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金刚经

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分析

发布时间:2022-10-20 09:10:11作者:互动金刚经
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分析 1.古代的农业经济:农业发展的表现,一般要从农具改进与农作物推广、水利工程的兴修、耕作技术的进步、垦田面积的增加、粮食产量的提高、政府收入增多、国家人口增殖等方面来考察。发展的原因主要是看历代政府对农业发展的重视程度、农业政策、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等。

  认识:我国古代农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呈现出以下一些特点。

  ①农产品化程度逐渐提高。唐代以前,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并不明显。唐朝时期茶叶已成为普遍的饮料,茶叶成为生活的必需品,唐朝中期,政府开始征收茶税,这是农产品商品化之典型。元朝时,棉花种植遍及南方,明代已推向江北。明清时期,棉花、蚕桑、茶叶、烟草、花卉、油料、药材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都扩大了,还形成了一些专业生产区域。农业商品化直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②耕地面积和粮食总产量不断增长。由于历代封建统治者重视农业,自秦汉至明清,耕地面积呈不断扩大趋势。西汉时,江南、西域和西南的土地都得到一定的开发。隋唐时,江南的土地资源进一步被利用,适于种植高产稻的圩田很普遍,开垦山地的现象也很多。明清时,连不适宜生长稻、麦的贫瘠沙洼地也被利用起来。耕地面积的不断扩展,使粮食总产量大幅增加。

  ③农作物品种不断增多,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前期发展,后期停滞。"五谷"在商周时期已经种植。明代引进了玉米和番薯。清代前期种植经济作物已很普遍。从秦汉到隋唐,农业生产工具与生产技术不断发展。钢刃铁农具在隋唐时期已普遍使用。隋唐出现筒车和曲辕犁。农业生产工具在宋代以后无大改进,加之农业生产商品化趋势不断加强,这预示着封建生产力已经走到尽头,商品经济的发展必将促进新的生产关系出现。

  ④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农业,"农本"和"以农立国"思想是历代统治者一贯的指导思想。从战国的商鞅变法到清朝统治者,都在推行"重农抑商"政策,这种做法,是中国古代封建自然经济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产物。它的实行,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国家安定、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起过一定积极作用,应该给予肯定;但该政策把工商业和农业对立起来,进行压制,其结果必然是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农业长期停止在自然经济的低水平上。其弊端在明清时期更加严重,它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是中国落后于世界的重要原因之一。

  ⑤赋税制度与土地制度相适应,随土地制度的变化而变化。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变化呈现出两种趋势:一是以人丁为主逐渐变为以土地为主,说明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松弛;一是纳税物品由实物和力役为主逐渐变为货币地租,说明我国商品经济在不断的发展。

  2.古代的手工业经济:中国古代手工业的重要部门主要有纺织业、冶金业、陶瓷业、造船业、造纸业等。每一部门的发展包括产地、规模、技术水平、产品数量与质量、产品销路等方面。

  认识:我国古代手工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呈现出以下一些特点。

  ①工业部门不断增加。奴隶社会就有了冶铜工业(即青铜工业),封建社会增加了冶铁、制糖、棉纺织业等部门。工业部门的不断增加,有的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新行业,有的则是由某个行业演变分化成的新的部门。例如在纺织工业的发展过程中,先有丝织业,后有棉纺织业;其后棉纺织业日益发展,又分为轧花、纺纱、织布、印染等部门。同样,在矿冶铸造工业方面,也日益分化成为采矿、冶炼、铸造等工业部门。另外,某个工业部门的创立或发展,往往会带动其他有关部门的创立或发展。例如中国冶铁工业的兴起,使农具制造和兵器制造成为独立的工业部门。

  ②工业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劳动分工的不断发展。任何一个工业部门,不论其创立的早晚,一旦创立以后,它的生产技术都是在不断进步的。以冶铸技术的发展为例:商朝时有了青铜铸造技术,春秋战国时期发明了铸铁柔化处理技术,唐朝的铸造业已普遍采用切削、抛光、焊接等工艺。

  ③手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与工场手工业的出现。从经营的方式来说,其发展的一般趋势是由家庭手工业到作坊工业,再到工场手工业。到了封建社会,工业生产的规模有所扩大,劳动分工也渐趋细致。尤其在明代中叶以后,城市工业生产中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了工场手工业的经营方式。在这种手工业工场中,一般雇佣较多的工匠,在细致的劳动分工下从事生产,使产品的制造进一步的发展。

