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金刚经

量子力学与佛教禅修加持(一)

发布时间:2024-11-14 15:06:12作者:互动金刚
量子力学与佛教禅修加持(一)

世界的物质有意识决定,这个世界还真是存在吗?

爱因斯坦意识到,比“上帝的确是掷筛子的”更加严重的问题出现了:量子力学是非定域的。

量子纠缠:幽灵般的远距离作用

EPR佯谬(概念自学吧,E是爱因斯坦,P是他的博士后助理,前苏联的克格勃Boris Podolsky这篇论文是他执笔的,因为那时爱因斯坦的英文不大好,R是Nathan Rosen另一位博士后助理,后来提出了“虫洞”理论也是大牛)以及它所引出的量子力学最为独特的现象:量子纠缠。

这是爱因斯坦怎么都不相信的著名“幽灵般的远距离作用”(spookyaction at a distance)。

就是说,某个物理事件的发生会在瞬间影响到空间中很广泛的范围,甚至是无穷远处。当一对有某种关联性的量子无论它们相离的多么遥远,哪怕是一粒在地球上,另外一粒在火星,当一方显示出某种信息的时候,另一方的粒子马上就可以测量到同样的信息。(此时联想到什么?每年春节高僧大德的墨宝,还是祈福加持物?亦或是开光仪轨等等......)

相对论告诉我们,任何信息传播的速度都不可能超过光速,量子纠缠实际上也没有与相对论冲突。没错,它确实意味着远距离的瞬间影响,但是这种影响是完全随机的,正因为它的随机性作为中科大量子通信加密的工具。

很多人认为爱因斯坦一直不能完全理解量子力学,实际上爱因斯坦应该是是当时对量子力学理解最为深刻的人了。这个EPR实验直接把量子力学的终极特征(薛定谔说的“THE characteristics”)暴露给世人。

“我不想说量子纠缠是量子力学的一个独有特性,而是在说,它是量子力学的终极特性。”-–- 薛定谔。

“I would not call that one but rather THE characteristic trait of quantummechanics”

但是理解归理解,爱因斯坦却至死不能相信它。 理论匆匆忙忙说完了,来一些量子意识的故事。

欧洲知更鸟(European robins)

2010年英国牛津大学在《物理评论快报》发表论文称,一种欧洲知更鸟(European robins),它是候鸟,它们飞得很高,但是每次找路都找得很准确。有能“看见”地球磁场的“超能力”,以此确定方位,在迁徙中为自己导航。

它能敏锐感知这种超乎寻常的弱磁场,这是“叠加和量子纠缠在生物系统中持续100微秒,超过了最好的人造分子系统所持续的时间”的证据, 2014年《Nature》封面说明当电磁噪音中的磁分量比当前世界卫生组织(WHO)采用的暴露下限标准低1000倍,却能干扰这样一个高等脊椎动物的整个感知系统。

这也是为什么在森林派禅修中需要没收你的手机和电子设备以保证磁场的纯净。

英国剑桥大学的理论物理学家彭罗斯教授(Roger Penrose和霍金合作发现了黑洞的各种特征)和美国一位麻醉学家哈梅罗夫教授(Stuart Hameroff)他俩创立的上个世纪90年代早期共同建立了Orch-OR理论(1989年彭罗斯在撰写第一部关于意识的书《皇帝新脑》).......

灵魂是量子信息吗?

按照这个理论,我们的大脑中真是存在海量的纠缠态电子的话,那么意识就不光是存在于我们的大脑神经系统细胞之中,不只是大脑神经细胞的交互,而且也形成在宇宙之中,因为宇宙中不同地方的电子可能是纠缠在一起的。

这样一来,人的意识不仅存在于大脑之中,也存在于宇宙之中,在宇宙的哪个地方不确定,那么在人死亡的时候,意识就可能离开你的身体,完全进入到宇宙中去。

量子纠缠告诉我们,一定有个地方存在着人的意识,这是量子纠缠的结论。所以他们认为有些人的濒死体验,实际上是大脑中的量子信息所致。如果是用量子信息的方法来解释,说人的大脑意识真是产生于量子信息的状态,有量子纠缠存在的话,那么人体的信息是不会消灭的,只会回到宇宙的某一处。他们认为人体的这种信息可以模模糊糊地定义为灵魂。不是和大家说的那个灵魂一模一样,但它的状态与我们想象的灵魂非常类似。它可以同时存在不同的时空中,比如人的灵魂出窍。比如我们在睡梦中到了不同的地方,经历了不同的事情。比如我们在不经意意识到眼前突然出现景象是在过去睡梦中出现过的。。。

