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修捷要》是先师夏莲居老居士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著作。一个真实的修行有成就的人,他所写的东西、所讲出来的东西,不同於一般人。所以我们在研究正文之前,我们先看一下这个序。《净修捷要》,一开始这篇就是序,也叫做《五念简课》,天亲菩萨是五念法门,这《净修捷要》也就是天亲菩萨的五念法门,所以就称为五念法门的一个简单的功课,这有两个名字。现在我来向大家汇报这个内容,这也是第三次了。总之,圆瑛法师讲《楞严经》讲了一百多次,他每讲一次都有新的体会、新的进步,佛法就是如此。我这第三次也跟前两次一比,因为咱这老本子里头也有一些记录,这一比之下,觉得老的里头,上一次谈得很不足,认识很不够,所以就感佛之恩,所以现在我们今天谈的名称就叫「净修捷要报恩谈」。这些谈话是因为知道有恩,感恩、报恩,这么来谈的。这个序里头,我们不全部把序统统的介绍完,我们侧它重要的部分。
这一上来它就说:「净宗一法,易行难信,非探教海,莫窥津涯」。净土法门是易行难信之法,是难信,所以虽然是易行,也是难信。佛的教法称为教海,汪洋大海不知边际,你不是亲自到教海里面,亲自去探讨,要入大海,不是在岸边上呆呆的。你不是深探教海的人,你就不知道佛法,不知道怎么能够可以入、可以度,怎么样可以,它的边有多广大无边,这种就不知道了。虽然《华严经》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指明了大家的归宿。你要学教那最高峰就是《华严经》,《华严经》最后是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所以法师一直到处讲经,到处讲经,讲到后来讲到《华严经》,讲到这个地方,他就归净土了。最高的经典是《华严经》,但是《华严经》最后最后就是十大愿王,都劝众生一起往生极乐世界。所以就是说现在法师就是个例子,从十大愿王也把他导归极乐了,知道了,他就是这样,教海里面。他也说教海算沙很难得出来,你光是研究教,教海算沙,大教海中去算有多少沙子,你是算不清楚的,不知道归宿。虽然《华严经》是这样有给指明了归宿,天亲菩萨也以这五念做为法门。五念就是:一是礼拜,二是赞叹,三是作愿,四是观察,五是回向。所以凡是能修这五念的必定往生,天亲菩萨以这五念做为门。一个指了归宿,一个指了这个门,有门就有门可入,把门告诉大家了。
可是「末法浅学」,现在到了末法,佛灭度已经是两千多年了,按真正佛历来计算是三千年了。现在大家所通说的是二千几百年,那是按印度的那个贝叶经文那个点数出来的。它结集一次一年结集一次点个点,数点数出二千五百多个。但是印度沦为殖民地,外国统治,经过很多战乱,你打,吞了我,我吞了你,是不是每年都能点点?不一定,点的点那部分是不是有损失?也不一定。所以它这个好像是很证据确凿,实在是有很大的问号。在中国这三千多年怎么来?汉朝佛法就来了,我们把当时那个年代一折合,折合佛出生的时候,是咱们周朝什么什么年、什么什么年,中国就用天干地支、甲子丙丁这么排下来,永远没有错的。自古以来,那个时候折合是对的,到现在应该还是对的。中国那时候折合讲佛的出世到现在是三千年了,大家流行是二千五百多年,按著那个贝叶经文上点的点儿。过去结集,后来就是再把它翻一翻,晒一晒,做为一次工作,点个点儿,一年一次,数这个点儿数的结果。
现在是到了末法,正法佛在世五百多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因此有很多人说法就要完了,法完不了,刚过一千年,一千多年,后头还有八千多年。但是到了末法,咱们这个劫是减劫,众生根机愈来愈差。这个时代是末法,而你本人又是个浅学,你所学的很浅,你还是不容易进入这个法门。就是说有很多自称为净土宗,甚至於法师,实际上也都没有深入。怎么才能深入?「必须熟读大经」。现在的法师有几位是熟读大经?很少,这很稀有!所以在这方面,我们很赞叹,因为在倡导。必须熟读大经,「方能略明纲要」,你才能够略略的明白一点净土法门的纲要,它的纲领,它的重要之点所在,知道了纲要才能够理解全部的奥义。这样只是略,熟读大经只是略明。
可是现在修净业的人怎么样?「大率仅持小本」,一般只知道念《阿弥陀经》,不知道念《无量寿经》。至於小本,小本里头就只诵,现在大家所念的是鸠摩罗什翻译的,称为《秦译》。那时候南北分,鸠摩罗什在北边,它叫姚秦,国号叫秦;不是秦始皇那个秦,六朝时候的秦,姚秦。读《秦译》就是鸠摩罗什所翻译的本子,大本不念,只念小本,而小本只念鸠摩罗什翻译的这本。现在不但大家不知道念,连名字都不知道,不知道还有玄奘法师翻译的《阿弥陀经》。玄奘大师他是很聪明,他从印度回来时候带了很多经,基本上凡是他事先知道鸠摩罗什已经翻译的他就不再翻了。但是有两部经,他已经知道,他又翻了,一部是《金刚经》,《金刚经》玄奘大师翻译的称为《能断金刚经》;还有就是《阿弥陀经》,他又翻译了。所以他要翻译的话,就是说他所翻译的本子有重要的补充。但现在大家关於《阿弥陀经》,修净土的人只知道念鸠摩罗什这一本,不知道玄奘这一本。所以现在能够持《唐译》,在净业里头能够不仅仅持《秦译》,而且能够持诵《唐译》,读诵玄奘所翻译的本子,而且还念大经的,「殊不易睹」,很不容易看到了,不容易遇到。
