题应该是《大佛顶首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大佛顶」是赞叹之词,简单说,是最高无上,赞叹首楞严大定。「定」字梵语为「三昧」,首楞严大定最高无上,称「大佛顶」。「首楞严」是梵语,译成中国话是「一切事究竟坚固」。我们学佛的道理,学到最高最深,圆融无碍,理事通达,入了首楞严大定时,理即是事,事即是理,理事究竟坚固,不会变坏。入了首楞严大定,一切事皆跟着理转,皆转成究竟坚固。中国人说话好简略,本来是《首楞严经》,把首字略掉,叫《楞严经》。

  全部《楞严经》有十卷,是诸经中翻成中国文字,翻的最好的,因为翻译得太好,有人怀疑这部经不是释迦佛说的,以为是中国人伪造的。因为中国最早的藏经是《宋版藏经》,再来是元朝、明朝的版,皆无《楞严经》,因此大家争论不休,有说真的,有说假的。我们相信《楞严经》是真的,因为中国有很多大祖师作《楞严经》注解。明朝净土宗祖师,莲池大师说:释迦佛讲四依法,其中有「依法不依人」,《楞严经》合乎佛法,为什么不依它呢?明末清初,净土宗祖师蕅益大师说:此经是成佛作祖最重要法门。对《楞严经》赞叹得无以复加,若有人说《楞严经》是伪造的,蕅祖认为此人即是魔,此说更为恳切。

  到了民国,倓虚法师讲《楞严经》时,有一位日本和尚来听经。倓老下了座,很客气地见他,这位日本和尚问:「法师,你为什么讲《楞严经》?」倓老答:「《楞严经》怎么了?」日本和尚说:「我们日本学者研究,认为《楞严经》是伪造的。」倓老不与之辩论,接着问:「是谁伪造的?」日本和尚答:「研究有种种证据,认为是中国人伪造的。」倓老又问:「经中说的合乎佛的道理吗?」日本和尚答:「经中说的倒是合乎佛的道理。」倓老说:「这一说,我可真开心,我们中国人真是光荣之至!研究佛法,还能造一部经出来,既然合乎佛理,我还想多讲几遍呢!」

  讲以上这些,是因为《念佛圆通章》出自《楞严经》,不把它辨正,诸位心存怀疑,以为《楞严经》不是佛说的,那么《念佛圆通章》不是靠不住吗?若这样想就糟了。所谓:「佛法大海,唯信能入。」学佛法得由信心入手,发了信心,才能入佛法大海。疑和信是相对的,生了疑惑心,不相信《念佛圆通章》,我讲这部经不是冤枉费力吗?

  西方三圣,指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四众弟子都念《阿弥陀经》,所以阿弥陀佛和大家很熟。观世音菩萨,救苦救难,四众弟子常念《普门品》,所以观世音菩萨和大家也很熟。可是没有一部经专门介绍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只是《楞严经》中的一章。大陆上大丛林虽然每年夏天讲《楞严经》,因为经文很长,注重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念佛圆通章》不被特别注重,所以大家和大势至菩萨不大熟。自从印光大师把《念佛圆通章》列入净土五经,大家才对大势至菩萨比较重视。

  有人说印光大师是大势至菩萨再来,因为印祖民国廿五年十一月,在上海主持打念佛七,有一位杨居士梦见观音大士告诉她:「大势至菩萨现在上海教化众生,你为何不去闻法?印光和尚是大势至菩萨的化身,四年后就化缘完毕。」说完就消失了。后来杨居士看见报上登有丙子护国息灾法会通告,知道印光大师正在上海觉园主持法会。此居士一传说,大家都相信,有人告诉印光大师,他大加呵斥:「我是印光法师,你有什么资格封我是大势至菩萨再来,你封我,你比我还高?」印光大师之高在这儿,他不拿神通教化人。念佛的人求生西方,能预知时至,哪一天要生西方,会先跟大家说。比方净土宗初祖慧远大师,见阿弥陀佛三次,没向大众说,第四次,阿弥陀佛跟慧远大师说:「你七天后要往生我国。」慧远大师才向大众说。印光大师也预知时至,由妙真法师接苏州灵岩山住持位可作证明,苏州灵岩山自从慈舟老法师下山,十年没有住持,当家为妙真法师,灵岩山全部工程都是妙真法师一手建成,但是他不肯做住持。印光大师往生那一年,住在灵岩山,要妙真法师接住持位,他说:「灵岩山道场已有十年,住持位空悬着,现在我一定要亲眼看见你接住持位,心里才安心,你一定得听我的话。」印光大师说得很恳切,妙真法师只好答应。接着要选一个吉祥的好日子,选的日子在一个月以后,印光大师说:「太远,近一点好!」又选一个日子,要过半个月,印光大师说:「还太远,再近一点好!」最后选七天以后,妙真法师晋山升了座,接了住持位以后,第三天印光大师就圆寂了。这就证明他预知时至,但是他不说,印光大师之高,连他最后预知时至都不说。他劝大家老实念阿弥陀佛,他说:「你管我什么时候生西方?我生了西方能代表你吗?你想生西方,自己老实念佛,你问我哪个时候走?到时候我真正走了,你不念佛还是走不了。」印光大师不显神通,连一点神奇的话都不讲,预知时至是真功夫,他也不说。

  讲这段话给诸位听,是要告诉诸位学佛法,要先明白道理,道理明白了要发信心,发了信心要好好修行,念阿弥陀佛尤其要老实,不要相信神通。有人学佛法,先想学到神通。最近台中有一个在家人,出了几本佛教哲学的书,轰动一时,很多人都去台中亲近这个外道。有人听说李炳南老居士在台中,先去问李老居士,这个人是否真有神通?李老居士说:「你相信佛法,就好好学佛法;相信念佛,就好好念佛。那个神通,你碰不得!」李老居士虽然这样开示,好奇好怪的人,还是要去亲近,结果没有多久,神通就被被戳穿了。

  印光大师,可能真是大势至菩萨再来,为度化娑婆世界众生,因为他极力向我们介绍大势至菩萨,本经讲义中,有一页正文是印光大师亲笔写的,还作有八偈颂:「势至菩萨德无疆,辅弼弥陀作慈航,救苦直同观自在,导西不异普贤王,修因徧用根尘识,证果俱获圆通常,摄念佛人归净土,此恩永劫莫能忘,南无西方极乐世界无边光炽身大势至菩萨。」这首偈颂作得真好!

  再讲「大势至菩萨」的德号,「大」是最大,「势」是势力,「至」是至极。这一位菩萨有大势力,大到无以复加。也就是这一位菩萨,他的威德神通之力不可思议。他一落脚,不仅娑婆世界震动,十方世界都震动。他打坐,刚刚安坐下来,十方世界都震动,势力之大,大到至极之处。

  不相信的人听了这个解释,起了一个疑问:他一落脚,一坐下来,世界会震动,世界震动就是发生地震,这位菩萨是要教化众生,为什么让我们遭到灾难呢?大势至菩萨的大势力,震动世界,是警觉众生,不是叫我们遭灾难。大势至菩萨常常到我们这个世界来,我们没有感觉到地动,是因为我们的善根不够。若大势至菩萨来,你感觉震动,是你的善根深厚,一定能得到佛法的大利益,地一动,有一种舒服畅快的感觉。

  大势至菩萨还有一个德号,叫「无边光菩萨」,他的光明徧照十方世界,和阿弥陀佛无量光一样。有人起了疑问:大势至菩萨的光明徧照十方世界,我们怎么没看到?这也是善根不够。《十六观经》云:「此菩萨举身光明,照十方国,作紫金色。有缘众生,皆悉得见。但见此菩萨一毛孔光,即见十方无量诸佛净妙光明,是故号此菩萨名无边光。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离三途,得无上力,是故号此菩萨名大势至。」经上说,你要是能看到大势至菩萨一毫毛的光明,马上就能见到十方诸佛,更不用说见到徧十方世界的光明。又有一个疑问:为什么大势至菩萨,不放光明给我们看?众生无明为性,无明就是不明,不明就是黑暗,黑暗和光明是对待的,黑暗障碍着光明,是我们的业障深重,障碍住光明。

