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八圣谛

八圣谛——有作之四谛与无作之四谛的合称

八圣谛——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若于无量烦恼藏所缠如来藏不疑惑者,于出无量烦恼藏法身亦无疑惑,于说如来藏、如来法身、不思议佛境界及方便说,心得决定者,此则信解说二圣谛。如是难知难解者,谓说二圣谛义。何等为说二圣谛义?谓说作圣谛义,说无作圣谛义。说作圣谛义者,是说有量四圣谛。何以故?非因他能知一切苦、断一切集、证一切灭、修一切道。是故,世尊,有有为生死、无为生死,涅槃亦如是,有余及无余。说无作圣谛义者,说无量四圣谛义。

八圣谛-般若空性

相信诸位师兄在念诵修行心经的时候都是听说过“般若空性”的,因为这就是心经所阐述的无上智慧,也就是教我们如何用“般若”观照诸法空性,进而认识自己。那么下面我们就来具体的了解一下般若空性吧。

“般若”读音“bō rě”,是智慧的音译,但因为它的含义比我们观念中的智慧还要深广,境界还要高超,而且智慧有善有恶、有对有错,般若是纯净善美的、是真实无漏的,所以古来都称“般若”,而少用“智慧”来表达。

世间上的事物没有一样是恒常不变、独立存在的,但众生的智慧不能了达这些真相,唯有般若才能洞悉这些事物的无常性、无我性(无独存性),知道一切现象不过是多种因缘条件的假合而已,所以有般若就能认识“缘起性空”,就能证悟宇宙人生的真理,成就佛道。所以佛经上说:般若是三世诸佛之母。

般若有三种:实相般若;观照般若;方便般若。方便般若是推理判断一切诸法的差别相;观照般若是洞悉一切诸法的真实相;这两种般若的妙用都发自于实相般若,所以说实相般若是般若的本性,是众生自己本来具有的。

八圣谛-般若空性

“般若”在中国是很通俗的名词,但是念的人多,懂的人少。般若有很高的境界,从凡夫到二乘、菩萨、佛,有层次上的深浅不同。凡夫的般若是正见,二乘的般若是因缘,菩萨的般若是空,佛的般若是般若。凡夫只要具有正知正见,就可以勉强称得上是有般若智慧了;真正的般若则要到证悟成佛才能证得。因此般若就是我们本来的真面目,也就是人人本具的佛性。有了般若,便可开发自性之光,帮助我们证悟自己真实的生命,就能了脱生死,从生死的此岸安渡到解脱的彼岸,这就叫作“般若波罗蜜”,这也是学佛的目标。佛陀为了帮助众生达成此一目的,在他住世说法四十九年当中,仅仅般若就谈了二十二年,留下一部六百卷的《大般若经》,指引着众生证真实以脱生死,由此可见般若对我们的重要性了。

“般若”是什么呢?“般若”不是语言可以解释的,以文字语言来解释的,不是般若,只是知识。勉强言之,可以取譬为“镜子”。一个人不管胖瘦美丑,只要在般若的镜子前一照,当下实相现前,马上还你本来真面目。平时我们诵经拜佛、听经闻法,做种种的功德,就是要擦亮心中的镜子,心净则般若现前。有了般若,即使遭受人家的批评毁谤、无理打骂,都可以视为消灾;甚至被人家赖债了,都可以当成还债想。所以有了般若,人生的境界就不一样了,“平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因此,学佛除了要涵养慈悲心之外,还要具足观空的般若智慧。

八圣谛-般若空性

上面就是关于心经的“般若空性”的讲解了,我们平时修行佛法的时候是一定要特别的认真恭敬的,这个对我们来说肯定是有很大的好处的。

...查看更多

八圣谛-阐提是什么意思?

我们平时修行佛法的时候会经常遇到一些我们不是很理解的名词,比如阐提等等。我们在这个时候是可以去佛学大辞典中查找一下的,而且很多的法师都为我们讲解了这些的意思,所以我们可以去看一看。

佛陀成道时曾发出宣言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说明众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在《大般涅槃经》中,更载明一阐提也具有佛性,纵然断善根,佛性仍常住不变,最后也能成佛。

最早提出这个“阐提成佛”之说的是东晋时代的道生大师。道生是鸠摩罗什的门人,他研究法显与佛陀拔陀罗合译的六卷《大般泥洹经》后,提出“阐提成佛”之说,但因当时《大般涅槃经》还未传来东土,大家都认为阐提没有佛性,不能成佛。因此,一般旧派学者都认为他离经叛道、擅改佛旨,便将他摈出法门之外。三年后,也就是刘宋武帝永初二年,昙无谦于凉州译出《大般涅槃经》四十卷,经中明白指出“阐提都有佛性,都能成佛”,这时大家才一致叹服道生大师的卓越见识与造诣之深。

据说,道生大师遭学者排斥后,曾在江苏虎丘山聚石为徒,阐述“阐提成佛”之说,感得群石点头,后世遂有“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美谈。

八圣谛-阐提是什么意思?