「此其所以号称习净者多」,看起来、说起来说是修净的人很多,而真正做到深信切愿者少。所以修净土就是要有深的信心,有切的愿力,你有深信切愿就决定往生。现在修净业者,号称是念净土宗的人,但是真正能够深信,能够恳切、迫切这样发愿的很少。信愿不深,而想要得真实受用,「不亦难乎」,那就难了。所以蕅益大师说,能否往生,就决定於信愿。你念得再好,没有信愿是不能往生。你现在理解得太少,你没有能发起真正的,真正如实的信和愿,这个就很难了。
在庚辰的那年,病中就发愿,夏老他自己发了一个很大的愿,要更恭敬的来结集各种经里头的文句。「副以祖意」,这就是夏老师的净土宗的特殊不同之处,就和印光法师也都有所不同,副以祖意,把祖师的意也结合进来了。所以现在大家都是说:你们一学一念净土,一搞禅就是务外了,就是不专了。这也有必要,因为末法众生根器是差,你一门还学不好,你再多加一门就更学不好了。但是绝对不让你学净土的人,你不许去碰一碰禅宗,那就不会有人有禅有净土了,那没有人有禅有净土就没有戴角虎了。没有戴角虎,所以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因此夏老师这些就是我们要注意的的地方。
所以在各种大家都有说法,都有原则。我们对於印光法师我们没有一点轻慢之意,但这点跟夏老师相较两人有点不同,但是印光法师本人对於禅还是很理解的,尤其是对於蕅益的赞叹。他说:那是佛再作注解,也不能超过蕅益。这是大修行人的话,是大祖师的话,我们是很尊敬、很赞叹。但是对於禅这方面说跟夏老师的态度这里有点出入。夏老师明白就说,我这里头,一方面根据经典,一方面把祖师禅宗的这些风格、一些精神融会在一起了。祖师意,这是禅的术语,什么是祖师意,什么是西来意?祖师意、西来意也就在《净修捷要》里面。所以我们读《净修捷要》,不光是理解净土宗各种经典的许多精华,而且禅宗的祖师意也在里头,因为结集的时候就结合了祖师意。这一点是大家很应当留心的。
做为一个简单的课,你看我们就三十二拜,很简单,没有几拜。更利初机,让初机有的修。这个简课的内容是怎么回事?「约自他感应於三业之间」,我们修行就是要感应,感应就是我是自,佛是他,自和他有了感应是最好的事情。怎么能得到感应?我们身、口、意这是我们作业,这称为三业,就在身口意三业,人就是在这三业里头,可是在这三业里头我们能够达到自他感应。你身在礼拜是身业,口在念诵是口业,意在念经文,安住於经文的奥义之中,你的身口意以这个为能感,你就能得到感应,得到佛的加被。括就是包括,「括赞观愿向於一礼之际」,这是五念法门。五念法门是礼拜,第二是赞叹,有观察,赞叹、观察、发愿、回向、礼拜,这是五念法门。所谓赞观愿向,把赞叹、观察、发愿、回向都在一个头里头,你要就磕这一个头,可是在这之前你就有一心观礼,就观了。里头这有赞叹的话,有发愿在里头,回向也在里头。所以世亲菩萨说这个五念的法门,这就是融会在这个修持里头了,所以称为五念简课。
这么做的话,「妄想不易乘隙」,妄想抓不著机会,不能钻空子,你没有机会给它。因为你都一件事接一件事,这一个头磕完了,下边又一心观礼了,这里文句文句都很紧凑,磕完之后,你又念佛,念佛中还三称南无阿弥陀佛,这起来又念。妄想没有机会,没有空子可钻,不能乘隙而入,「正念自得现前」。妄想不能乘隙而入,你正念就自然现前,这是多么直截了当。「需时既少,收效良多」,这三十二拜一会儿就做完,时间很少,而收效是非常非常多,跟别人相比,「先后相望,节时省力」,又节省时间,又省精力。在现在大家都忙、都紧张,大家都是这个样,就是出家人也不闲,有的出家人比我们还忙,他的庙做了旅游点,他一早上起来就要把庙打扫干净,然后来了游人,就是糖、香烟头、包糖的纸,在一天这条帚扫扫,他说还什么叫用功?腰酸腿疼,什么都动弹不了了。大家就是忙,有人想出家,我说你到哪去出家去,现在?所以现在就是在家也是各种都在忙,美国是中年人的战场,都是在斗、在争,竞争,所以要专门修持是很难。就要有这样的法门,简单扼要,效果很高。我们讲效率,高效率,花时间少,效果大,就是效率高,我们要谋求高效率的法门。
行者都称便,前前后后很多人修,很多人一直修到九十多岁,我看到一个人,他还在马路上一边修一边念。他从来不坐车子,几十里他也是走,他在路上一边走,一边就修这个。一边走,一边他说不能磕心里观想著磕头。这么样的话,「果能随文运心」,随著这个文,你心就在随著它运转,跟《净修捷要》里头的文一致,「久习纯熟」,纯熟了之后,你就对於性修不二,境智一如的道理,不用去研究也自然就能生到信解。所以性修不二、境智一如,这两句话现在不讲,等到以后要讲,在这文章里头,这很重要。你的本性和你现在的修持,你本性就是佛,你现在修持,你在做三十二拜,你这个修持和你的本性就不是一件事情。而境和智,观想极乐世界种种的境界和这个智慧,和金刚的智慧不是两样的。所以有人就说,《金刚经》跟《阿弥陀经》有个矛盾,《金刚经》是一切有相都是虚妄,你看《阿弥陀经》告诉我们又是黄金为地,又是这又是那,全是有相,这两个经矛盾。这两个经并不矛盾,是你读的人矛盾。境和智是一如的,境就是智,这些道理我们在以后都要发挥。这个时候再念大经,「於净土法门,有如顺水行舟,扬帆迳渡矣」,你就顺水在乘船,顺风,帆也挂起来了,直接就渡过了。
这底下就不多说了,再交代一下,这里头每条都是经文,不要大意,恭恭敬敬的,就是天亲菩萨四修五念。五念我们说过了,还有四修,四修的意思就是一个是「恭敬修」,我们要很恭敬净土法门,恭敬阿弥陀佛和一切圣众。第二是「无余修」,你称了阿弥陀佛的名号,就是专念阿弥陀佛名号,也就是跟经中这些如来圣众的名号,不去掺杂其他的,这无余修。「无间修」,就是净念相继,没有间断。「长时修」就是以毕命为期,我这一生,一直到命终了我才能念完,叫四修。五念刚才说的那五种。天亲菩萨主张要四修五念,这个四修五念自然就获到密益了。底下不说了,这是主要的,我们也从这里知道,要修净业,要知道读《无量寿经》,要知道夏老师会集的《阿弥陀经》种种。这里头最简易的就是《净修捷要》,所以我们今天就开始大家一起来共同研究这个内容。