  初发心的人,我们讲这个道理,他还是不大相信,认为我们都是生了信仰,自圆其说。他认为:我们没有感觉大势至菩萨能震动世界,我们看不到大势至菩萨的光明,都怪我们善根不够,怎么没有怪菩萨呢?这种想法是不对的,我说个事实证明一下:因为我们没有善根,遇不到佛、法、僧三宝,比方现在我们在志莲精舍讲经,三宝都在,供的佛是佛宝,讲的经是法宝,出家二众是僧宝,三宝诸位都看见,经也听到了,这是诸位的善根深厚。我们希望大家都来听经,能看见三宝具足的道场,善根浅薄的人不来,能怪我们不让他们看见吗?是他自己的业障障碍住了,所以不能怪菩萨不放光明,应该怪自己业障深重。

  「大势至」是别名,「菩萨」是通名,梵语「菩提萨埵」,略称菩萨,翻成中国话叫觉有情,上求佛的觉道,下化一切有情。菩萨是佛的大乘弟子,不是神鬼,现在佛的四众弟子,无论出家、在家,若是受过菩萨戒,都可以称菩萨。出家二众受比丘、比丘尼戒,再加受菩萨戒,叫菩萨比丘、菩萨比丘尼。在家二众受三皈、五戒,加受在家菩萨戒,叫菩萨优婆塞、菩萨优婆夷。凡受过菩萨戒都称菩萨,名字一样,但是我们和大势至菩萨的地位不一样。菩萨有五十一个位,我们是十信位∥初发信心的菩萨,大势至菩萨是等觉菩萨,只差佛一等。

  《念佛圆通章》专讲念佛的法门,由念佛的功夫,而证得圆通。圆通,就是圆满通达一切法的法性。在我们有情分上叫佛性,在一切法上叫法性,佛性意义比较狭窄,因为单讲有情的本性;法性意义较宽广,包括一切有情和一切无情。证得圆通,就能像大势至菩萨一样,没有哪一个法不圆满通达。那么他为什么不成佛?为了等见佛得度的众生。有见佛得度的众生善根成熟,就示现成佛。没有见佛得度的众生,还是菩萨的本位,叫等觉菩萨。但是他只差示现成佛,实际功夫已圆满通达,无欠无缺,和佛证得的境界无二无别。

  《楞严经》讲二十五圆通,是拿世间法来修行,证得圆通。哪二十五种?即十八界和七大,十八界是六根、六尘、六识,内边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外边有六尘境界:色、身、香、味、触、法。内六根和外六尘接触,中间生六个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合起来叫十八界,三界以内一切有为法,不出这十八个法。七大,我们学佛法都知道,四大是地、水、火、风四大种。《楞严经》讲七大:地、水、火、风、空、根、识。内而根身,外而世界,都是地、水、火、风生的,还有空大、根大、识大。地、水、火、风不能生心识,要有空大、根大、识大,这七大合起来,才能生一切法。

  《楞严经》二十五圆通,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排在最后面,那是文殊菩萨抉择出来的。二十五位菩萨各证得圆通,但下手功夫不一样,有二十五个下手的方便,释迦牟尼佛请文殊菩萨评论哪一种圆通最好?文殊菩萨说:最好的是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所以把耳根圆通摆在第二十五个。前面先说六根,说了眼根,没有接着说耳根,将耳根放在第二十五个,就是要介绍耳根圆通最高明、最好。

  文殊菩萨为什么赞叹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最好?

  一、因为《楞严经》的当机者阿难尊者,是多闻第一,他耳根最利,所以应阿难尊者的根机,应该学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

  二、因为娑婆世界的众生,六根之中耳根最利,大家都可学观世音菩萨。但耳根圆通是对上根利智的人说的,中下根学不来,你看《楞严经》观世音菩萨反闻闻自性的功夫,并不好学。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是第二十四圆通,《楞严经》称为根大圆通,根大是七大:地、水、火、风、空、根、识之一,本章经文最后会讲到「都摄六根」,念佛时六根一起用,称为根大,分开来叫六根。按次第,根大应放在空大后面,但移至识大后面,也有特别的道理。若是上根利智,就修第二十五圆通||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因为观世音菩萨的耳根圆通第一。不是上根利智,就修根大念佛法门,所以把根大放在第二十四圆通。佛、菩萨的密义就在这里,因为念佛法门是三根普被,中根、下根的人修不来耳根圆通,就修念佛圆通。这样上根人也不冤枉,因为念佛自己念自己听,都摄六根,耳根最利的人还是用得上,你是上根利智还是可以修,所以念佛法门是三根普被的。

  现在末法时代,我们不但耳根圆通修不来,其他法门也修不好,只有修念佛法门。《大集经》说:「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释迦佛在世时即如此说,到了末法时代,修其他法门的人虽多,没有一个人真正得道,可是念佛,则是万修万人去,若想依佛法了生脱死,只有修念佛法门。

  我们学大乘法的人都知道,《金刚经》上有一句:「一切法皆是佛法。」我们只是依文解义,其实一切法还是一切法,佛法还是佛法,怎样能悟到一切法皆是佛法?得悟到、证到才行,但悟证不简单,我们不能在一切法上悟证,得找一个法门修行。二十五圆通是在二十五个世间有为法上,每一法皆能悟到、证到圆通,从眼根用功,眼根证得圆通;从耳根用功,耳根证得圆通……。六根、六尘、六识,乃至于七大都是有为有漏生灭法。我们只要找到一个法精进深入,一通一切皆通,比方眼根证得圆通,一切法都通了,叫圆通。

  「章」是这一段经文自成一个文体。《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专门讲念佛得圆通的道理。

  以上经题讲完,开始讲正文。

  乙、讲解经文

  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

  这一段是结集经藏的人,记录下来的请法仪轨,要请问佛法有个礼仪、规矩。「大势至」前面已说过,「大」是最大,「势」是势力,「至」是至极,这位菩萨有大势力,大到无以复加。警觉众生,要能上求佛道,下化众生。那么一切众生都被大势至菩萨警觉,世界不是没有众生吗?菩萨警觉的是有善根的众生,没有善根的众生还是不警觉。善根是前生前世修来的,今生今世被环境所转,又迷糊忘失,经过大势至菩萨一震动,众生又觉醒过来,接续以前的善根,发心修行。

  佛经上解释「大势至」,另有一种说法,就是能令受利益的众生,发起一种大的势力。被大势至菩萨警觉的众生,发心非常勇猛精进,就有一种大的势力生出来。我们能听到《念佛圆通章》,就是和大势至菩萨有缘,过去对念佛法门没有发心,现在一听发了心,是受了大势至的警觉。过去虽然发了道心,悠悠泛泛,不勇猛精进,现在勇猛精进起来,这个大的势力,是受到大势至菩萨的加被。

  「法王子」,是大菩萨的称呼,因为佛为法王,大菩萨是佛的大弟子,所以称为法王子。等于父亲当国王,儿子就当太子一样。佛的大乘弟子都是法王子吗?并非随便称的,要到等觉菩萨才能称为法王子。比方国王的儿子很多,都称为王子,能接续王位的儿子,才称为太子。佛法也一样,在《梵网经菩萨戒本》里面称「诸佛子等」,只要受过菩萨戒,都是佛子,但不能称为法王子。必须到等觉菩萨位,与佛只差一等,等着成佛,才可以称为法王子。因为法王子有他的家业,就是弘法利生,只有等觉菩萨才能一肩担荷。凡是佛经上称某位菩萨为法王子,都是等觉菩萨。我们受过菩萨戒的都是佛子,应该立志做法王子,担荷如来家业,尤其到了末法时代,众生业障深重,善根浅薄,我们有善根学佛法,受了菩萨戒,不能推卸度众生的责任,以为有大势至菩萨等法王子度众生就好了,我们博地凡夫能做什么事?你既然受了菩萨戒是佛子,应该当仁不让,立志当法王子,才能合佛的本怀,合佛的本愿。

