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金刚经

随缘的真实含义

发布时间:2024-08-01 10:13:06作者:互动金刚
随缘的真实含义

识与智的最主要差别在——识是有“自我”的成分,而智是脱却了“自我”的色彩。

意识,它所取的都是有利自己、保护自己、顺于自己的;所以它能自己养胖自己。也因此,意识活在自己世界里,一直在自我堆积,因而积重难返(反转),所以要跳出自己的意识与习性,总是非常困难。

意识是自我束缚的原因,而相对地,解脱就是不再被自我的意识所缚。脱却“自我”色彩的人,过的是一种自然随缘的生活。“随缘”的一词,佛教徒都朗朗上口,但事实上对未解脱的人而言,多半只是在勉强随缘,或不解要如何才是随缘。

佛法讲“法无我”,因缘与“法”可以说是同一个内涵,所以当然要先通透法,或说进入“法无我”之境,才可能彻底随缘。意即真的随缘的人,他不会在任何关头中冒出丝毫“自我”的成分,这种境界应该是只有大菩萨与佛才能到达。

随缘是没有一个我在随缘,否则这“我”若还在,就会与“法”相对,而无法打成一片。有“我”的成分,就不可能“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或者说若还有“明镜台”,则必然会惹尘埃。

因此,随缘是没有自己的企图,不是主动想要做什么,也没有个人的责任。但也不是被动地做或无法做什么,而是做可以做的,是在现成因缘条件下,把可成就的事成就之。举例言之,若以在家人言,“没有自己的企图”是—他不刻意要与谁成家,所以“不主动”去追求感情或意恋谁。而若成了家,也“没有个人的责任”,不会硬把家人的温饱享乐,当作是自己的责任(因为既然彼此愿意在一起生活,应是大家一起的责任,只是分工有别)。这在出家人言也一样,住持没必要一定负责大家的生活所需。

“大家一起的责任”是这里面不分彼此,谁有能力因缘,谁就多发挥一些;若没有因缘,谁也不必自责或责怪他人,而是看待因缘,继续努力。若成就了,这也不是谁的功劳,所以每个人都可“安心”享受成果,不必太过“知恩图报”。

知恩图报固然是对的,但佛教的报恩对象不限于少数个体,而是全人类乃至于山河大地等有情无情。而“报恩”并不是居于对“我”有恩,而是所有的有缘无缘,都是大因缘的贡献者,所以报恩是以“交互回向”的心,在无尽时空里,只要缘成,迟早都能互惠。如此,则不会“营党结派”地继承既得利益,造成纷争;没有争执,就无有“强弱”与“幸运”之别,骄慢与卑慢也就不会出现而误导修行。

问题是,在随缘时我们要不要“尽分”?如何才不致冷漠无知呢?尽“分”是指投入大全体中的“一份”力量,但不是“非我这份不可”,别自恃太高,但也不推卸责任;另一方面言,这“一份”也属于全体因缘中的一缘,所以随缘就不可坏缘,不可把自己这份毁坏,还是要“尽力”,只是尽了力而不计结果。然而,不计结果不是不管结果,而是从结果中要吸取经验,以后可作调整,却不是对既成结果懊悔或激赏。若认为我要改变事实、扭转结果,这是一种“我慢”成分的表现。

每个人在大全体中的影响力,说大可大,说小可小,就像一颗螺丝,可能造成机器垮掉,也可能微不足道。俗话说“没有你,地球还在继续转”,其实说到“地球”还是太过于大的,应还要补上“墙边小花仍继续开”。从另一方面说,即使地球不再转、小花不再开,那也不是你个人力量可扭转的。当我们尽分后,或即使没真看清而不知如何去尽分,这大全体的因缘都还在继续,永远都还不是最后的结局,还有学习的余地,轮回还会提供你机会,这就是佛法所说的“无尽缘起,生灭不已”。无尽的成住坏空,不论好的、坏的,都是无常的。所谓“富不过三代”、“人算不如天算”,若只知在结果打算,这个人的人生将注定无法安住,将是惶惶不可终日。

从“成住坏空”看,譬如爬山,上了山还是要下山的,但爬山目的不在证明自己可以征服高山,而是在怡养身心、训练体力、培养心志、会友交谊等。亦即,人生其实是活在过程中,不是为了结果。因此,随缘另一正念就是随时活在过程中,而不是为了结果。而且,有时“退步原来是向前”,若放下个人的企图,可能反而能知道如何随缘。