第一条,这一条就是介绍我们这个世界的导师,所以一切都是尊师重道,重道就必然要尊师。所以我们对於师,这都是一般的,尤其是佛法这样,这种不是释迦牟尼如来,谁也不能告诉我们这样一个真实重要的问题,而且得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不但是导师,是我们的恩师,这个恩胜於父母。父母生了我们的肉身,是佛生了我们的慧命。所以我们要礼拜的话,第一个礼拜是礼拜本师,释迦牟尼佛是我们的本师。下面磕头的时候,「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是这个佛的名号,佛是通号,都称为佛,阿弥陀佛是佛,药师佛是佛,佛是通号;但是「释迦牟尼」四个字是别号,单指释迦牟尼这个佛所独有的,这称为别号。所以这一拜就是拜本师释迦牟尼佛。
而且我们在拜、在赞叹里头赞叹什么?我们所赞叹的正是他告诉了我们净土法门。这个大家会不会怀疑,释迦牟尼佛讲了八万四千法门,种种的功德,为什么只提这点?是不是因为你这个净土宗的立场,所以只谈净土?这里头我们可以进一步体会善导大师说,善导大师是唐朝的大德,他在长安的时候,他的教化使长安的人几乎人人都念佛。人家送他的一切钱他都拿来写经,现在在敦煌出土的还有很多,就是人家供养他的钱,他请人家写经,还有他自己写的经。他非常庄严,看见妇女不露齿笑,笑不露牙齿。所以这戒律的种种,大家都是,日本人对他是恭敬极了、也景仰极了,都传说这是弥陀化身。莲池大师说,大家尊称善导是弥陀化身,纵然不是,也是观音、势至、文殊、普贤的同等人物。所以善导大师,我就有一篇文章谈他的,就是「依止善导大师,称念阿弥陀佛」。这是一位大德,中国人不恭敬,因为中国人把历史弄错了,以为他是自杀了。其实记错了,当时跟他问话的人,他在上树跳下来摔死了,善导大师并没有这回事。所以台湾有位忏云,忏云法师前两天不都来你这?我问他,也是不知道,说我都不知道。不是善导大师死了。我把我那份给他,让他拿去宣传。这些事情,我们恭敬善导大师。善导大师怎么讲?「如来所以兴出世」,如来他所以出兴於世,「唯说弥陀本愿海」。一切佛要出兴在世间,他唯一要说的是什么?就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这个大愿的功德海。所以一切佛出现到人世来,出现到世间来救度众生,他所唯一要说的就是净土法门、念佛法门,所以我们这一点要把净土宗要足够的重视。就是说不管你修哪个法门,你要离开了求生净土,你要想即生、要解脱生死、要超出六道轮回,我就可以说是不可能。所以这个来说,净土法门是大恩大德,十方的佛都在赞叹咱们本师释迦牟尼佛。赞叹他什么?赞叹他能够在这样的世界说这样的法。所以夏老师这么做就不是偏见了,跟善导大师是一鼻孔通气,不但和善导大师一鼻孔通气,跟十方的佛也是一孔通气。十方佛都赞叹释迦牟尼佛这一点,没有称赞他别的,这《阿弥陀经》里头有。因此我们也是一样的,要明白这个精神,所以我们这里有几个重点,一个重点我们必须要尊师,我们要依教奉行,这给我们一个启发;第二个就说这弥陀本愿海,十方如来所同行的,阿弥陀佛做到这点,也是十方如来所同赞,共同赞叹的。
第一句是「一心观礼」,每一条都有个一心观礼。一心说得很深的话,一心就是离言说,我们都是在二心里头,我们都是有矛盾、有对待的。所以陈真如给毛主席上书论佛法,说你说做一个绝对,已经是相对了。绝对本身就跟那个相对是个对立的。言语是不行,一心者就是不二,就是没有对待。所以佛教常常说绝待,这个待不是绝代佳人那个代,是等待、对待的待,没有对待。所以我们世间一切法,好跟坏是对待的,邪跟正是对待的,佛跟众生是对待的,你跟我是对待的,男和女是对待的,都是对待之法,都是二。《维摩诘经》就说不二法门。本来不二,这二是因为众生糊涂、妄动就变成了无明,无明之后才出现二。所以我们最恭敬、最清净就是恢复到本来,就不二、就是一心,最高是如此。
现在我们如何下手?譬如你该在你的心里头把别的都放下,你的心全心全意的、一心一意的在这念这个文,在这做观想,在这拜,这也是一心。刚下手就用一心。这时候不要再想别的事,还要想今天我这个教案要怎么改一改,那个也放下。想教案不是坏事,这个时候你不要想了,想坏事那更不可以,一切放下,这个时候就是在这儿拜,要专心一意的。这么做也就可以了,从这地方下手。礼就是礼拜,因为三十二拜,他以礼拜为中心来拜佛。但是礼拜对於我们知识分子很有用,因为现在国外还有许多运动,在国内没有什么运动。礼拜它不是过量,身体不好的人,就是病人都可以做,可以慢一点拜,拜佛是最好的运动。不光是佛教徒拜佛,列宁在监狱里头他就礼拜,他是做运动,他说它对身体是有好处。所以我们磕头,而且我们这磕头,一心恭恭敬敬的。「至心一礼,罪灭恒沙」,你以至恭敬的心磕一个头,可以消灭恒河沙子那么多的罪。从得福说,你好好的磕一个头,从你脚底下一个微尘,你有一个,将来都转轮王的位。所以这一切都是因小果大,一个因很小,它的果是大极了,做功德是如此,做恶事也是如此。我们都要知道这问题。我这不是什么坏事!但是因小果大,善也是如此,恶也是如此。