  我们立志当法王子是不是有点狂妄?尤其是一个博地凡夫竟敢动此念头!没有狂妄,「佛道无上誓愿成」,我们大乘弟子发愿要成佛,成佛是法王,没有当法王以前,先当法王子,是理所当然的。

  法王子如何当?「利生为事业,弘法是家务。」法王子替法王分担责任,弘法利生是法王子的事务。有人说,法王子我不敢当,要弘法利生,我也不敢担这个责任,因为我根本没有法好弘,怎么利益众生?要知道我们没有成佛以前,都得学佛法,还没成佛前,谁也不敢说把佛法学完,学多少,弘扬多少,但一定要发心学法,发心弘法。

  佛教现在衰落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大原因,是佛弟子都不负弘法利生的责任,出家受菩萨戒,叫出家菩萨;在家受菩萨戒,叫在家菩萨。菩萨,叫觉有情,即上求觉道,下化有情。上求觉道,就是求佛的道理;下化有情,就是弘法利生。我们没有大本事,学多少做多少,边学边做,不能挂菩萨的名,不做菩萨的事。我以前讲经,皆劝请大家要发心弘法,佛法可以讲深,可以讲浅,只要不讲错,就可以弘法。有人认为自己讲得太浅,要晓得讲得太深,众生听不懂,得深入浅出,讲浅才好,就怕不讲。「大势至法王子」不愧为佛弟子,因为他已经当了法王子,我们应该见贤思齐,见有贤德的人向他看齐,我们也要发愿当法王子。

  「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伦」是类,同伦即同类。大势至菩萨和同修念佛法门的五十二位大菩萨,从西方极乐世界来到娑婆世界,参加释迦牟尼佛的楞严法会。这些菩萨来参加楞严法会,是为上求佛道,因为他们还没成佛,除了跟阿弥陀佛学,还要和释迦佛学佛法。参加楞严法会说了《念佛圆通章》,是要来娑婆世界下化众生,这就是一方面上求佛道,一方面下化众生。

  这五十二位大菩萨都是等觉菩萨,同修念佛法门,地位相同,称同伦。怎么不多不少有五十二位?这是表法的。因为大乘的因果,菩萨由因位到果位,一共五十二个位。五十一个因位,即十信位、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十地位和等觉位,都叫因位菩萨,因为还没有成佛果。第五十二个位叫妙觉位,是佛的果位。

  先说五十一个因位,最初是十信位,就是发信心,信仰念佛法门,就发心念佛,但是信心有浅有深,有十个次第,十信位菩萨进进退退,所以要勇猛精进,把十个信心修圆满,才能高升一个阶级,升到十住位。十住位是安住不动,只有往前进步,不会再退转,十个住位修圆满,进到十行位。十行位是大乘位,才真正能修六度万行。十个行位修圆满,到十回向位,所修的功德不是回向自己,完全回向给一切众生。十住、十行、十回向叫三贤位,还没有成为圣人,叫做贤人。十回向位修圆满即登地,登地菩萨有十个位,叫十地菩萨,都称为圣人。三贤位菩萨,看自己的本性,等于隔云望月,仿佛看到月亮,还有一层薄薄的云彩隔着。到了登地,云彩散了一部分,看见月亮一部分,这叫豁破一分无明,亲证一分法身。三贤位仿佛看见,还没有真看见,到初地菩萨确实见到一分,所以称为圣人。分分破无明,分分证法身,到了十地菩萨算圆满,但还没有成佛。十地位修圆满,再进一步叫等觉位,即与佛相差一等,至此五十一位,都是因位的菩萨。

  有五十二个位,先说五十一个因位的菩萨位,表此作什么?接引这五十一位菩萨都生西方去。五十一个位最高像文殊菩萨、普贤菩萨,是等觉位菩萨,都发愿生西方。五十一个位最低是十信位第一个信心,就是初发信心。我们受过菩萨戒,是十信位初发信心的菩萨,只要一心念佛,烦恼没有断,一样生西方,叫带业往生。生到西方十信修圆满,入十住位,都是「阿鞞跋致」,翻成中国话叫「不退转」。在娑婆世界,想把十个信心修圆满很难,《大乘起信论》有明文,但进不退要修一万大劫,进进退退不知多少万大劫?只要生到西方,就超过一万大劫,证到不退转。

  第五十二个是妙觉位,是佛的果位,有两种解释:

  第一种解释,菩萨里面有成佛的菩萨,例如观世音菩萨,过去已经成佛,是正法明如来,现在示现为菩萨,叫倒驾慈航。既然已经成佛,为什么要倒驾慈航来度众生?因为成了佛,不是成阿罗汉,成阿罗汉是小乘的极果,是修小乘法最高、最极的果位,成了阿罗汉就超出三界,他视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怨家,好不容易了脱生死、超出牢狱,所以不再回来度众生。大乘是发菩萨心、修菩萨道才成佛,发菩提心就是要度众生,成了佛,福慧具足,正好满菩提大愿来度众生。所以成了佛,不会像阿罗汉一样,他要去度化一切众生,众生有见佛得度的根机,他就示现八相成道。众生没有见佛得度的根机,他就随类现身,度化众生。

  第二种解释,表佛果的法示现第五十二个位,是为利益众生,表示念佛法门,只要初发信心的菩萨,念佛生到西方就成佛。因为在娑婆世界要超升一个阶级非常困难,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超出五十一个因位很容易。

  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都是不退转,不受轮回,而且寿命无量,有这三个好条件。在娑婆世界就困难了,有轮回生死,只有人道的众生才能修行,但是寿命很短,世寿一尽,来生来世不知道转到哪一道?就算再转人,一入母胎就迷糊了,第二生修行间断,接续不上。退步的缘很多,进步的缘很少,见佛闻法非常困难。

  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天天见佛、见大菩萨,可以闻到法,有情鸟会说法,无情风声、水声都会说法,所以生到西方,念佛、念法、念僧,心里不起凡夫念,妄念都变成正念,因为听到的全是佛法的音声,没有凡夫的音声,打不起凡夫的妄想,所以一生可以成佛。

  「大势至法王子」,是首领,「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和他的同类,都是修念佛法门的五十二位菩萨。经文上虽然没有说他们是从西方极乐世界来,因为大势至菩萨是西方三圣之一,绝对是由西方极乐世界来娑婆世界,参加楞严法会。这五十二位大菩萨「即从座起」,请法不能坐着,从本座站起来,走到佛的面前。「顶礼佛足」,磕头顶礼佛的两只脚。拿我们最高的头顶,来顶礼佛的两只脚,表示恭敬到了极点。「而白佛言」,然后才开口和佛说话,仰白于世尊。这是请法的礼节,一定要三业虔诚,一心恭敬,这样尊重佛法,才能得到佛法的真实利益。

  现在释迦佛已经涅槃,阿弥陀佛我们还没有看见,我们要顶礼佛足,顶礼不到。因为现在佛像供得很高,所以拜佛的时候,要把两个手掌翻过来,托佛的两只脚作观想,这是表示对佛最极的恭敬,对自己是断除我慢烦恼。

  贪、瞋、痴、慢、疑是五个根本烦恼,其中我慢烦恼是大障碍,有我慢烦恼障碍住,佛法不能学,贪、瞋、痴也不能除。这里单讲拜佛,是专降伏对治我慢烦恼,拜佛顶礼佛足,要五体投地,头一定要磕到地上,手掌翻过来,表示观想接佛的足。头若不着地,顶礼还是我慢礼。

  我慢烦恼是执着我的知见太重,认为我了不得,才起我慢。我们懂得佛法,知道这些道理后,看众生相,没有善根的,根本不进佛殿。进了佛殿,我慢重的,叫他拜佛他不拜。已经进了佛殿,他为什么不拜佛?就是被我慢烦恼障碍住。亲戚、朋友或是眷属,我们好不容易接引他到寺院,进了佛殿,叫他拜佛,他不肯拜。我们拜佛,先合掌,表一心恭敬,要俯身下拜。他不肯拜佛,两只手不合在前面,却背在背后。平常头抬不起来,到了大殿头抬得高高的,好像他比佛还大,这就是贡高我慢。