例如现在的金融风暴,这种“因缘所生法”,是全人类追求经济的共业,不是谁的责任。个人的刺激消费,就是随缘尽分。但除了救经济之外,这可说也是一种因缘,在让人类沉淀、思考、反省。若只想要救经济,而不去看清因缘的全体性,可能最后经济又起飞了,但人将更无法慢下脚步、也无法回头,甚至要牺牲子孙的资源。这是聪明的人类应谋求观念改变的时刻,到底人是走资本主义的经济挂帅,还是应兼顾环保与心灵提升?人类应该利用机缘教育人民,走向觉醒。

学佛人常有“说得到做不到”的问题,这也是因“有我”缘故。有了“随缘”正观,这“我”才不会一直落在“一片浮云横谷口,几多飞鸟迷归巢”的局面。人因为“做不到”,有时就会“心不直”,于是掩饰的行为或假仁假义便会出现,愈是如此逃避转向,就愈要想办法说服自己“转向”的正当性,于是很多佛法的法义也就被拿来解释自己是有理的,于是飞鸟就从此迷途不返,修行也无法上路。

世间有很多的“大成就”的事例,一般人能推究的,都偏向个人的努力,乃至某大师的出现,那种波澜壮阔的气势,让人觉得“有为者亦若是”。但这些想成为“大师”者,多半落于沽名钓誉或误导徒众。其实,“时势造英雄”,是因缘聚会中加上个人福德所成。世间所有的河流都是“水到渠成”的结果,强烈个人的企图,虽然也会有些成果,但若“缺少东风”,毕竟难以大成。尤其是“出世间”的智慧与“广度众生”的成就,只能经过“无住”,才能真的达到“生心”。佛子发心要广度众生,靠的不是雄心壮志,也不是个人福报,而是透视因缘的智慧与无所得的方便。

透视因缘才能随缘,“随缘”是靠历事中不断学习而有的智慧,不是强迫性,不在积极、消极的两边,也不是教条的遵守。我们是不是在随缘,是要看个人有没有看清楚整体性的内外现象与道理,而知道依随轻重缓急,同时也要看有没有放下个人的主见,而不是只要求他人顺从。但放下个人的主见绝对不是没有正见在打迷糊仗而自说随缘。一般言,我们未透视法以前,只是学习如何随缘,谈不上完全随缘,所以到底随不随缘,不是从眼前对与错或利与害来评断的,只能先问有没有在因缘中“学习”;亦即,若能“随着因缘提升智慧”,这便是随缘者的“积极”表现。祖师言:“随缘消旧业,莫再惹新殃”,有这样的存心,我们的随缘便有了个准则,而不会变成在对错上争讨。若一直在对错上争讨,可能未成就菩提,就被因缘淘汰了,或者若糊涂随缘却没得到好处,因而变成离经叛道,或另外开展了一套自己的哲学,这都是缺少随缘的准则。

想“随着因缘提升智慧”,首先面临的还是自我意识的干扰。想摆脱干扰,就要不断依于止观的练习,学着跳出意识,观照它的真面目。意识的真面目,依经典言,不外是“虚妄”与“偏执”。但问题是意识是非常相信自己的,要看到自己是虚妄是很不容易的。楞伽经言:“识者识所识,意者意谓然。”识只缘所知范围,识被自己所建立的世界所遮障,看到的都是自己所认同的。人常会问说:“若说这是虚妄,那什么是真实呢?”对这问题,圆觉经解释说“舟行岸移”、“未入圆觉而辨圆觉”,所以没跳出意识而要说“虚妄”,这是说不清的,也是修行的最大难关。要求这问题的出路,就不得不先“放下己见,听信圣言量”了。依着了义正法正见增上,也回头对自己看法“起疑”,不断反观。念念觉,念念透视,念念舍,因缘会聚时,就能看到原来意识总是与妄念同在的,看到妄就离了。离却了妄念的主导,法就呈现了,不会被我见所惑,而能在因缘中随顺,自在地生活。此后不必问如何才是随缘,也没有一个我在随缘,而入于如如不二,就像文殊菩萨所说“我即文殊,没有是不是文殊”。菩萨的随缘境界,是也同时随顺众生的,而不只是事情因缘的流变而已。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互动金刚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