「观」,上等的就是观照,一般凡夫做不到;下一等的就是观想,低一点的;观想还是做不到的话,就先从想字入手。我心里想的是什么,现在想的是这个内容。我们这个想之中,随著这个文字很细、很专心的,没有别的,也叫随文入观。随著这个文进到观里面去了,这一句是什么?现在这一章又一句是什么?心里始终没有离开这个。久而久之,这所谓观想的观也就进到观里面去了。真正到了观照,观照这个观就比观想的观高了。但到了照字那就了不起了,照字,这个照就是离开了心,那就是「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如镜子一样,了了分明,不留痕迹,不管是谁,我喜欢、不喜欢,清清楚楚。男来,就男的现出来,女来,女的现出来。你有一个黑斑、有一根汗毛,它都清清楚楚,秋毫不爽。它也没有爱憎、也没有取舍,谁走了之后,一点不留痕迹。这就是照,打个比方什么叫照。所以能用到照,那就度一切苦厄了。我们也念《心经》,念了之后我们照样烦恼,一点没度,是不是?因为你在想,想没有那么大力量,但久而久之,久而久之,你还是能减轻一些。到了有一天能用照,你能用照你也就是菩萨了。菩萨有多少种等次,大菩萨、小菩萨。所以一心观礼就是这样子,这个可以说,可以从初机开始,大菩萨也可以这么修。
所以一心观礼这四个字,实用度很宽。我们观谁、礼谁(礼拜谁)?是我们娑婆世界的教主,我们这个世界叫做娑婆世界,娑婆两个字的含义叫做堪忍。堪是提土旁,一个甚字。我还堪忍,我还可以堪忍这样子,堪忍就是还能忍受,我们这个世界虽然种种苦,大伙还能够活,还有人还活得很高兴。等到生病来,很苦,叫,叫天叫地;等到病过去之后,出来了,又跳舞又高兴,喝酒了。他可堪忍,还可以忍受,苦是很苦,都苦,没有不苦,但是还可以忍受,就是这个世界的特徵。这个世界它是有善有恶,所以人都在当中,一半善一半恶,每个人都带了一些善、带了一些恶,是这样一个世界。这个世界,娑婆世界就是释迦牟尼佛的世界。这个世界很大,大家不要以为就是一个地球,而这么一个小的组织,最小的一个基层组织,就有四大部洲,它还有它的中心,现在还很难跟天体完全能结合在一块,反正至少至少是个银河系,这是一个小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叫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叫做大千世界,所以称为三千大千世界。由於千要乘三次,自乘三次,一千个小千自乘一次、自乘一次,所以三次都要千倍,所以叫三千大千,不是三千个大千。到了大千世界,那就是指一千个中千世界,一个中千世界是一千个小千世界。大是大极了,是释迦牟尼佛所教导的国土,都以释迦牟尼佛为教主。我们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我们南瞻部洲又称为「瞻部」,就是我们地球的名称,属於南方。
这是我们的教主,佛教,「九界导师」,释迦牟尼佛是九界的导师。六道:天、修罗、人、畜生、鬼、地狱,这六道,这是六种;再上就是声闻、缘觉(这是阿罗汉),再上一种就是菩萨,这三种是属於超凡的是圣。加起来,上头有三个,底下有六个,就是九,九界,再加上一界就是佛界了。除佛以外,下面有九界。释迦牟尼佛他就不光是咱们人的导师,他是天的导师;不光是天的导师,一切声闻、缘觉、菩萨的导师,是九界的导师。关於我们娑婆世界的教主,九界的导师,「如来世尊」,如来世尊现在有很多人误会,就以为如来就是说的是释迦牟尼佛,这是一个错误。如来是通号,比方说这个人是教授、学者,你不知道这个人是谁,这通号。你有学问都可以称为学者,你能到大学当老师,给你教授的聘书,都可以称为教授,通号,必须加上张某某、黄某某,或者什么,你才知道是谁。
所以大家把如来当成释迦牟尼,这是很大的一个错误,如来是佛的十号里头的第一个号。这个十号也有好几种不同的说法,我们指的比较最广泛一点的说法。第一是如来;第二是应供,受供养;第三是正遍知,无所不知;第四是名行足,名也足,行也足,都圆满;第五是善逝,能够善於逝去;第六是世间解,都解脱了;第七,无上士;第八,调御丈夫天人师,有的把这个分成两个,这个地方是《大智度论》里头的分法,这合成一个;第九就是佛;第十是世尊。要把这个八分成两个,世尊就在十号之外了。分成十号之外怎么办?总体来讲,称为佛,尊重的,世尊也是佛的一号。不过总之,这种开合没有什么关系,佛其实千号万号都可以,这十号是大家综合起来的,十种最殊胜的美德,十种美称。「如来世尊」,刚才我不是念过了,如来是十号中的头一号,世尊是十号中最末的一号,所以就不把这十个名号全部写出来,拿一个头、一个尾代表全部。所以如来世尊就等於我们说十号圆满的佛,十号是什么,文字都简省了。
释迦牟尼佛功德在何处?这都是通号,共有的,而释迦牟尼佛所独有的功德是什么?「於五浊世,八相成道」,在我们这个世界,十方佛所称赞也就是称赞释迦牟尼佛在这五浊恶世能够成道,他在这五浊恶世说这个净土法门,这很难,称为甚难稀有!五浊是哪五浊?就是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这个时代,这个劫很坏,劫浊;命浊,大家众生的寿命很短;众生都是坏人多,心都是不良善,众生也很浊;寿命很短,众生烦恼,众生烦恼很重,都在烦恼之中。大家知道烦恼,不要以为发愁是烦恼,你在狂欢、你在高兴也是烦恼,都使你这个本心不能清净的都叫做烦恼。有人知道,我的愁是烦恼,我的欢乐不是。欢乐也是烦恼,烦恼很重。更根本的是见浊,这个见字很重要,这个见解是糊涂的、是混浊的,不清净、颠倒的,不知道什么叫好、什么叫坏,应该得什么,不应该,要避免什么。这个就不好教化,他不理解,所以五浊恶世就是这个现象。所以大家我们弘法感觉到困难,这是必然的,不要抱怨,好像我费了这么大力,而没有取得什么成绩。这个就是很难,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种种的。