  谈到尊重佛、尊重法,要顶礼佛足,大势至菩萨与其同伦都是等觉菩萨,见佛还这么恭敬,我们见佛为什么不要至诚恭敬?至诚恭敬,当下就能降伏我慢烦恼,得佛法的真实利益,何况能闻到真正的佛法,成佛就不远了。

  在楞严法会上,释迦佛问大菩萨如何证得圆通?从哪个地方下手用功,好让众生跟他们学。因此,二十五位大菩萨,各说一个下手的功夫。大势至菩萨怎么证得圆通,他说他的功夫是念佛,他怎么知道念佛?因此从学念佛的因缘谈起。

  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

  先说大势至菩萨学念佛法门的缘起,佛教讲,没有天生的释迦、自然的弥勒。阿弥陀佛不是天生的,大势至菩萨也不是自然生成的,都是凡夫修的。不然和外道一样,不讲因果,以为是自然有的。佛教讲有果必有因,如何得到念佛三昧,得有个因。「我」是大势至菩萨自称,阿罗汉已破我执,等觉菩萨哪有我呢?这是顺世间法说我,不说我,众生不能了解。「忆」是回忆。「往昔」是过去,我回忆过去。「恒河沙劫」,印度有一条大河叫「恒河」,恒河的沙子很细,一粒沙算一个大劫,满恒河的沙都变成劫数,经过那么长远的时间。恒河沙数大劫之前,有一个大劫,接连有十二尊佛出世,在十二尊佛面前学念佛法门,得到念佛三昧,成了等觉菩萨。

  「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在恒河沙数大劫之前,有一尊佛出世,名叫无量光佛,无量光佛涅槃后,第二尊佛出世,第三尊佛又出世,……「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如来就是佛。在一个大劫里,相继有十二尊佛出世。「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最后一尊佛,叫超日月光佛。「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这是说他学念佛法门的因缘,念佛是因,三昧是果。梵语「三昧」,翻成中国话叫正定、正受。正定拣别不是凡夫的不定,不是外道的邪定。受,是领受、纳受,入正定的人,受苦、受乐都不感觉,一切境界都不领受。

  只要是佛法的功夫都可以证得三昧,大势至菩萨是用念佛的功夫,得到念佛三昧,也就是《阿弥陀经》上说的,念阿弥陀佛念到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三昧。谁教他念佛法门,证得念佛三昧?有人说是「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但不是这样讲,要是只有这一尊佛,他只要说:在恒河沙数劫之前,有一尊佛出世,号超日月光,他教我念佛三昧就够了,不必说前面那十一尊佛。就是十二尊佛都教他念佛法门,到超日月光佛的时候,才证得念佛三昧,他学念佛法门是和十二尊佛学的。

  大势至菩萨是西方三圣之一,他是辅佐阿弥陀佛宏扬念佛法门,大势至菩萨的念佛法门,应该是和阿弥陀佛学的,为何说了十二位如来,其中没有一位叫阿弥陀佛?看《无量寿经》,才知道十二位如来的名字。《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经文短,只说第一尊和第十二尊佛,没有说出中间十尊佛的名字。《无量寿经》上讲,阿弥陀佛是现在的德号,还有十二个德号,一、无量光佛,二、无边光佛,三、无碍光佛,四、无对光佛,五、炎王光佛,六、清净光佛,七、欢喜光佛,八、智慧光佛,九、不断光佛,十、难思光佛,十一、无称光佛,十二、超日月光佛。如何知道《无量寿经》称阿弥陀佛有十二个德号,就是大势至菩萨亲近的十二尊佛呢?因为第一尊无量光佛,第十二尊超日月光佛,从头到尾都是对的,而且从这里还可以悟到,大势至菩萨为什么到西方极乐世界辅佐阿弥陀佛,宏扬净土法门?因为阿弥陀佛是报身佛,由报身佛再示现变化,叫化身佛。大势至菩萨最初也是凡夫,初发心无法亲近报身佛,只能亲近化身佛,但亲近的化身佛,他不知道是阿弥陀佛,他亲近的第一尊是无量光佛,第二尊是无边光佛……乃至第十二尊超日月光佛,都是教他念佛法门,结果他得到念佛三昧,才知道十二尊佛都是阿弥陀佛的化身,感念阿弥陀佛的恩德太重,所以他发愿要到西方极乐世界,辅佐阿弥陀佛宏扬净土法门。

  以上是大势至菩萨讲自己念佛圆通的功夫有师承,由师父传授给他。他和我们一样是凡夫,参学慢慢修,慢慢的善根深厚。一连亲近十二位如来,都教他念佛法门,到第十二位超日月光佛时,念佛才念出功夫,证得念佛三昧。怎么知道这十二位如来,都教他念佛法门呢?这是由大势至菩萨的口气知道的,他要是专跟超日月光佛修念佛三昧,前面不应当说那十一尊佛。既然说出来一个大劫,亲近过十二位佛,一定是从无量光佛起便学念佛法门,在超日月光佛时,才证得念佛三昧。

  大势至菩萨回忆得念佛三昧的由来,表示他尊师重道,他从十二如来那里得道,不忘佛恩,不忘法恩。我们现在修念佛法门,目的在证得念佛三昧,证念佛三昧是果,如何证得念佛三昧呢?念佛是因,我们从哪里学起呢?先学念佛,才能得念佛三昧,同时要和大势至菩萨学尊师重道。尊师重道这四个字,在过去不必讲,因为古代本来就讲究尊师重道,但今天一定要讲,因为今天大家对所谓的旧道德不注重,以为时代不同,道德就不一样,结果新道德没学会,旧道德却舍弃了。今日因无道无德,社会才会乱,社会一乱,连人的生活都过不好,还能成佛吗?

  社会不讲究尊师重道,这个问题说起来太远了。我们单讲佛门的规矩,你既然学佛法,一定要注意尊师重道。你若不尊重师长,师长讲的道法,你不会尊重。师长传给你的念佛法门,你以为很容易,怎么会至诚接受呢?不能至诚接受,怎么肯什么都放下,专门用功?不念佛,怎么得念佛三昧?有人以为,大势至菩萨的师长值得尊重,因为十二位传他法的都是佛,可是我们现在一尊佛也没看见,要尊重谁呢?你要是尊师重道,把狂心歇下来,好好尊师重道,自然会见到佛。

  我们生在这个时代,释迦佛已经涅槃,弥勒菩萨尚未成佛,佛前佛后是八难之一,在佛法上讲,不能与佛同时住世,是个难缘。《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的经文短,其他经文长的很多,佛经听多了,前后要融会贯通。其他佛经上说释迦佛是示现受生、示现入灭。阿罗汉证得无生,就不受生,释迦佛还来受生吗?这个道理很容易了解,他怎么来受生?是示现的。阿罗汉不生即不灭,释迦佛怎么入灭呢?也是示现的。为见佛得度的众生,他就示现受生,示现八相成道,示现佛相让你看,你好得度。为谁入灭呢?为没有善根见佛得度的众生,佛住世他也得不到利益,佛就示现入灭,都是示现的。

  懂得这个道理,你说没有遇到佛,其实佛常常住在世间,只是我们的善根不够,即使遇见佛,也得不到利益,佛才示现入灭。你应该见什么身得度?佛就示现什么身,《普门品》里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身,不是说得很明白吗?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他是应众生的机示现的。懂得这个道理,你就知道大势至菩萨见到这十二尊佛,不是马上就见到的。过去见的也不是佛,大势至菩萨善根未成熟之前,没有见佛得度的善根,他也是遇到一些凡夫善知识。但是他有尊师重道的心,凡夫善知识教他念佛,他很诚恳地念佛,越念佛,善根越深厚,就一连遇见十二尊佛,证得念佛三昧。如何证得呢?是念佛证得的。为何肯念佛呢?因为尊师重道。

  讲这些话是劝导诸位,你请道源讲经,讲的是念佛法门,劝你尊师重道,不是叫你尊重道源,道源是个凡夫,不值得尊重。但凡夫法师跟你讲念佛法门,你应该尊重这个凡夫师父,你应该尊重念佛法门,这样才肯修。不然,你要等十二尊佛给你讲念佛法门,等到过恒河沙数劫,你还是凡夫,得不到念佛三昧,因为你根本不尊师重道。你遇见凡夫法师,跟你讲念佛法门,你就尊重,就念佛,尽此一报身,就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不用像大势至菩萨,修一个大劫那么长远,何况在未遇见佛之前,修几个大劫还没有讲呢!现在很容易,尽此一报身,就生西方极乐世界,不是很快吗?