如在江南地区的矿冶工业、纺织工业、制瓷工业等部门的工业生产中,某些手工业工场具有比较复杂的生产设备,拥有大量的雇佣劳动者。他们生产出来的商品数量很大。

  ④经济重心南移与工业分布的相应变化。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起初在北方,以后逐步移至南方。大约到南宋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完成了从北方到南方的变迁。随着经济重心的转移,有不少工业生产部门、工业制品的主要产地,也从北方逐渐移到南方。这种情况,在中国古代丝织业地区分布的变化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中国古代的手工业很发达,在世界上曾经居于领先地位,但由于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手工业始终为农业文明经济的发展服务而处于从属地位,虽然在明清时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产生并有了缓慢发展,但又由于封建生产关系的阻碍,始终没有进入手工工场时代。

  3.古代的商业经济:商业贸易作为社会经济现象的一个方面,与工农业生产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它是工农业生产发展的产物,它的产生和发展又进一步促进了工农业生产的进步。历史上的商业贸易现象包括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的发展、城市的发展、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的发展等方面。

  认识:我国古代商业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呈现出以下一些特点。

  ①城市逐步增多,商业性和工业性逐步加强。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初期,城市不多,一般以都城为主。隋唐两朝,长安和洛阳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全国的商业大都会;在长江流域还出现了以扬州和成都为中心的商业都市。明朝时全国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贸城市,江浙地区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

  ②从北宋起,我国的小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明朝时,商品经济出现了空前活跃的局面。大量农产品、手工业品投入市场,品种达到两百多种。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很快。商品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刺激了农业、手工业和城市的发展,一方面又对自然经济起了破坏作用,同时也是对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的挑战。在商品经济繁荣的明朝中后期的江南一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生活和观念也逐渐发生变化。

  ③明前期以前对外贸易兴盛,此后衰落。对外贸易是在农业、手工业、城市商业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它受到交通运输状况的制约,同时与统治阶级的对外政策有关。汉朝以丝绸之路为主要路线的陆路贸易开始发展起来。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丝和丝织品运到中亚,再转运到西亚和欧洲,开辟了中西贸易的新纪元。唐朝陆路边境贸易和水路贸易都得到发展。唐朝和亚洲各国都有直接贸易往来,同朝鲜、日本、印度等国水路贸易相当频繁,中西贸易继续发展,中国的丝绸、瓷器、纸张等远销中亚、非洲和欧洲国家。宋元时期海外贸易兴盛。明朝前期郑和七次下西洋,与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友好贸易,最远到达东非海岸和红海沿岸地区,扩大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和友好关系。从明朝中后期起,由于倭寇入侵,我国政府实行闭关政策,多次下令禁止海外贸易,只开放广州一地同外国通商,阻碍了对外的经济文化交流,妨碍了对外国先进科学技术的吸收,拉大了我国经济、科技与西方科技、经济的差距。

  4.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明朝中后期,清朝有了缓慢发展。

  认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是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的必然结果,它的产生说明,在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新的生产关系,是中国封建社会衰落的重要表现,对明清政府政治经济的发展,对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的产生都有重要的意义。但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严重阻碍着它的成长、发展,说明封建生产关系不能容纳新的生产关系。

  5.古代中国的赋税制度和有关经济政策:主要包括两汉时期的编户齐民制度、隋唐时期的租庸调制、唐朝中期的两税法、北宋中期的方田均税法、明朝的一条鞭法和清朝的摊丁入亩制度等内容。自战国时期我国就开始实施重农抑商政策,直至清朝末年;自明朝中期我国开始实施海禁政策,直至鸦片战争。

  认识:中国古代赋役制度呈现的趋势是,由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到以土地财产为主的征税标准,直至取消人头税(分别以两税法和摊丁入亩为标志);由赋役分征到赋役合征,名目和手续的简化,由实物、劳役地租到货币地租(以一条鞭法为标志)。这种演变的趋势说明,随着历史的发展和进步,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用银两收税则是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活跃及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反映。

  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封建社会初期,对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新兴地主政权,起了积极的作用。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的消极作用成了主要方面。明朝中后期,生产力提高,商品经济空前活跃,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在这样的形势下,统治者把商业和农业对立起来,采取各种措施,极力压抑和束缚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这种做法,违反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导致了萌芽的国家的贫穷落后。

  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的影响:海禁政策逐渐发展为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了以后中国航海事业的衰落,沿海地区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的萌芽受到阻碍,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中断,是近代中国科技文化落后,社会思想意识封建、保守、落后的主要根源。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金刚经常识

版权所有:互动金刚经