光合作用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物理学家,认为他们发现了生物系统量子相干现象的证据,相干是纠缠的一种。

他们认为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中就是表现出了量子计算的能力,量子计算就是量子纠缠的一种运用,所以量子纠缠在大脑中是存在的。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教授、精神科医师大卫·霍金斯花了30多年研究,发现存在于我们这个世界的隐藏的图表:一个有关人类所有意识的能级水平的图表。之所以大多数人根本没有去接触经典(文学著作、音乐、绘画名作等),是因为他们的能量水平和经典的能量水平根本不相应,也就是他们无法与经典保持共振。也就理所当然的不会去读经典了。

佛法的修行

这与佛法中的论述也奇妙地吻合:佛法的修行,一直强调如何与佛菩萨“相应”。观世音菩萨的32种应化身(可以化显为佛身、辟支佛身、声闻身这三圣,梵王身、帝释身等六天,小王身、长者身等五人,比丘身、居士身等四众……),其实归根结底,32种应化身,代表着法界众生众多不同的心愿。

提升个人的能级

那么如何提升个人的能级呢?或许你也猜到了。就是放弃低能级的东西,和高能级的“东西”呆在一起、保持共振。这包括接触具有更高能级的人,如佛门中强调的亲近善知识;去到高能级的能量场,如在佛教的庙宇道场中熏修;接触高能级的书籍、音乐、电影、画像、工艺品等,如阅读佛陀和高僧大德留下的经典论著、瞻仰佛菩萨像、念佛持咒等。

“疗愈”

现代医学、灵修理论中的“疗愈”,其实就是透过“共振”来转换人的电磁场中低频能量状态,这表示我们是可以经由一些方法来调高我们自己的能量,把粗糙笨重、密度大的能量,转化升华成精细轻快、密度小、振频高的能量。

在灵性上,可以将人的意识从原本只认同有形的肉体,提高到也能感觉无形灵体的状态,从而唤醒我们的灵性意识,重新和自性本体联结,最后达到和宇宙合为一体的状态。

这些现代的科学论述,其实与佛法中的转恶为善,回小向大,转烦恼为菩提,转识成智的修行理论与次第,又是惊人地一致。

佛陀云:“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佛教与科学对因缘的探索

担任香港理工大学校长18年之久香港理工大学荣休校长潘宗光教授的“虽然佛教和科学是两个不同的范畴,但在我看来,两者背后都贯穿着对因果的探索和学习。或者说,佛教与科学对因缘的探索是不谋而合的,甚至有异曲同工之妙。”

“我会尝试利用自己对科学的认识,从科学的角度,来解释‘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等佛教义理。”

“我越读越觉得佛法的精妙。在我看来,佛教的基本理论‘缘起性空’,本就是宇宙的自然规律。佛陀就是觉悟到宇宙的本质及其自然规律的真理。”

随着对佛学理解的深入,潘宗光亦开始体验修行的生活。1995年,潘宗光来到台湾参加“七日短期出家”。得到了星云大师的谅解和同意,是唯一留发参加短期出家的,随后又参加了台湾和缅甸等道场的禅修训练。

“如法如仪的禅修训练,使我获得更深层次的心灵体验。”

从那时起,潘宗光养成了每天早起打坐的习惯。

“坐禅使我开始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得以拓展心灵空间,处事的态度亦较前客观和包容。”

一位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毕业的研究生,他曾经对佛教不屑一顾,经常讥讽同寝室学佛的同学。有一次,室友不愿再与其争论,摔给他一本潘宗光的书《佛教与人生》。他用了一整夜将书看完,被书中内容深深吸引,遂也成为佛弟子。现在,他每年有一半的时间用在寺院修行。

本来还想谈谈十维空间与我们的四位空间以及佛陀的七维空间的问题,篇幅关系,有缘再续。正如文初,此篇不为辩证论据,只为兼听则明。

萨托萨托。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互动金刚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