  念佛法门,是一个老实法门,你要老老实实,一听到就相信,相信就发愿,发愿就念佛,信、愿、行三法具足,决定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不就见到阿弥陀佛吗?怎么能见到阿弥陀佛呢?还是听凡夫法师讲的,所以你要尊师重道,才能够老实。你不能老实,吃亏的还是你自己。叫你尊重道源师父,如果我是存贡高我慢心发出来的,那是道源不对,吃亏在我,是我在增加我慢,不够格作个师父,怎么叫你来尊重我?那不是烦恼上,加了烦恼?道源不是发我慢心,而是由慈悲心发出来的,你尊重道源,便得利益。你尊重我,我还是道源;你不尊重我,我还是道源。道源的生死,得自己了脱;你的生死,得你自己了脱,我叫你尊重我做什么呢?是叫你重道。我告诉你念佛法门,你要相信,因为你不相信,怎能发愿?不发愿,怎么肯念佛?这是由大势至菩萨跟释迦佛,讲他得念佛三昧的因缘,我们推想到他是为表尊师重道而说的。我们现在先学尊师,才能重念佛的道,念佛三昧是果,念佛是因。不尊重念佛的道,怎肯念佛?不肯念佛,没有念佛的因,怎么能得念佛三昧的果呢?

  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

  下面经文举出来二个譬喻,先举二个普通人,告诉我们念佛的方法。大势至菩萨已证得念佛三昧,他讲这些话,是为度众生;讲给释迦牟尼佛听,是请释迦佛证明,他讲的念佛方法没有错误,令众生增加信心。对众生说佛法,说得越高深,越难听懂,说个譬喻比较容易了解,能把信心生起来,生了信心就发愿,发了愿就念佛。

  「譬如有人」,譬如有两个普通人。「一专为忆」,「忆」是忆念,一个人专为忆念不忘。「一人专忘」,一个人从来没有忆念对方。这两个人,或是朋友,或是夫妻。一个重感情,一个没有感情。这两个人交朋友,能交得好吗?结成夫妻能结得好吗?这一个人专重感情,和对方交朋友就不会忘记,就是「专忆」。结为夫妻,或是丈夫重感情,忆念太太不会忘记;或是太太重感情,忆念丈夫不会忘记。但若只是单方,另一个毫无感情,「专忘」。这两个人交往不会长远,不会相合,夫妻不久就离婚了,以后再碰头,好像路上碰到不认识的人一样。所以以后再见面,「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若」和「或」一样,「不逢」就是「非见」,这两句虽然文字不同,义理一样。

  「若逢不逢」,逢,是遇到,假若远远地遇到他的身形。「或见非见」,或者接近地看见他的面容,下一句比上一句更接近一点。「若逢」、「或见」,是指专忆那个人,他重感情,朋友和他分手了,他始终不忘记,总想和他相遇。可是那个人老早把你忘记了,你遇到了,他「不逢」,他好像没有遇到。你见了朋友叫:「唉呀!我好想你!」他根本莫名其妙:「你是什么人?怎么想我呢?」他老早把你忘记了,所以你「或见」,他可是「非见」。比如这两个人是夫妻,一个专重感情,一个毫无感情,这两个人非离婚不行。可是离了婚,那个重感情的念念不忘,这个毫无感情的,老早把他忘记了。以后再遇到,那个专重感情的人,想到这是我的丈夫、这是我的太太。可是另外那个人早就把你忘记,认为已离了婚,还讲什么夫妻呢?他把你看成路人,不认识一样。你逢到了,他可没有逢到,你亲见其面,好像不见一样。

  再换一个道理,「二人相忆,二忆念深」,两个朋友,或是两夫妻,两个都重感情,你忆念我,我忆念你,两人互相忆念,感情越来越深,那么这两个朋友,一交不相离。要是夫妻,尽此一报身,不会离婚,不但今生,来生来世还遇到一起。「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从今生至来生,来生再到来生,如影随形,身体走到哪里,影子便跟到哪里。「不相乖异」,乖,是乖违。异,是差异。绝对不会乖违、差异。就是两个人,今生交朋友,来生还是朋友,再来生还是好朋友,越来越好。今生结为夫妻,来生结为夫妻,再来生还是结为夫妻,越来感情越深。

  初学佛法的人,喜欢起小智慧,听到这里,他不能生信心,就起了一个知见:「佛教说我们众生叫有情,吃亏就在这情感上,流转生死就是因为有情感。现在《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为什么要勉励我们两个人相忆念深,今生在一起,来生还在一起,这不是增加生死吗?」讲得很对,不过你没听懂念佛法门,下面还有一段经文,比上面讲得更恳切。这是大势至菩萨的权巧方便,说一个譬喻,因为我们凡夫有情,说凡夫动感情的事,让你容易了解。并不是叫你动凡夫的感情,是叫你去忆念佛,不然,你不懂得怎么念佛?下面再讲一个譬喻,要合到佛法上。

  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

\

  「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十方诸佛怜悯忆念众生,如母亲忆念儿子一样,这是第二个譬喻,前面譬喻两个人是朋友或是夫妻,有感情而已,他们没有血统的关系。母子有血统关系,天性上就应该相念,所以,以母子比喻更加亲切。

  大势至菩萨前面说,他跟十二如来学念佛法门,得到念佛三昧,他应该说十二如来怜悯忆念众生,如母忆子;或者说最后那位超日月光佛怜悯忆念众生,如母忆子。现在大势至菩萨已经在西方极乐世界,为西方三圣之一,亲近阿弥陀佛,应该说阿弥陀如来怜悯忆念众生,如母忆子。为什么说十方如来呢?因为十方如来怜悯忆念众生,没有两样,这叫佛佛道同,每一尊佛的道都是相同的。对于众生都是大慈大悲,慈能与乐,悲能拔苦,十方如来对于众生与乐拔苦没有两样,平等的忆念众生。也就是说明阿弥陀如来忆念众生,也是如母忆子一样。因为大势至菩萨是西方三圣,他说十方如来都忆念,就是证明阿弥陀佛也正在忆念我们。

  有人再进一步起疑心:十方如来都忆悯忆念我们,十方如来各有净土,我们应该生到十方净土啊!你要晓得,十方如来怜念众生,是大势至菩萨说出来的。大势至菩萨是接我们往生西方,十方如来忆念我们,就是赞叹念佛法门,希望我们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不必生到十方净土。为什么不必生到十方净土,而要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呢?因为十方如来,佛佛道同,没有两样。但是同中有别,因为各尊佛在因地所发的愿不一样。

  《慈云忏主发愿文》开头第一句:「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阿弥陀佛在因地之中,发四十八大愿,愿愿接引众生,他的愿力最大,所以十方如来都赞叹阿弥陀佛。我们早晚课念的《阿弥陀经》只有六方佛,怎么有十方如来都赞叹阿弥陀佛呢?因为鸠摩罗什大师翻译的《阿弥陀经》是六方佛,而玄奘大师翻译的是十方佛,实际上六方佛就是十方佛,十方佛就是十方如来。十方如来都赞叹阿弥陀佛的功德不可思议,赞叹他的愿力不可思议,就是希望一切众生都念阿弥陀佛,都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阿弥陀经》上有明文:「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你一生到西方就不退转,就是十住位的菩萨。十住位菩萨具足神足通,他们早上起来,「各以衣祴,盛众妙华」,去供养十方诸佛,就是你生到西方极乐净土后,十方诸佛的净土都能够到达。

  有人又问:既然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还得到十方净土,去亲近十方如来,我就在娑婆世界,亲近十方如来就好,何必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再到十方净土呢?说得倒是直截了当,但事实上不是这么简单,要知道我们众生的佛性,与诸佛的佛性平等平等,没有两样。不同的是多了妄念,只要把妄念空掉,你立地就是佛,不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也不要到十方净土去,你站在娑婆世界就是佛,更直截了当。但是要晓得,妄念虽然是虚妄的,没有实体,可是想把它空掉,不是简单的事。因为无始劫来习惯了,不打妄想还不行呢!等觉菩萨都还有一分生相无明没空,谈何容易啊!