所以,这个事情不是这么容易的,可是释迦牟尼佛就在这个世界中八相成道。八相成道也有几种不同的说法,我们也是说最普通的,以八种,成佛的一种规律,这种成佛就是像释迦牟尼是这样成佛的,下面弥勒来也是这样成佛。八相成道就是说他已经修到一生补处,一生补处到人间一次就成佛,但这个来成佛他就示现八相。第一相,从兜率天下降,舍兜率是第一相,他本来在兜率,他从兜率天下降了;第二是入胎,到母亲胎里头,入胎了;第三,出生;第四,出家;第五,降魔;第六是成道;第七,转法轮说法;第八,入涅盘。这八相成道,这里也有开跟合稍有点不同,这无关大雅。我们不再说,还介绍其他还有别的不同。在《大经解》里头都非常详细,十号各具好多种,八相成道各种都介绍了,我们就知道一种也就够了。所以在这五浊恶世也示现了八相成佛。
他是「兴大悲」,兴起了大的慈悲心。慈和悲的含义不同,慈是与乐,所以慈母,小孩子你要什么给你什么,我给你,这是慈;悲就是拔苦,要他出苦。所以大悲观音是千手千眼上头现出一个威猛相,第一个头是红的是阿弥陀佛,第二个头就是青面獠牙玛哈嘎拉的金刚相。要给众生拔苦是大悲,所以慈是与乐,悲是拔苦。对於众生把苦拔出来,给他快乐那不就都好了吗?所以慈和悲略有不同。赞叹释迦牟尼佛,是兴了一个不是普通的悲,是大悲,是看众生等同一子,都跟自己一个独生子一样,这种悲,的确众生都是我的独生子女,都是我的独生子女,都要救度,平等的救度,这是大悲,而且是要咱们得到彻底救度。
「悯有情」,悲悯一切有情感的、有生命的众生。悲悯这一切,那怎么做?就「演慈辩,授法眼」,所以佛法无人说,虽慧不能解,佛法没有人跟你说,你虽然有智慧,你也不能理解。所以辗转的去解说、教授,中间是很重要。有时候一缺人,一个时代没有人,有的时候佛菩萨就现化身,再来度脱,再来培养一些人。所以佛来就是要演慈辩,要给大家说,这个慈是给大家快乐,像慈母的心,而这种的演说就称为演慈辩。而是出於关怀众生的心,救度众生的心。授法眼,给众生,把法眼给众生。众生离法眼程度差得很多很多,法眼是五眼中的一眼。眼睛有五种,一种是肉眼,咱们都有,咱们都是肉眼。眼睛很重要,咱们没有眼睛就是盲人,很可怜,什么好的都不知道,花开你也不知道,我的兰花就要开了,你也不知道,连录相也没用。眼睛很宝贵,肉眼,肉眼也都很宝贵,这是最低的一种眼睛。你生到天上自然而然那就是天眼,天眼就洞达,从这个星球看到那个星球,没有什么东西能挡住它的,什么墙壁,什么什么大地、山河都不能挡住它。所以天眼就洞达,知道吗?当然天眼就是天人所有的,这是天眼是不是?这是第二种,比肉眼稍微高一点。再就慧眼,慧眼就见真,就是真实。众生人人都有本心,你本心是什么?都有法身,法身是什么?什么叫真空、真实?法眼就见真。见真有程度的不同,阿罗汉也见真,阿罗汉无我了,他也证涅盘了,他也没有烦恼,他断见思惑了,但是他没有彻底就是,不能说他不是真的,但是他没有彻底,你真要见到像佛那样的真,那就是大彻大悟了,那是慧眼。
法眼就是知道决策,众生有八万四千种病,佛就有八万四千的药,要应病与药,大夫你要知道某人生某种病,你给他什么药。就算大家今天都专学净土法门,当我们回答问题的时候,还要根据每个人不同的特点来应症的,应你的根器来做回答,这个做错了还是不行的。你虽然是个简单的,你今天正好伤风感冒,你上火,我给你吃补药,我那个女婿就吃药吃错了,他病刚好他就吃了补药,吐血现在又住医院了。补药不是谁都能吃的,补药虽然是好,最养人,你吃坏了就是毒药;砒霜是毒药,但是你对症是好药,能治病的,所以应病与药。授法眼者知所决策,慧眼见真,那是根本智,法眼就是差别智。所以就是说你能知道哪些法最好,哪些法最差,应该学什么法门。众生哪里有这个水平,能遍知一切法,哪个法最适合於我们?这是佛给我们的,佛告诉我们的,告诉你之后你能够相信,就等於你自个有法眼一样。佛把最好的,你虽然不懂医,可是我医生告诉你,这个病就吃这个最好,你肯吃,那你吃这个药,你和那个懂得医理人的吃不是一样的效果吗?当然你这个智慧不是你从研究医学得到的,是医生给你的,他做了种种的检查,很多医学各种的设备,又是超声波、又是X光,各色各样种种的机器都用了,给你肯定你吃这个最合适。你没有这个能力,但你这药照吃,照吃就好了,就相当於授法眼的意思。授,佛的一个字都不可以忽略。除了感恩,我们今天能够这样,为什么?这是佛的恩,佛给了我们这个眼睛,不但给我们,告诉我们,而且巩固我们,十方佛都在称赞,千经万论都这么给你指出这一点,使你不能不相信,你能相信就得到这个。你承认了,等於你自己有法眼,你承认了也就信下来了,就跟你自己做对了的一样。譬如做数学,你自己不会做,别人给你做了之后,你自个看懂了,你也就会了,你自个做做不出来,都是这样的很多。所以佛的恩,授给我们法眼,一步一步深入。这些句子都是《无量寿经》里头的。
「杜恶趣」,就把恶趣,六道里头,一般说三恶趣、三善趣。畜生、鬼、地狱是恶;人、天、修罗是善。恶趣咱都知道不好,恶趣的门给你堵塞,杜是堵塞,堵住,把这个门给你封起来,此路不通,通恶趣的门不通。这个地方恶趣不能只当三恶趣讲,这个地方的恶趣就是指六道。《无量寿经》是讲「横截五恶趣」,所以你就是把天、修罗、人,这一切一切都列为恶趣。为什么说他们是恶趣?你轮转不休,你在这六门里头转,转来转去你就会转到地狱里面去了。所以外道,譬如基督教、回教,他们以生天做为他们最后的目的,生了天在我们佛法看还是恶趣,这个恶趣就是轻一点的恶趣,你总是在六道中轮回的,和往生极乐世界相比实在就是恶。现在告诉我们这个法门,把在生死中轮转、六道当中轮转这个路给我们堵住了,我们不会再轮转到恶趣里头去了。所以说是大家在辩论带业往生什么什么,很多人不承认。没有带业往生,净土法门就没有了,没有什么殊胜了,就是带业住生。你本来还要经历六道、经历三恶道地狱什么这种业,你只要一往生,你都带著好了,到往生全消除了。这消除是到了极乐世界消除的,不是你先消除才能去,去了之后就消除了。大家很多人对於这个想不通。杜恶趣就是说在我们现在就给我们杜了,不是说你必须自个达到,恶趣的因素你都消灭才能去,这是很多人都误解,所以目前的难也难在这。有人来干扰你,故意做一种说法,弄得大家搞不清楚。
