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金刚经

黄柏霖警官:《常清静经》之何谓道

发布时间:2023-12-08 13:51:25作者:互动金刚
黄柏霖警官:《常清静经》之何谓道

这个地方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老子的《常清静经》几段经文很不错,虽然是道教的经书,我们也来了解一下。「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这「道」是什么?大道之行也,大道至简。「自皈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道」就是,道家讲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其实「道」就是我们的菩提自性,就是我们的清净法身佛、圆满报身佛、百千亿化身佛,一体三身佛,就是我们的常住真心,就是六祖大师所悟的那五首偈语,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本自具足,本无动摇,本不生灭,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就是「道」。所以「体解大道,发无上心」。「大道无形」,因为我们这一念自性,非大小方圆,非青黄赤白,大而无外,小而无内,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体大、相大、用大,所以「大道无形」。它是实相,「大道」就是实相。那实相是什么意思呢?无相无不相,无相是它的本体,无不相是它的作用。大道不离日用之间,六祖大师说的不离日用。

所以「大道无形」,就像镜子的照性,它可以现一切相,可是你见不到那个照性在哪里。我们的自性能产生无量无边的妙用,但是你见不到那个自性,在用上看到我们的体,这「大道无形」。它能够生育万物,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永明延寿大师说的,「扑落非他物,纵横不是尘,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所以它生育万物,「生育天地」。

那「大道无情」,为什么?因为他已经破我执、破法执了,他没有情执,他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真正到究竟佛的时候,他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所以「大道无情」。他没有我贪、我爱、我瞋、我痴,他无我了,他无我的时候,「大道无情」,一切有情无情,同圆种智。所以在大道里面,在自性里面,它非善非恶,「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他超越善恶对待,在大道看来,好人也是佛,坏人也是佛,「大道无情」。

所以它「运行日月」,就像大地一样,大地就像我们的心地一样,你好人踩它,它也不会说,欢迎。坏人踩它,它也不会说,抗议,不让你踩。「运行日月」。

「大道无名」,你形容不出来,《大乘起信论》里面讲,「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你讲不出来,「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唯证方知。「大道无名,长养万物」,你没有办法去形容它。「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勉强来说,「道」。

所以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就是我们的性德。父子有亲,就是自然定律,夫妇有别,自然定律,这就是道。现在为什么是乱世呢?因为人违反五伦嘛,所以这整个秩序就乱掉了。

「夫道者,有清有浊」,如果以凡夫来说,我们用佛家来解释,真妄和合,「有清有浊」。「清」就是本体,「浊」就是我们的妄心,有动有静,在佛家讲,动静一如,动静都是它的妙用。

「天清地浊,天动地静」,它就讲,「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这就是个自然道理。

「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所以我们背觉和尘,我们的心就浊乱了,我们背尘和觉,那就恢复清静了,所以「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

「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所以儒家讲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是跟这个道理是一样的,佛家讲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也是「三毒消灭」,「六欲不生」。

「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这刚才我们有解释过了,用佛家讲,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就解决了,不住色声香味触法布施就解决了。

《清静经》里面说,「三者既悟」,就是「内观」、「外观」跟「远观」,「三者既悟,唯见于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

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这个在《心经》里面讲,很简单,「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你不是说我得到一个智慧,连那个我想得一个智慧,那个都要舍掉,「无智,亦无得」。因为自性本具的嘛,我得一个智慧,那你还是心外求法,所以智慧是本具的,藉修德显性德,你破我执、破法执,再破根本无明,见法身,你的智慧就流露出来了,所以它不假外求,自得心开,「无智,亦无得」。不是说,我这样去修才有办法得智慧,比如说我要捐很多钱,才会得到智慧,那不一定。捐了很多钱是得到福报,你要去掉贪瞋痴,功德才会显现,所以「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你说,我「无所得」,连那个「无所得」也要舍掉。「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菩提就显现出来,跟《金刚经》里面讲,「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不能执着有,也不能执着空,要空有不二,那就见到自性了。「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有也要舍,空也要舍,空有都舍的时候,所显现出来那个自性,就是「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那清静心就现前了,常住真心就现前了。

所以「真常应物,真常得性」,你清静心现前,哪一法不是佛法?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眼耳鼻舌身意对色声香味触法,都是见闻觉知的妙用,就「真常应物。真常得住」。

「常应常静,常清静矣」,在佛家来讲,要到常寂光净土,四十一品无明断尽了,那就「常清静」了,就常住常寂光净土了,那就生死即涅盘了,就进入大般涅盘了,就生死即涅盘,进入空有不二。

「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在道家讲,这样叫「得道」。我们佛家讲,叫见性,见性成佛。

「虽名得道,实无所得」,虽然说有一个得道,这勉强安一个名,实在讲也无所得。佛家讲,「无智,亦无得」。

为了教化众生,勉强说这个圣僧开悟了,「名为得道」,「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说,啊,这个师父上人,这个祖师要教化众生了,他已经开悟了,「为化众生,名为得道」就得道高僧。其实他只是什么?他比我们用功,比我们精进,他把我执破了、法执破了,再破根本无明,他就得道高僧了,证得根本智以后,以后得智教化众生。

「能悟之者,可传圣道」,这就佛家讲,就可以承担如来家业,续佛慧命,就是「能悟之者,可传圣道」,可以续佛慧命,承担如来家业。

摘自《太上感应篇汇编》(第二十二集) 黄柏霖警官主讲

文字稿来源【因果教育弘化网】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互动金刚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