  佛学的大乘法门,名相教义你都熟了,到底大乘法要怎么学呢?我空、法空、空也空,三空及第就学成功了,不就成佛了吗?可是要空掉很不容易,你说:我空怎么空,法空怎么空,空也空怎么空,说得天花乱坠,到了吃饭的时候,肚子饿得不得了,还得吃饭,连一顿饭都空不掉,你就知道了生死,不是简单的事。

  佛度众生有八万四千法门,归纳起来只有两个法门:一个空门,一个有门。空是空妄念,把妄念空掉,你就是佛。空,不容易空掉,还有一个法门,就是有门。念佛法门属于有门,不从空下手,从有下手,还是为对治妄念。因为妄念不易空掉,我们先把凡夫杂乱的念头,转成佛的念。佛的念不再是妄念,不是凡夫的有,变成妙有,妙者不可思议。凡夫的妄念,统一后变成佛念,就是不可思议妙有的念。所以妙有就是不有,不有就是真空。下手不同,或由空门,或由有门下手,结果没有两样,这叫殊途同归。真空不空即是妙有,妙有非有即是真空。念佛法门是有门,也叫妙有法门,结果跟真空没有两样。

  前面问:我既然要生净土,十方净土都可以生,何必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要晓得,凡夫的心是散乱心,你发愿要生十方净土,你的妄念不能统一。因为你念佛的心,不能专一的忆念,虽说十方净土都可以生,结果一方也去不了。忆念要深,你不能专一,怎么能够深呢?所以先找一尊佛念,找一个净土生,才能把纷飞的杂念统一起来,才能把众生的妄念变成佛念。不再念众生,专念阿弥陀佛,这就是妙有法门。

  有人再问:我念一尊佛,先把妄念统一起来,求生一个净土,那么十方诸佛,挑一个念就好,何必挑选阿弥陀佛?十方净土,找一个净土去生,何必生到西方极乐?我刚才讲过,阿弥陀佛的愿力最大,超过十方诸佛。十方诸佛只接引十信满心的众生,不接引博地凡夫。《十六观经》有明文,阿弥陀佛不但接引博地凡夫,连五逆十恶的众生都接引,只要你肯念他的名号就可往生。

  阿弥陀佛忆念众生,如母忆子。再看着经文,「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儿子要忆念着母亲,两人才会亲切。母亲时时忆念着儿子,儿子逃开了,不是个孝顺的儿子,那母亲再忆念,也难跟儿子见面。这是拿世间法来譬喻,我们就容易了解阿弥佛陀的慈悲。我们自己要想念母亲,不想念,母亲再慈悲也没有用。阿弥陀佛怎样大慈大悲忆念众生,因为我们不了解,所以说世间法来譬喻,像慈母忆念儿女一样,你就容易了解。

  母亲的爱最伟大,父母亲都爱儿女,但是父亲的爱有条件,母亲的爱没有条件。父亲爱儿女,要儿女孝顺他,不孝顺他,至少不能丢他的脸。假如儿子不听父亲的话,尽做坏事,去偷人家东西,父亲怎么教诫,都不能改过自新,结果被关到监牢里,父亲恨这儿子恨得要命。母亲说:儿子关在监牢里,你去看看!父亲已经气得不能活了,不去看他。母亲的爱没有条件,儿子孝顺她,她爱儿子;儿子不孝顺她,甚至当了贼,被关到监牢里,她不怕丢人,还是怜悯儿子。想到儿子被关,没有衣服换洗,赶快给他送衣服;牢里的饭吃不饱,赶快给他送饭。父亲不做的,母亲要做,这是母爱的伟大。爱儿女不但废寝忘食,饭吃不下,觉睡不着,乃至牺牲自己的生命,儿女她还是要爱。

  报纸上登一则新闻:母亲在水池旁洗衣服,一个小孩才二、三岁坐在旁边玩,水里有小球蹦蹦跳跳,小孩就拿树枝打小球,噗咚!一声,小孩掉到水里去了。母亲一惊,就扑到水里去救小孩。旁边还有洗衣服的女人,一看母子都掉到水里,就大喊大叫:「救命啊!救人啊!」岸上有男人赶来救,看到小孩子露出头来,会游泳的人下水,就把小孩救上来,下面是他母亲举着,连母亲也一起救上来。救上来时,小孩喝水少,把小孩救活;母亲喝水太多,结果没有救活。母亲跳到水里救儿子,水太深了,她只想到顾儿子,没想到顾自己,把儿子举出水,自己淹死也不在乎,宁可牺牲自己的生命,一定要顾儿子的生命,这就是母亲的伟大。

  还有一次报上登载:公路局汽车着火,里面坐了很多人,有烧死的、有受伤的,里面有母子二人,母亲烧成重伤,送到医院就死了,儿子却没有受伤。因为汽车一着火,母亲便把儿子抱到车底,自己整个身体扑在儿子身上,儿子才没被火烧着。这是讲母亲爱儿子的心,是没有条件的。可是儿子不忆念母亲,母亲只有空空的忆念。

  社会风气越来越坏,所谓「母慈子孝」,现在母亲还是慈爱,子女却不孝顺。时代不同,邪说横行,有些子女认为父母结婚,为求自己快乐,才会生出儿女,对父母为什么要孝顺呢?但是父母亲生出你来,如果不养你,你怎么长大?如果不让你接受教育,你怎么能接受教育?甚至大学毕业。

  现在合到佛法上,阿弥陀佛无时不忆念众生,我们不忆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虽然忆念我们,有什么用?阿弥陀佛的相是表法的,他的左手托着莲花,右手伸了好长,就是要接我们生西方。你不忆念阿弥陀佛,他要接你,也接不去,佛不是空空的忆念吗?大势至菩萨讲到这里,就是教我们念佛的方法,怎么念呢?就像孝顺的儿子忆念母亲,那样念就对了。

  「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假若子女忆念母亲,像母亲忆念子女那样,母子不但今生不相分离,来生也不相分离,今生做母子,来生还做母子。

  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

  前面说两个譬喻,先说两个朋友,再说母亲与子女,要是两个互相忆念,就不相分离,生生世世在一起。这是拿凡夫法作譬喻,教我们念佛,应该像儿子想念母亲那样念。再合到正法上,「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众生心是生灭的心,念念在那儿想事情,想的是众生,从来不会想到佛上。我们的心念的是众生,那么生生世世当众生。佛法是心法,心内求法;其他的宗教,是从心外去求道。所以念佛用功,是用心来念佛,是在心内求佛,你把念众生的心,变为念佛的心,就成了佛。

  我们不学佛法,不知道我们的心是妄想心,不是真实的心,妄想心是对着外面六尘境界生起来的。《楞严经》云:「无心不缘境,无境不生心。」这是佛教的哲学,境界千差万别,不出色、声、香、味、触、法六种。眼睛看见的形形色色,一切现象,属于色境。耳朵听到的声音,叫做声境。鼻子嗅到的味道,叫做香境。舌头尝到的滋味,无论酸、甜、苦、辣、咸,都叫做味境。身体感觉的冷、暖、湿、滑,叫做触境。我们意根所对的境界,叫做法境。

  眼、耳、鼻、舌、身、意叫六根,六根对着六尘生起来六个识,六个识合起来,就是一个妄想心,六尘就是六个境界,尘是染污之义,这六个境界能染污我们的清净心。六根对着六尘境界生起的六个识,都是染污心,都在那儿打妄想,妄想心没有本体自性,所想的全是六尘缘影。你心里在想的色,就是外面的境界,落下来的影子。你心里想到的色、听到的声音,有可爱的,也有不可爱的。对可爱的,动贪心;对不可爱的,动瞋恨。六个尘境落下来的影子,你一攀缘不舍,把它当成自己的心,就叫做妄想心。妄想心想来想去,不出六尘境界。三界以内的有为法,不出六根、六尘、六识,十八界。三界以内就是众生的界限,众生超不出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我们的心想来想去,不出十八界,不超出三界,天天念的全是凡夫的事,念凡夫就成凡夫。要是六根不和六尘相对待,就不生六个识。