杜恶趣,「开善门」,这个善门就不是三善道的门,这个善门就是净土法门与往生极乐世界,这个门给你打开了。要出六道轮回,就是出三界,三界是欲界、色界、无色界。所以世间就是这三个情况,最低的是欲界,欲界就是有情欲的,一些众生、动物情欲很盛,人;天界,低的天也是如此,所以俗家都说王母娘娘还有七仙女,这都是欲界,没有欲,怎么会有娘娘,怎么有公主?这都是欲,这是欲界。但这个还是低,我们一般都知道欲界,许多其他的宗教也只知道到欲界,或者再高的知道色界,色界就离欲了,这称为梵,梵天,清净了,没有肉欲,但是还有形相,所以称为色界;还有各种看得出来的样子,就是无色界。称为三界。要出三界才出六道轮回。
要出三界需要把见惑、思惑全断了,思惑就是贪瞋痴慢,贪心、瞋恨心、愚痴、我慢,不但要把欲界人类这类东西断了,要把天界的贪瞋痴慢都断干净了。我们一个人自己想想能够完全没有贪瞋痴慢吗?向往一件好东西,老盼望著买到,这个就是贪心。不但算计人才是贪心,你喜欢这个喜欢那个,求之不得,就念念在兹,这都是贪心。所以你很难得摆脱,举个例子,贪、瞋恨、痴,一句话不顺耳,马上心里就不高兴。所以完全免除很难,完全不免除你就没法子出三道,怎么杜恶趣、开善门?所以这个往生法门就是殊胜。打比方,它是横出三界,你要竖著出,像麦秆里头要长了一个虫子,它要想跑出来,它生长,麦秆也生长,等它长成熟,麦秆也形成了。它出来的一个方法,就是顺著麦秆一节一节、一节一节咬洞,要咬好多节才出得来;但是有一个很巧妙的办法,你横著一咬,咬破一个窟隆就出来了。所以我们净土法门就是横出三界,就如麦秆里头的虫子,横著咬一个洞,虽然是辛苦一点,这个厚一点,费一点事,咬破一个洞就出来了。那个顺著咬那一个还要一个、一个还要一个,而且在你咬的过程之中,它又长了两节,所以很难。
现在就是说我们用净土法门是横出三界,横出三界就是开善门。大家都是可以,当然竖出也是能达到善门,但是绝大多数人做不到。所以佛普遍为一切众生开这么个门,往生极乐世界就在极乐世界成佛。有的人念佛他也没有说想成佛,只是想求一点保佑,这佛说是很可怜的,佛怜悯他,佛的愿望人人都恢复你的本来。你本来是佛,你现在糊涂了,你在作梦,梦见苦恼,多少人在追你,要杀你,恐怖极了。你醒来就好了,你没有这些问题。佛并不是只有我成佛,你们都不能成佛,不是唯我独尊,不是那个意思,而是希望大家都彻底觉悟的,所以才开这个善门。就是一气呵成,「兴大悲,悯有情,演慈辩,授法眼,杜恶趣,开善门」。那怎么做?就是「宣说易行难信之法」,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宣说了一个易行难信之法,这是净土法门最大的一个特点。这个难信之法,大家你们能信,这是多生的善根,这很不容易。《无量寿经》说,「难中之难,无过此难」,难得里面的难得,没有再超过这个的了。这个难信之法,在小本里头称为「一切世间难信之法」,而不光是指人类,天界种种他们比我们智慧更高,都很难信,一切世间,九界都很难信。玄奘大师翻译的《阿弥陀经》,加了个极字,极难信法。所以这个是非常难信的,大家就说,我就念念佛我就能够往生,就能出三界?他不敢相信。这个道理极其微妙。
易行就是这样能出三界、出生死,这跟一切八万四千个法里头来比,没有比这个更容易的了。其他都各有各的难,当然密宗你如果真实去修,一切都如法,也是很容易。但是密宗有比净土宗难的地方,密法,你怎么能认识一个师父,这个师父他不是魔?魔就要破坏佛法,这里头他容易来混、来破坏,就是这两方面是最殊胜的地方,一个就是密宗,一个是禅宗,这里头他很可以来冒充。他密宗不大理解,其实他们戒律还是很重,他自个不尊重,他一般都是说又是吃荤、又不讲戒律,所以他这个冒牌起来很容易,他也不研究经典,实际上是研究很深的经典,但现在我们不知道。另外他有显一点什么神通,什么种种的,所以这种欺骗性就特别强了,大家认识不清楚,你也没有法子辨别。禅宗也是如此,不涉理路,随便可以回答你。古德问佛,什么是佛?麻三斤。什么是佛?新娘子骑驴,她丈夫牵著,新娘子骑驴,阿家牵,就是新娘子骑著小驴,她的丈夫在后头赶著这驴,他回答你。这个冒牌不是很容易吗?随口说,谁知道你是深是浅,所以他们容易在里头藏身。
那净土宗,你可以不一定要依靠一个师父,是不是?经典都有,反正都跟著,你自己按著这个你就好好去念,好好去看书,它就稳当。而且净土宗的师父起码都要讲戒律,他要知道经论,懂多少还是你可以了解到,他理解得如何?他的戒持得如何?很容易来观察。说起来这个容易,又加上稳,加上不易於上当,就没有更超过净土法门的。但是另一点又误会,有人说这是易行之法,因此我得到这个法门之后,我就可以很轻松的我就往生了,不用自己去努一点力,这又是错误。所谓易行者是和其他的相比这个最容易,但是你要能符合达到佛来接引,你达到住生的目的。你的一切业,阿弥陀佛都替你包办了、都替你承担了,能做到这一步,你必须要符合弥陀的心愿。你要真实的信,真实的发愿,你对於这个娑婆世界无所留恋,你很留恋这个娑婆世界的一切,你这个往生极乐的心就不专一。所以这一切搁在一起,我们要好好的有信有愿,而且很好的在念经、念佛,真能做到这一切也不是很容易,真的要自个的觉悟、自个的努力。所以这个易是比较来说,还是需要一番寒彻骨。若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所以夏老师也是从张宗昌要抄家,要杀他,他逃亡海外,说他宣传赤化。张宗昌就是一个军阀,实际是个土匪,他做了山东督军。他就逃亡到日本,回到天津又重病,那只好闭关修持,到这才明白,只有净土宗才是真实的。闭关修法很精勤,不下楼,就是一个人在楼上,几年工夫,都要有一番真实的努力。
