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说佛教医疗学——佛教五明之一的医方明
道坚法师
鉴于目前人们对佛教社会功能的迷惘甚至误解,导致在认识上普遍存在误区,不能正确对待人们的身心疾患,特发此文,对佛教医学作一个简单的介绍,以正视听。
佛教在传播佛法的过程中,要求佛弟子学习各种方便法门,为众生行菩萨道,这些方便法,佛教统称为“五明”,也称“五明处”。五明即声明、因明、医方明、工巧明和内明。五明的内容很广,玄奘大师述《大唐西域记》卷二说︰“声明,释训诂字,诠目疏别。工巧明,伎术机关,阴阳历数。医方明,禁咒闲邪,药石针艾。因明,考定正邪,研核真伪。内明,究畅五乘,因果妙理。”《瑜伽师地论·菩萨地力种姓品》也说“菩萨应当求一切菩萨藏法、声闻藏法、一切处论、一切世间工业处论”。此中,菩萨藏法和声闻藏法属于内明,一切处论指声明、因明、医方明,一切世间工业处论即工巧明。这里要介绍“禁咒闲邪,药石针艾”的医方明。
记得我受恩师心月长老和得戒大和尚妙湛长老之教,在社会大学攻读医学之时,曾遇到许多非议。如一位法师曾质问我“你不学佛教医方明,跑到社会上学什么医学”。说明我们必须清楚什么是佛教医方明,其包括那些内容等。
从上述五明的论述中,根据玄奘大师等论点,可以明了医方明,就是能治疗众生疾苦的医学,而不是独立于社会医学之外的“佛教医学”。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所以医方明不仅要涉及到中国古代的医药学,也要涉及到印度甚至南亚及南亚周围一些地区(古代统称为“西域”)的医药学。正是由于佛教的传播,促进了中国与印度这两大文明古国的医药学交流,使中国医药学在不断吸收外来因素的基础上发达繁荣起来。
佛教对身心的健康非常重视,认为只有身心达到平衡状态,而不是单纯的身体健康就是健康,这与国际现在惯用的健康概念是一样的。佛教徒称佛为大医王,认为其演说妙法,就是“妙伽陀”,即治疗烦恼的苦口良药。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佛在成佛前,即系统学习过医方明,对人体的构造和生理卫生等,有深刻的认识。他在为弟子治病过程中,注重身心的全面治疗,比现代一般意义上的医学,更具有全面性和系统性。佛的弟子中,精于医学或对医学作出杰出贡献的人很多,如有医五之称的耆婆居士,是将佛学圆融于医药学的第一位著名医学家。《婆伽伐多史传》中记载迦腻色迦王的御医遮罗迦著《医方集》,对后世的医药学有很大影响。谋害罗迦后有妙闻居士出,他的医药技术为八宗之祖龙树菩萨所传习。后来的父使居士著有《八支心要集》等,西藏也有译本。这些佛教医药学家,所传习的医药学属印度医学。
印度医学随着佛教而传入我们,并丰富了祖国的医学系统。如佛教经典中提到的“四大致病”说、“四百四病”学说,在中国古代医籍常常引用。四大学说,与中国传统五行学说有一定相似处。所谓四大,即“地、水、火、风”四大,《三藏法数》对四大进行了详尽的解释:
四大者,谓人之身,揽外地水火风四大,而成内身四大。因对色香味触四微,故称为四大也。
[一、地大],地以坚碍为性。谓眼耳鼻舌身等名为地大,若不假水,则不和合。经云:发毛爪齿、皮肉筋骨等,皆归于地。是也。
[二、水大],水以润湿为性。谓唾涕津液等名为水大,若不假地,即便流散。经云: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是也。
[三、火大],火以燥热为性。谓身中暖气,名为火大。若不假风,则不增长。经云:暖气归火。是也。
[四、风大],风以动转为性。谓出入息及身动转,名为风大。此身动作,皆由风转。经云:动转归风。是也。
如果四大不调,就是四大致病说。所谓“一大不调,诸患并起。地大增故,肿结沉重,身体枯瘠等诸患生;水大增故,痰癊胀满,饮食不消等诸患生;火大增故,煎寒壮热,支节皆疼等诸患生;风大增故,虚悬战掉,呕吐气急等诸患生,是为四大增动病相”四大不调,因而入梦,“谓或梦山崩,或梦自身飞腾虚空,或梦见虎狼及贼追逐,此因地水火风四大不调,心神散逸,故有此梦,是名四大不和梦”。(见《三藏法数》)。
印度医方明中的“八支”分类,也受到中国医学家的关注。中国传统医学分类,一般称中医科目,最早见《周礼》中,已分为食医、疾医、疡医和兽医四科。食医相当于营养科,疾医相当于内科,疡医相当于外科。最为完善的包括大方脉、杂医科、小方脉科、风科、产科、眼科、口齿科、咽喉科、正骨科、金疮肿科、针灸科、祝由科、禁科(元代形成的分类)。但中国医师一般在治疗上是不分科目的,具有整体医疗法规。
所谓八支分类,昙无谶大师在公元414~421年译出的《大涅槃经》提到八种药,释云公撰的《音义》解八种药为,一、治身,二、治眼,三、治疮,四、治小儿,五、治邪鬼,六、治毒,七、治胎病,八、占星。公元673~685年在印度取经的义净,在他所撰的《南海寄归传》卷三中曾提到八医,一、论所有诸疮,二、论针刺首疾,三、论身患,四、论鬼障,五、论恶揭陀药,六、论童子病,七、论长年方,八、论足身力。又在义净所译的《金光明经·除病品》中也讲到四种病(风,热,痰癊,总集的治疗方法和八术的名称,为针刺,伤破,身疾,鬼神,恶毒,孩童,延年,增气力。唐代孙思邈的《千金方》中已有许多丹方和治病方法来自印度,宋代所编纂的《证类本草》和明李时珍所编的《本草纲目》中也收有不少的印度出产的药物和梵文原名,足见在医药治疗的实践上,中国汉地医学仍然受到印度医学一定的影响,而藏地的医学与印度医学的渊源而更深,融合汉、印、藏医学的西藏《四部经典》,就是一个实例。
佛教《大藏经》中收录有关医药的典籍极多。如《佛医经》一卷、《医喻经》一卷、《治禅病秘要经》二卷、《疗痔病经》一卷、《啰嚩拏说救疗小儿疾病经》二卷、《迦叶仙人说医女人经》一卷、《能净一切眼疾病陀罗尼经》一卷、《除一切疾病陀罗尼经》一卷、《咒齿经》一卷、《咒时气病经》一卷、《咒目经》一卷、《咒小儿经》一卷等。这些与医药有关的佛经,多是以医为喻,以成就解脱道为目的。
因此,什么是佛教医方明?就是世间一切医药学,以疗治众生身心诸患为方便,以趣入解脱大道为目的。
下面,我一但有空,即抽时间撰写佛教医学的治疗原理、方法等,请大家赖心等待。
版权所有:互动金刚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