  释迦牟尼佛发现心力不可思议,《华严经》上有四句话:「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我们每天做晚课,放蒙山施食,一开始念这四句,叫做华严观,这心力不可思议!它能把十方诸佛造出来。假若你想知道,过去佛从哪儿来?现在佛从哪儿来?未来佛从哪儿来?应当观想一切法的本体、自性,都是我们的心造出来的,就是我们凡夫的心,能造出三世诸佛。

  讲心造诸佛的道理,常常听佛法,很容易了解;初听的人,听得很茫然。譬如说:人千差万别,各人各样,但大别分可爱和不可爱两种。可爱的人,你见了就爱她;不可爱的人,你见了就讨厌。所以和可爱的人结了爱情,与不可爱的人结了冤仇。爱人、仇人都是你的心造的,不是那人生来就是个爱人、仇人,完全是你的心造出来的。《十六观经》上有两句最要紧的话:「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我们的心就是佛的心,才能造个佛出来。我们凡夫的妄想心,没有本体、自性,是六尘的影子,可是无真不起妄,有个真心在里面。你把妄心透过去,观空了,真心就现前。真心就是佛性,跟十方诸佛无二无别。

  我们学佛法,才知道做人做得冤枉,自己天天在那儿念众生,造众生的业,造来造去,把自己造到三恶道里。要当个人不容易,前生前世得修人的善法,才能转一个人。做一个人可以成佛,不去成佛,尽造恶业,糊涂的生,糊涂的死,来生不能再转为人,人死了,掉到三恶道去,不是太冤枉吗?

  我们受众生的冤枉苦,世间法有个譬喻:「端着银碗讨饭吃,还真是个冤枉事。」这个典故出自明朝,有一个奸臣叫做严嵩,他犯罪之后被抄家,没收家里的东西。本来是一品宰相,家里有很多东西,有的没有被抄到,他找到一个银子打造的碗,他拿着银碗想变卖给别人,别人都不敢买,因为买了怕犯罪,于是他拿着银碗讨饭吃。

  佛经还有一个典故,在《法华经五百弟子授记品》:「以无价宝珠系汝衣里」,我们衣服口袋里有一颗宝珠,我们却带着无价的宝珠,辛苦谋生活,众生就是做这种冤枉事。衣服里的宝珠譬喻佛性,我们的心,本来就是佛的心,可以成佛,为什么要去成众生,这不是太冤枉吗?

  现在大势至菩萨告诉我们一个念佛的方法,你不要念众生,念众生就当众生,你念佛就成佛。怎样念呢?就像儿子想念母亲一样,你这样念,在世间法讲,你就变成孝子。念佛,你就成了佛子,念佛念得久,就成了佛。

  「若众生心」,「众生心」是你我现在的心,不说诸佛的心。诸佛的心用不着再忆念,诸佛念众生,是要度众生,跟我们众生念众生不同,众生念众生,转众生。我们现在的心就是众生心,不要再念众生,去念佛。「忆佛念佛」,先「忆佛」再「念佛」,持想不忘,不要把佛忘记了,叫「忆」,再精进用功念佛,叫「念」。

  「现前当来,必定见佛。」注意「现前」两个字,你若是忆佛念佛,「现前」就见到佛。譬如前面讲过,净土宗的初祖慧远大师,他在忆佛念佛的时候,见到阿弥陀佛三次,第四次佛告诉他:「你七天以后要往生我国。」慧远大师把寺院的事情交待清楚,七天之后就生西方了,这就是现前见佛。

  「当来」,就是你果报尽了之后,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我们念的回向偈:「尽此一报身,同登极乐国。」我们的身体是果报身,有限度的寿命,纵使活到一百二十岁,总有报尽的时候,报尽到哪里去呢?报尽入六道轮回,流转生死。为什么不出六道呢?你天天念众生,怎能离开众生的六道?你现在不念众生,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等你报尽的时候,阿弥陀佛托着莲花台来接引你,你坐上莲花台,就生到西方去了。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是莲花化生,九品莲花是我们的父母,到了西方极乐世界,花开见佛,莲花开了,就见到佛。

  「现前见佛」,是一时的感应,「当来见佛」,则是永远见佛。下面有个决定之词,「必定见佛」,毫无疑问,才叫必定。念佛法门有三个要法,即净土的三资粮:信、愿、行。一、要有信心,告诉我们必定见佛,就是叫你决定相信,丝毫不能起疑惑。疑者不信,怎么能发愿生西方呢?不发愿,怎么能生去呢?所以只要忆佛念佛,现前就能见佛,当来一定生到西方见佛。你要是能得到念佛三昧,在定中见佛,看得很清爽!最先你作梦,在梦中能够见到佛。我们凡夫的苦恼,天天晚上作梦,从来没有梦见佛。因为梦是白天心中所想的事情,晚上现出梦境。白天想的全是凡夫的境界,所以作些乱七八糟的梦。或是梦见可爱的人,爱得不得了;或是梦见不可爱的人,结怨家吵架。因为白天想这一类的事,晚上就作众生梦。现在不要念众生,你白天念佛,晚上作梦就会梦见佛,就证明你的功夫有进步。

  「去佛不远」,是叫我们不要生疑心,《阿弥陀经》告诉我们,阿弥陀佛住在极乐世界,极乐世界离我们娑婆世界,要经过十万亿佛土。一个佛的国土,就是一个佛的世界,即一个三千大千世界。释迦佛住在娑婆世界,从娑婆世界往西方走,一直经过十万亿个佛的世界,而后到达的地方就是极乐世界。一个三千大千世界就已广阔得不能想象,何况要超过十万亿个三千大千世界,西方极乐世界太远了,如何去得了呢?因此就生了疑惑。大势至菩萨告诉我们:「去佛不远」,若常看净土法门的经书,就会知道,我们生西方极乐世界,只要弹指之顷,指头弹一下就到了。怎么那么快呢?阿弥陀佛的神通不可思议!临命终时,阿弥陀佛手中托着莲花台,来接引我们,你坐上莲花台,弹指之顷,阿弥陀佛就把你接到西方极乐世界。

  按事相上讲,有十万亿佛土之远,实际不远,一弹指的时间,就生到西方去了。按理性上讲,十方诸佛国土,不出我的自心。我们的心有真心、妄心,妄心是凡夫妄想出来的,不真实。还有个真心,大而无外,所谓「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十方诸佛世界都在我心内,极乐世界不在我心内吗?就怕你不发愿往生,你发愿往生,弹指之间就到,极乐世界就在你自己心内,没有离开你自己的心,怎么能算远呢?我们凡夫还有一种不可思议的卑劣慢心,瞧不起自己,认为:「我无始劫来就在当众生,怎么能念佛就生西方呢?」有这种怀疑的人,他知道念佛法门,但是认为自己业障深重,去佛太远了。大势至菩萨说:你去佛不远!