是易行难信之法,而这个法,「当来一切含灵,皆依此法而得度脱」,这也是《无量寿经》的话。阿难跟佛在一块,看见佛这一天大放光明,他一直是佛的侍者,跟著佛,从来没有见过。他就问佛:佛今天为什么这样的放光,从来我们都没有见过,是不是佛在念佛?释迦牟尼佛就称赞阿难:你问得很好!你这问的功德胜过其他做很多很多事情。为什么?因为你这一问,将来的众生都因为你这个问而能够度脱。因为他这个问,佛就说出《无量寿经》来了,所以《无量寿经》也就是重要在这。阿难当时问的,佛放特别稀有的光明,他跟了多少年没有见过,所以他去问为什么放这个光?佛就称赞他,也就说当来一切含灵,皆依此法而得度脱。从释迦牟尼佛说到现在,包括到我们,包括到咱们以后,当来就是以后要来的,那咱们不正是吗?在佛以后来的,一切,没有剩下的。你要是能够度脱,都是依照这个法,你都要相信净土、求生净土,要离开这个法,没有法子度脱。
皆依此法而得度脱,这一句就是赞叹,赞叹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到这个世间来八相成道,来给我们关闭了恶趣的门,开了善的门,怎么开?就给我们宣说这个法。宣说这个法,将来一切有灵性的,含灵就是众生,有时翻译为有情,连细菌都在内,都依这个法而得度脱,所以众生是无量的。「大恩大德,本师释迦牟尼佛」,这个恩是大恩,不可思议的,没有可以对待的,这样的恩、这样的德,本师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这四个字可以翻成寂默能仁,寂默是很寂静,能仁是行一切仁事,仁爱的事情,这也就是度生的事情;也就是寂默,寂中能照,两个意思,都有很深的道理。
这段念完了之后,就开始拜了,在这个拜的过程之中,念三句,这三句跟你一个拜的时间应当恰好是一致的。「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从站著开始念这三句,在念的过程之中完成磕这一个头。完了之后又站起来了,又一心观礼。所以这个很紧凑,就不给妄想留空隙,你一时你所念都是专注在这个殊胜法门里头。很简单、很易行,而效果是无限大。所以第一拜我们就要拜我们的本师,而且也就说明本师我们称赞他,正是他说了净土法门,正是他告诉了我们阿弥陀佛。所以这个经是释迦牟尼说的,说了之后,我们尊师就依教奉行。大家说为什么在这个世界上你不念释迦牟尼佛,你念阿弥陀佛?我们听师父的话,师父教我们要念阿弥陀佛,师父没有说你们都要念释迦牟尼佛。所以佛不会见怪,说你们怎么不念我,念阿弥陀佛?我们听佛的话,最要紧的是依教奉行。所以真正要遇到了善知识,最要紧的就是依他的指导好好的去做,中间可以反覆,可以汇报情况,可以做些调整,但总是要很重视。释迦牟尼佛之后,第二拜就拜阿弥陀佛了。所以两土的导师,释迦牟尼佛是此土的导师,阿弥陀佛彼土的导师。释迦牟尼佛就告诉我们,阿弥陀佛是什么因缘、什么愿力,劝我们去。
「一心观礼,极乐教主」,极乐世界的教主。「因地闻法,即发无上正觉之心」,在因地,咱们就有因有果,我们现在就是在因地,我们还没有证果,我们都是在因地,在因的这个地位,不是果觉果的地位,是因,将来得的果。底下部分有个很特殊的因果同时,很不可思议。当然现在先说我们是因地。阿弥陀佛当年,极乐的教主,他在因地的时候,他因地是什么时候?他是国王,这个国王称为世饶王,世是很丰富,饶是饶足、丰足,世饶王。那个时候有佛,佛叫世自在王如来,住世的时间很长。这个国王,他那时是因地,他听见这个佛的说法,就世间自在王如来的说法,他就不做国王了。所以佛教不是政教合一,所以他们反对达赖要来当西藏政权的领导,都是这样,都是王位不要了,不是我又做国王,又当出家人。国位不要,他就出家了。出家之后,他的法名叫做法藏,法藏比丘。因地闻法,他听了世间自在王如来的说法,就发了无上正觉之心。所以我们这个正觉就是觉悟,无上的正的觉悟。觉就是菩提,菩提这两个字是Bodhi,是印度话。菩提是翻了音,没有翻字义,没有翻意思,翻字的音,没有翻意思,我们翻成觉就是翻了意思。所以一个是翻了意思,一个是翻了音,所以菩提就是觉,叫做正觉。发无上正觉之心就是发了菩提心,因此我们现在都需要慢慢发起菩提心来,就是发起觉悟的心,发起佛的心。
「住真实慧」,他心住在什么地方?住在真实的智慧之上。《无量寿经》有三个真实,一个是真实之际,开化显示真实之际,真实的本际。一个是法藏后来就是住真实慧,勇猛精进,一向专致庄严净土。他怎么庄严净土?住於真实慧去庄严这个净土。所以真实之际,真实智慧,再有一个是真实之利。佛为什么要出现於世?释迦牟尼佛是要给众生真实的利。我们现在做慈善事业,现在有很多人做很多,或者要做什么幼儿园、敬老院种种的,能让众生得到好处,甚至你叫他一个人给他一万美金,他可以生活得很愉快。这不是他的真实之利,他寿命完了之后,他又要轮回,后头恶梦还无穷无尽,你对於他没有帮助。所以我们要给他真实之利。