阐提,译为断善根、信不具足、极欲、大贪、无种性、烧种,也就是指断绝一切善根、无法成佛的人。根据《入楞伽经》,阐提分为二种:

断善阐提:本来就缺乏解脱因者,也就是起大邪见、断大善根、生大恶而不能成佛者,例如毁谤大乘佛法、不信善恶因果、犯了五逆大罪等。

大悲阐提:菩萨本着救度一切众生的悲愿,而故意不入涅槃。例如地藏菩萨发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即属大悲阐提。

“阐提成佛”之说除了载于《大般涅槃经》之外,天台、华严及其他大乘诸宗也主张一切众生皆能成佛,其根本思想认为佛性常住而一切悉有。不过,法相宗仍主张有不能成佛的众生存在,因此,一阐提能否成佛至今仍是教界争论的问题。不过,“生公说法,顽石点头”,连石头那样无情的东西都会点头,可见这个世界随着圣者的觉悟,而一切都充满法性,一切都是有生命的。

有人常问:“山河大地,树木花草,能不能成佛?”诚如真观禅师回答道文法师的话说:“挂念花草树木能否成佛,对你有何益处?应该关心的是自己如何成佛。”因此花草树木能不能成佛,不是重要的问题,只要能觉悟此心即佛,山河大地、树木花草都会和我们一起成佛的。

总之,佛教的根本精神在于,只要发起菩提心,任何人皆可成佛,因此每个人都不可妄自菲薄,要肯定自己能成佛,这才是最重要的。

八圣谛-阐提是什么意思?

上面就是介绍的关于阐提的意思了。我们在修行佛法的时候一定要认真的念诵修行,而且我们每天都可以花费时间去念诵一遍佛经咒,当然若是能够念诵108遍的咒语的话肯定是更好的。

...查看更多

八圣谛-三业是指哪三业?

我们若是学习佛法的话,肯定都是听说过业力的。人生,同住在一个地方,同一样的学识和能力,但是所遭遇的幸与不幸,就大不相同了,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由于过去所造的业力不同的缘故。

众生同一样的生命,同一样的本性,有的在天上逍遥,有的在恶道轮回,这是什么原因呢?这就是由于众生各自所造的业力不同的缘故。

业,是身体、语言、内心所发起的动作,有身业、口业、意业等的不同。

第一、身业

从恶的方面说,用刀枪、毒药杀生,杖棍刀石伤害,用手段盗窃强夺,计谋吞没骗取,用财色勾引男女,违背人伦道德,凡是想把自己的幸福建在他人的痛苦上,都是犯了身业的恶行;从善的方面说,助人解决困难,放生使其欢喜,布施各项财务,给人种种便利,尊重人伦,不犯邪行等,凡是有利于人的行为,都是身业的善行。

八圣谛-三业是指哪三业?

第二、口业

从恶的方面说,习于恶口两舌,惯于妄言绮语,专揭人之短,专道人之过,花言巧语,中伤毁谤,用语言害人、骗人,使人难堪,都是犯的口业的恶行。从善的方面说,给人鼓励,给人赞扬,护人之短,扬人之善,发表有用的言论,讲说诚实的语言,用语言赞人、助人,给予别人有益的言语,都是口业的善行。

第三、意业

从恶的方面说,妄想纷飞的贪欲,损人利己的希求,怒目狰狞的嗔恚,怨天尤人的私恨,谬执迷妄的愚痴,拨无因果的邪见,凡是心生贪嗔邪见,就是意业的恶行。从善的方面说,用平等心待人,把欢喜心给人,不起怨毒的恨念,不发无谓的嗔恚,有合理的正见,有净善的智慧,心离妄求嗔恚邪见,就是意业的善行。

佛教的业力论,是合情合理的妙法,人生的幸与不幸,都由自己的身口意创造,没有谁能够主宰我们,而能主宰我们的,还是我们自己。

八圣谛-三业是指哪三业?

上面就是关于三业的讲解了,我们平时生活或者是工作的时候,一定要时刻谨记“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所以我们的身口意还是多造些善业吧!

...查看更多

八圣谛-应该对佛法有信心

相信诸位师兄都是听说过五无间罪的,不过可能一些初学者并不是很清楚五无间罪到底是什么,那么...
https://m.hdjyh.com/fxgz/bsyd/178266.html

八圣谛-因果是什么

相信诸位师兄都是看到过佛菩萨的圣像的,有的佛菩萨的面容就是微笑。而且我们还知道,佛的一颦...
https://m.hdjyh.com/fxgz/bsyd/178267.html

八圣谛-诸佛微笑的三种因缘

相信很多修行佛法的人应该都听说过,因果二字。但是很少能够有人能够搞清楚,搞明白因果到底是...
https://m.hdjyh.com/fxgz/bsyd/178268.html

八圣谛-五无间罪是什么?

我们在学习佛法的时候一定要认真,而且我们平时修行佛法的时候是需要我们对佛法有信心的。若是...
https://m.hdjyh.com/fxgz/bsyd/178269.html

八圣谛-三业是指哪三业?

相信诸位师兄都是听说过八圣谛的,不过很多人并不是很了解八圣谛的。我们平时修行修行佛法的时...
https://m.hdjyh.com/fxgz/bsyd/178270.html

八圣谛-阐提是什么意思?

相信诸位师兄都是听说过八圣谛和四圣谛的,不过可能有的人并不知道何为八圣谛?又何为四圣谛?其...
https://m.hdjyh.com/fxgz/bsyd/178271.html

八圣谛-般若空性

相信很多人都是听说过四圣谛的,但是还是有八圣谛的,八圣谛指八种圣谛。也就是指有作之四谛与...
https://m.hdjyh.com/fxgz/bsyd/178272.html

结语

八圣谛:据吉藏之胜鬘宝窟卷下本所述,有作之四谛为小乘之观谛,彼观未究竟,后更须有所修作,故称为有作。无作之四谛为大乘之观谛,后更无修作,称为无作。又二乘之智力有限量,故又称有量;佛智无限量,故又称无量。
更多
相关专题
最新文章

版权所有:互动金刚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