  净土宗属于有门,是按事相上下手,不讲玄奥之理。西方在哪里呢?和东方相对的就是西方。我们凡夫不晓得向着西方,天天往东方走,越走距离西方越远,实际上并不远,有两句话解释得最好:「日日往东走,回头便是西。」你天天面对着东方走,你一回头,就对着西方,西方怎么会远呢?刚才说过,自己觉得业障重,恐怕生不去西方。净土法门是靠着阿弥陀佛的大愿接引我们,阿弥陀佛的愿力不可思议,能把我们业障深重的众生接去,叫带业往生。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再断除业障,就容易了。你如果完全相信阿弥陀佛,就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大愿之力,如大海里的一艘船,来载渡众生。众生业障重,如一大块铁,只要是铁,即使是一小块,也会沈到水里,但是你把一大块铁放到船上,不会沈到水里,因为船有漂浮的力量。阿弥陀佛的愿力不可思议,众生业障虽然很重,但对阿弥陀佛来说,算不了什么,很容易就把你带到西方极乐世界。

  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这是在净土法门之中,是最要紧的两句话。「不假方便」,不需要像修其他的法门,用种种的方便,才能修得功夫。净土法门只要一心念佛,简单容易,上根利智的人可以修,中下根人也可以修。它是三根普被,上中下三根都可以念佛,不需要再修其他方便法门。例如种种观想,都不必,你只要一心念佛就够了。念佛是否能得到真实的利益呢?其他净土的经书,没说过当下开悟,只有《念佛圆通章》有这句话,所以最重要。「自得心开」,即是明心见性,大彻大悟。明心,是明了我自己的真心,我们现在学了佛法,依文解义知道我们的妄心,是虚妄不实,还有个真心,真心是什么样子?没有明白。心开了,你就明白了,叫明心。我们现在学了佛法,依文解义说:我们人人都有佛性,但是佛性什么样子?没有见到。等你的真心一开,佛性见到了,明心见性,这时候就大彻大悟了。

  中国的顿教禅宗,目的在明心见性,大彻大悟。净土宗的目的,在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禅宗批评净土宗:你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是绕个大圈子。你的真心就在妄心之内,妄心观空了,真心就现前,佛性本来存在,无欠无缺,何必绕大圈子,跑到西方极乐世界呢?他们如果看见《念佛圆通章》,就知道念一句阿弥陀佛,就能明心见性,大彻大悟。

  念一句阿弥陀佛,怎么就能心开呢?要知道我们一个心具足十个法界,即四圣六凡。众生念的是六道凡夫: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佛教讲超出三界的圣人有四种,小乘两种:声闻、缘觉。大乘两种:菩萨、佛。合起来十个法界,所谓一心具足。你念哪一个法界,你的心即变成哪一个法界的心。你念佛,你的心就变成佛的心,这叫一念佛,念念佛。你念一句佛,心就变了,变成一念佛心。你若念念不断地念佛,你的心就念念不断地变成佛的心。一法界显,九法界隐;佛法界一现前,九法界就隐没了。只有一念念佛的心,就是你的心,只有一个佛的境界,你自然明心见性,大彻大悟。

  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

  再说个譬喻,「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我们人是个臭皮囊,身上只有臭气,你用香涂到身上,身上有香气,闻起来很香。你念佛就叫「香光庄严」,你所念的佛号阿弥陀佛,叫无量光、无量寿。阿弥陀佛是法身,有五分法身香,具足五种功德。修戒定慧,就生香气,叫戒香、定香、慧香。得了解脱,又起一种香,叫解脱香。由解脱生出的智慧知见,叫解脱知见香,合起来就是法身香。念阿弥陀佛的法身理体,就有香气,阿弥陀佛的光明,表示度众生的智慧光,叫做香光明。你念一句佛号,就生香气、生光明,就是用香气、用光明庄严自己。所以有人把念佛堂命名香光精舍,就是从《念佛圆通章》取名。

  一个精进念佛的人,你到他的房间,能闻到一种特别的异香,是他念佛念出来的香气。精进念佛的人会放出光明,你看他屋子里面特别光明,这是香光庄严的感应。临命终生西方,他看见阿弥陀佛,别人没有看见。往生之后他的房里有香气,很多天不散,就是香光庄严。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

  前面说大势至菩萨,在十二尊佛前,学念佛法门,得了念佛三昧,就以比方开示我们,所以在短短经文里,说了三个譬喻。第一个譬喻,说两个普通人,一个专忆,一个专忘,永远不能见面。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则生生不相舍离。第二个譬喻,说如母子相忆念,母亲想念儿子,儿子不想念母亲,还是没有用。必须儿子想念母亲,像母亲想念儿子一般,母子才能不相分离。第三个譬喻,说你只要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即是香光庄严。说完后,大势至菩萨将自己念佛的功夫再说一遍,按文法上说,就是首尾呼应。前面说他得了念佛三昧,下面经文接上来,还是说他得的念佛三昧。前面的譬喻说完了,再告诉我们,他是这样用功,就成了大势至菩萨,我们也照这样用功,决定能成大势至菩萨,这叫现身说法。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佛教无论讲世间法、出世间法,都得讲因讲果,因为没有因,不会有果。大势至菩萨怎么成大势至菩萨呢?「我本因地」,因地不是果地,果地是现在成了大势至菩萨,最初发心叫因地。「以念佛心」,以念佛的心一心念佛。「入无生忍」,无生忍,就是念佛三昧。佛性也叫真如,也叫真心,是个清净的本体,本来不生不灭,叫无生的境界。无生的境界,我们只是在佛经上讲,众生都在生灭法中,你不用功,不能证入。证入无生法,也就是证入真心、佛性,证入了安住不动就叫忍。这就是得了念佛三昧,入了无生法忍,是由念佛心得到的。

  前面是自利,下面三句是利他。「今于此界」,大势至菩萨跟我们娑婆世界众生有缘,他本来住在西方极乐世界,是清净的国土,来到娑婆世界,五浊恶世是染污的国土。「摄念佛人」,「摄」是摄持、收摄,也就是把众生接引到西方去。可是众生不念佛,他无法把众生接去;要是有念佛的众生,他就能把众生接引到西方去。「归于净土」,归到西方极乐世界的清净国土。

  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楞严经》,佛问诸大菩萨如何得到圆通,圆通就是三昧,三昧是通名,念佛三昧是别名。你修其他功夫,也能得到三昧,得到三昧就对一切法圆满通达。「佛问圆通,我无选择。」大势至菩萨开口说法的时候,前面已经有二十三位大菩萨,说过证得二十三种圆通。我大势至不敢说哪一种圆通好,哪一种圆通不好,但是我有个得圆通的法门,就是念佛法门。

  「都摄六根」,我把六个根收摄起来。「净念相继」,这六个根一起用的时候,我的念头变成一个清净的念,念念相继不断,把染污心念掉,完全变成清净的心。「得三摩地」,三摩地是梵语,和三昧意思一样,就是得了正定。「斯为第一」,「斯」是「此」的意思,这个念佛法门要算第一。

  前面说过,我们众生的境界,是六根、六尘、六识,共十八界。六根对着六尘,生起六识在打妄想,全是凡夫的境界。现在要用功,「都摄六根」,怎样才能把六根都收摄起来呢?得有下手的方便,即眼根不要对着凡夫的色尘,多看佛像,眼根就收摄起来。耳朵,自己念佛自己听,听念佛的声音,耳根就收摄起来。供养佛像要烧香,鼻子多闻供佛的香味,就把鼻根收摄起来。舌根,凡夫的果报,不吃饭不行,要顺法性,吃善法的饭,就是吃素饭,不要杀害众生,吃众生肉。舌根对着味尘是造业,与众生结生死冤家,所以《楞严经》讲:「以人食羊,羊死为人,人死为羊。」是互相偿债的。修行不吃饭不能用功,不要贪图荤菜的味道,把舌根收摄起来。身根,不要贪图好的衣服穿,不穿衣,冬天不能挡寒冷,夏天不能遮身蔽体,只要有衣服穿就可以,身根就收摄起来。意根,就是我们的心,一心念佛把它变成净念,一念佛便成一个净念,念念佛就变成念念的净念。刚开始念会间断,念久了不间断,就得了念佛三昧。

  这就是最初下手,用念佛收摄六根,把它变成佛的境界,进一步,念佛念出功夫,你只要一句佛念起来,六根都不缘六尘。眼睛看见色,等于没看见;耳朵听见声音,等于没听见;……,你的功夫念上手了,就是有点净念相继的功夫了。那么再进一步,真正的净念相继,一点妄念也没有,你就得了念佛三昧。

  今天把《念佛圆通章》讲完了,这篇经文虽然很短,但是义理很丰富。最好每天念一遍,你就会把念佛的心发起来,越念越精进,越念越专一。劝请你们看静权法师的《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讲义》,是为求解;劝请念经文课诵,是修行,解行并重,一定会得真实的利益。

  (民国一○○年八月二十四日修订)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互动金刚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