三个真实,真实之际、真实智慧、真实之利,这是因为夏老师的会集出现这三个真实。这三个真实,我在里头做了很多的解释,这是互相呼应的。正因为你是开化了真实之际,真实的本体显露了,所以你才能够流露出真实的智慧;因为你有真实的智慧,你才能为众生谋求真实的利益。除此,你也有好心,也愿意谋利益,你是否做得成功?做得成功之后,那个利益到底有多大?真实的利益是彻底的、永恒的、真实的、究竟的,让众生都成佛这是真实之利。所以这文字简单,三个真实说出一个真实来,智慧是根本,这是从真实之际所流出来。
有真实智慧,他就可以来拔众生的「勤苦生死之本」。众生生死是苦,勤苦是什么?没完没了,这个勤是它没有停止、没有休息,老是苦。勤苦生死不得了,死了咱们再生,有一天总要死,我就近一点,你们远一点。死了之后又要生,生了之后又要死,那就没完没了,所以这勤苦。这个勤苦是不是有个根本?阿弥陀佛他就是这个心,要为一切众生拔除所有生死的根本。这个志向大!所以我们真正信了佛,为佛做一点事情,你这个人生才有意义,不然对不起现在吃的粮食。来之不易,这是众生的辛苦,你怎么报众生?只是享受,你做的这些工作,对於众生起了多大的好处?打一个很大的问号。灌输他一些学问、灌输一些什么东西,都是对於拔除生死勤苦之本没有什么作用。
所以就是说,我们真正的也要像阿弥陀佛一样,发这个大心。在因地之中,他就「弃国捐王」,国家他也让位了,王位他也舍掉、捐弃了,不要了,捐就是捐弃,不要当捐赠讲,捐弃、放弃。出家作沙门,沙门就是翻译的音。沙门和和尚这两个字,和尚也是尊称,大家用乱了,不能随便称的。沙门也是很高的德行,识心达本名曰沙门,你认识你的本心,你达了你的本性,才叫做沙门。这个地方这个意思就是说他出家做和尚了。这时候他的法名叫做法藏,名号是法藏,以后经中再提到的法藏比丘,那就是阿弥陀佛的前身。
「修菩萨道」,他发了菩提心,所行的是菩萨的行,菩萨就是利他为本,行菩萨道。「於无量劫」,劫是很长的时间,这时间的名称。这个数字没法说了,只能打个譬喻,四十几里的大石头,天人穿著比轻纱还轻的纱,多少年下来一次,拿这个纱在石头上这么蹭一下,直到把这块石头蹭没了,这个时间叫一劫。你去想吧,多少时间?几十里的一块石头,天人用轻纱,多少年下来一次,拿这个纱在石头上蹭一下,蹭来蹭去、蹭来蹭去,把这块石头蹭没有了,消磨磨完了,这个时间叫一劫。所以时间是无,再不解脱,再勤苦生死之根本,那以后就是没完没了,那个时间你没法子想。他就是发了这样的大愿,法藏比丘,在无量劫中,无量的劫,劫也数不清,都在「积植德行」。所以我们说大恩大德,佛是做了多少生,多少辛苦的事情为我们,这么长久的时间都在那里积德,植就是种,积德、种德,救度大家。所以我们今天能够在这一起听关於阿弥陀佛的法门,都是因为我们在过去生中,曾经受到过阿弥陀佛的救度。阿弥陀佛已经对我们有恩了,我们得过阿弥陀佛的救,这才听见这个法,我们欢喜,我们愿意学。所以无量劫来,积植德行,救度众生。
「所发殊胜大愿,悉皆圆满成就」,他发了四十八愿,他发了这个愿跑去佛那去告诉佛,说我想发一个大愿,要超胜一切佛,这个愿可以做得到吗?我要把这个佛国比别的佛国都好。佛就把所有的佛世界都现给他看,经过很长的时间,他一一都看清楚了。他於是总结,采取各佛世界的长,然后才发了一个四十八愿。这么发出这个大愿的话,称为愿中之王,殊胜,特殊超越其他称为胜。都圆满成就了,都成就,愿都落实了,不是一个空愿,都成为实际了,还是圆满成就没有欠缺。
「名具万德」,阿弥陀佛这个名字里头包括无量的德。你看是无量劫植德行,种种种德,这样才成了佛,所以这佛就是无量劫都在积德培德而得到的成就。所以这个名字是万德所成就的,这个名字里头就包括万德,名具万德,「声闻十方」。阿弥陀佛第十七愿,愿一切佛都宣扬佛的名字。所以你看咱们这个世界,释迦牟尼佛就宣扬阿弥陀佛的名字。我再给你举个例子,不知你们注意到没有,不管你是台湾、美国、香港、大陆,知道阿弥陀佛的人很多,知道咱们这个世界,咱们的本师,知道释迦牟尼佛、听到释迦牟尼名号的人少。你们想想看,等於没说,这是学者、教授,没说,不知道是谁,他不知道释迦牟尼这个名号,他都不熟悉。可是十万亿佛土之外的阿弥陀佛,咱们是老太婆、小孩子都知道「阿弥陀佛」,高兴了,阿弥陀佛,骂人也是阿弥陀佛,都知道。这个不是个偶然的事情。为什么你自个学校的老师、校长,你不知道他的名字,外国有个学校的校长你倒知道?不可能,你还老提他,不可能,这个事情是个不可能的事情。这个不可能的事情为什么会出现?阿弥陀佛有这个愿,阿弥陀佛愿十方的佛都去宣扬阿弥陀的名字,让十方的众生都听到这个名字,十方众生都羡慕这个地方,念这个名字,都得往生极乐世界。这个事情是很明显,不是个偶然,所以声闻十方。刚才在我们这个图说释迦牟尼佛的时候,也正是如此。
所以佛就来,他是「接引导师」。我们本师是释迦牟尼佛,而彼土的导师是阿弥陀佛,我们在阿弥陀佛的名字上加了接引两个字。我们就是临终的时候,靠佛的愿力,他来接我们到极乐世界去,不是我们自己能从这个世界去达到那个地方,而是靠佛的愿力接引。当然也有,如果你修到跟菩萨同等地位,自力可以往生,但是那个是亿亿人中难得一个半个,真正你能够得到上品生,佛来接引,已经是极其殊胜了。所以阿弥陀佛又称接引佛,又称接引导师。接引这个事,下头有,我们就不重复了,以后再补接引是什么含义。这一拜要拜了,这一拜就拜「南无阿弥陀佛」,也是一拜三声。这三句念完佛之后就起来了,恢复站著,念是站著念,拜就是一拜,这是第二拜。
版权所有:互动金刚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